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的语音应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发音要准确规范,节奏和谐,情真意切,音响适中,富于诱导性和启发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音艺术;规范;节奏;情感;适度
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学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要依靠语言去组织,教学过程也依靠语言去调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范例,语文是有形无声的范例,教师教学语言是有声无形的范例。语文教学的语言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学生才能逐渐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学习并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既然如此,那么语音作为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
一、语音的规范性
语音只有真,才能美。教学语音的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的多音现象、混音现象非常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仔细推敲、慎查,以求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如果语文教师常把“即使”(jí shǐ)说成jìshǐ,“而且”(ér qiě)说成ěr qiè,“磨面”(mó miàn)说成mò miàn,“猪肉”(zhūròu)说成zhū yòu,这样,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能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语流的节奏
语流的节奏是指教师讲课时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数学学科具有明显的知识层递性,呈纵式结构,可以在教师引领下,一步一个阶梯,逐层递进;语文学科却大相径庭,呈横式结构,因此在语流节奏上的要求更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枯躁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节奏感。使语音语调高低、舒缓起伏跌岩,平仄多变,以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授课,使授课效果良好。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编排运用语言,使音义和谐,音韵铿锵悦耳,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兴奋,进而收到教与学良性互动。
三、音调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音的语调要极具情感性、启发性,语文教师授课时,要充满激情,饱含丰富的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心会神凝,如饥似渴地学。反之,教师授课时,如果摆出一付庄严的面孔,不苟言笑,表情木然,语调平直庄重,象机器人那样按编定的软件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那么,就会自然地产生各种无形的“传染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渐渐销蚀。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课文体裁特点,揣摩语言技巧,善用语气、语调把话说得甜美,富有情感;语气亲切,柔和,但不乏庄严感;语调低一些,但不失其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授课语调始终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激情,多运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音响的适度
说话声音的强弱,从语音角度看,是音响问题,而音响大小是以人的听觉程度来衡量的。教师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是使坐在每个位置的学生都能毫不费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种音调、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超过或达不到这个合理响度,都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有些教师自恃声音“洪亮”,习惯于高声大嗓,声震屋瓦,这种习惯是有害而无益的。教师做多余的功,是在无谓地消耗能量;况且教室毗邻连接,你讲课声音过大,严重干扰四邻,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再说,对本班学生而言,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大受刺激而心神不宁,严重影响信息及时反馈。反之,如果声音纤细微弱,达不到必需的响度,学生听起来很吃力,稍一疏忽就听不清,时间一长,学生极易疲劳,同样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可见,声音大小必须是科学有度的。
总之,教学语言的语音应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发音要准确规范,节奏和谐,情真意切,音响适中,富于诱导性、启发性,从而全面开启教与学信息双向传递的互动渠道,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音艺术;规范;节奏;情感;适度
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学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要依靠语言去组织,教学过程也依靠语言去调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范例,语文是有形无声的范例,教师教学语言是有声无形的范例。语文教学的语言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学生才能逐渐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学习并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既然如此,那么语音作为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
一、语音的规范性
语音只有真,才能美。教学语音的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的多音现象、混音现象非常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仔细推敲、慎查,以求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如果语文教师常把“即使”(jí shǐ)说成jìshǐ,“而且”(ér qiě)说成ěr qiè,“磨面”(mó miàn)说成mò miàn,“猪肉”(zhūròu)说成zhū yòu,这样,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能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语流的节奏
语流的节奏是指教师讲课时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数学学科具有明显的知识层递性,呈纵式结构,可以在教师引领下,一步一个阶梯,逐层递进;语文学科却大相径庭,呈横式结构,因此在语流节奏上的要求更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枯躁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节奏感。使语音语调高低、舒缓起伏跌岩,平仄多变,以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授课,使授课效果良好。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编排运用语言,使音义和谐,音韵铿锵悦耳,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兴奋,进而收到教与学良性互动。
三、音调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音的语调要极具情感性、启发性,语文教师授课时,要充满激情,饱含丰富的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心会神凝,如饥似渴地学。反之,教师授课时,如果摆出一付庄严的面孔,不苟言笑,表情木然,语调平直庄重,象机器人那样按编定的软件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那么,就会自然地产生各种无形的“传染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渐渐销蚀。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课文体裁特点,揣摩语言技巧,善用语气、语调把话说得甜美,富有情感;语气亲切,柔和,但不乏庄严感;语调低一些,但不失其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授课语调始终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激情,多运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音响的适度
说话声音的强弱,从语音角度看,是音响问题,而音响大小是以人的听觉程度来衡量的。教师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是使坐在每个位置的学生都能毫不费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种音调、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超过或达不到这个合理响度,都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有些教师自恃声音“洪亮”,习惯于高声大嗓,声震屋瓦,这种习惯是有害而无益的。教师做多余的功,是在无谓地消耗能量;况且教室毗邻连接,你讲课声音过大,严重干扰四邻,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再说,对本班学生而言,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大受刺激而心神不宁,严重影响信息及时反馈。反之,如果声音纤细微弱,达不到必需的响度,学生听起来很吃力,稍一疏忽就听不清,时间一长,学生极易疲劳,同样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可见,声音大小必须是科学有度的。
总之,教学语言的语音应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发音要准确规范,节奏和谐,情真意切,音响适中,富于诱导性、启发性,从而全面开启教与学信息双向传递的互动渠道,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更优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