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水平好坏。可如今,学生的现状是习作时,没东西可写,一脸的无奈,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干巴巴的,而且常常是语句不通,错字不断,前后矛盾,看完后让人哭笑不得。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引导学生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能力;素材;情景;真情实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痛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水平好坏。可如今,学生的现状是习作时,没东西可写,一脸的无奈,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干巴巴的,而且常常是语句不通,错字不断,前后矛盾,看完后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丰源——开启作文的大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要把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同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是真人真事真情的表露”、“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教学的起始和重点应该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那么,如何丰源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作文源于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仅仅靠眼睛观察还不够,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做有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是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们平时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在舒心愉快中大胆观察、实践。
(二)从训练抓起,让积累生活素材成为习惯
教师要设计科学的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取材、选材能力。初练作文,可先从观察自然写话、观察动物写话、观察植物写话、观察静物写话、观察气象写话等内容练起。久而久之,再引导学生形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获径——架起习作的桥梁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过程缺乏一种引导机制,或者说“导”之少方,学生不是抄套例文,就是流水帐式的记叙,习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丰富语言,积极参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让学生充分吸收营养的氛围,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
(一)广泛阅读,丰富语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多了,视野才能开阔,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读中学写,“量”中求“质”,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二)情景引导,练习表达
学生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怎样才能准确表达呢?这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教师要在上好作文指导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情感,引发写作欲望。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习作的范围和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校内还是校外,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写作目的,使学生有明确的思想准备。其次要选好材料,让学生重温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它们各有哪些写作特点以及是怎样筛选材料的,再使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必要时可在习作前有目的的再参加一些活动,认真观察、亲身体验,从各个方面为筛选材料作好准备。再次是指导学生围绕写作目的和筛选的材料列出写作提纲,使学生再次做好习作层次的准备。学生有了上述的各种准备,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激励评价,循序渐进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三、求真——触摸作文的生命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做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鲁迅先生曾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作文若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作文即做人”。两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这样的道理:做人、作文都要求“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真实的作文呢?
(一)观察真实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教学中我们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如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跟父母一起逛超市、学做家务,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把过程实实在在地具体地写下来,务求文字通顺,有真情实感。这样观察积累的生活才是内容丰富的大书,不会让学生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感觉。其次还应多引导,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的外貌有什么特征?行为习惯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自觉有条理地去观察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了。这就为说真话、实话奠定了基础。
(二)述说真心的话语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敢言天下真。”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写下来。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语言不是出自肺腑,文章也就不会生动、自然、感人。
(三)表达真挚的情感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我对人生最真实的感受,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不投入真情,写出来的就如一具无血无肉无灵魂的“木乃伊”。“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心有真情”。真情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真实的体验,没有善良的心灵,是写不出感人的文章的。
【关键词】习作能力;素材;情景;真情实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痛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水平好坏。可如今,学生的现状是习作时,没东西可写,一脸的无奈,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干巴巴的,而且常常是语句不通,错字不断,前后矛盾,看完后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丰源——开启作文的大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要把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同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是真人真事真情的表露”、“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教学的起始和重点应该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那么,如何丰源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作文源于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仅仅靠眼睛观察还不够,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做有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是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们平时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在舒心愉快中大胆观察、实践。
(二)从训练抓起,让积累生活素材成为习惯
教师要设计科学的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取材、选材能力。初练作文,可先从观察自然写话、观察动物写话、观察植物写话、观察静物写话、观察气象写话等内容练起。久而久之,再引导学生形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获径——架起习作的桥梁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过程缺乏一种引导机制,或者说“导”之少方,学生不是抄套例文,就是流水帐式的记叙,习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丰富语言,积极参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让学生充分吸收营养的氛围,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
(一)广泛阅读,丰富语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多了,视野才能开阔,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读中学写,“量”中求“质”,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二)情景引导,练习表达
学生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怎样才能准确表达呢?这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教师要在上好作文指导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情感,引发写作欲望。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习作的范围和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校内还是校外,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写作目的,使学生有明确的思想准备。其次要选好材料,让学生重温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它们各有哪些写作特点以及是怎样筛选材料的,再使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必要时可在习作前有目的的再参加一些活动,认真观察、亲身体验,从各个方面为筛选材料作好准备。再次是指导学生围绕写作目的和筛选的材料列出写作提纲,使学生再次做好习作层次的准备。学生有了上述的各种准备,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激励评价,循序渐进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三、求真——触摸作文的生命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做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鲁迅先生曾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作文若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作文即做人”。两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这样的道理:做人、作文都要求“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真实的作文呢?
(一)观察真实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教学中我们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如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跟父母一起逛超市、学做家务,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把过程实实在在地具体地写下来,务求文字通顺,有真情实感。这样观察积累的生活才是内容丰富的大书,不会让学生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感觉。其次还应多引导,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的外貌有什么特征?行为习惯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自觉有条理地去观察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了。这就为说真话、实话奠定了基础。
(二)述说真心的话语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敢言天下真。”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写下来。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语言不是出自肺腑,文章也就不会生动、自然、感人。
(三)表达真挚的情感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我对人生最真实的感受,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不投入真情,写出来的就如一具无血无肉无灵魂的“木乃伊”。“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心有真情”。真情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真实的体验,没有善良的心灵,是写不出感人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