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重在塑造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获得成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有同学说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质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条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加拿大著名的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同学们由实验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得到白色固体,但是,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此时急切想知道白色固体会是什么?教师乘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了flash动画,模拟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在水中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生成了难解离的物质——水,同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水分蒸发后,氯化钠成晶体析出。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的直观情境和对此过程认真的思考,学生不仅明白了白色固体就是氯化钠,而且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动画的微观模拟中迎刃而解了。因此,多媒体教学创设的直观情境,帮助学生对微观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木炭的还原性时,设置问题:①你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②你能设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吗?这可是未曾学过的化学反应,这样一问,给了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學生们不知从何入手。
于是,连续设置三个问题:①反应物是什么状态?②反应的条件是什么?③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验证方法?这三个问题更具针对性,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装置,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一、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获得成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有同学说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质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条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加拿大著名的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同学们由实验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得到白色固体,但是,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此时急切想知道白色固体会是什么?教师乘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了flash动画,模拟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在水中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生成了难解离的物质——水,同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水分蒸发后,氯化钠成晶体析出。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的直观情境和对此过程认真的思考,学生不仅明白了白色固体就是氯化钠,而且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动画的微观模拟中迎刃而解了。因此,多媒体教学创设的直观情境,帮助学生对微观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木炭的还原性时,设置问题:①你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②你能设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吗?这可是未曾学过的化学反应,这样一问,给了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學生们不知从何入手。
于是,连续设置三个问题:①反应物是什么状态?②反应的条件是什么?③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验证方法?这三个问题更具针对性,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装置,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