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是一种多职能的文化载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博物馆不单纯是保存、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人们通过文物和历史隔空的对话、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追溯文化根基、引发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间。以往我国博物馆大量投入资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吸引公众。最终的结果是,展馆设计华而不实,复杂而乏味,未达到实际效果。这样的陈列展览不仅成本巨大、运营周期较短,而且不切实际。这促使我们从全新角度来审视博物馆职能转换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由以往关注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功能慢慢将视角转移到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上,实现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的转移。习近平主席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实现这一愿景让博物馆在公众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需要我们回顾过去,寻找出工作中的基本要素,重新考虑其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博物馆展示陈列内容过于程式化,展品介绍过于专业,导致信息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科普功能更加削弱的现状,创新展览策划思路,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改善陈列展览的社会形象,实现博物馆职能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职能转换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提出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的理念及其实现方式,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博物馆的由来,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当前博物馆职能的发展与变化,重点阐释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第四章,论证了“公众中心”理念下博物馆展示设计规划与实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对展览的特殊规律加以利用,辅之以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进一步改善陈列展览的社会形象,使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大发挥。第五章,深度挖掘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内在理念,立足中国博物馆实际,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博物馆职能转换背景下展示设计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知,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增强文化知识的亲和力,让公众由参观博物馆过渡到参与博物馆再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博物馆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