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文科学生的高考必考科目,在整个高中的教学活动中却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位置。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不被重视 激发兴趣 课堂效率
引言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事件,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认识到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课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从其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程,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了数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经过,因此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泛及知识点多而琐碎的特点。基于此,学生要想将历史学科学好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2.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历史课长期不被重视。具体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数理化等学科。在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历史课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补充,但事实上,历史课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2)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校对历史课程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们在心中认定了历史课是副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认为历史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能记住就够了,因此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将历史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这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观念对教学的影响。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思维不够积极,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进度。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探究、解决不能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思考时间,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历史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历史知识能够不断的得到积累,促进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真实发生过的。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生活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愈发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改變。教学方法得当,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和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更多的技能,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家瑞.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成功(教育),2013 (05):206.
[2] 王涛、胡娜. 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3 (26):46.
[3] 李艳.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59-6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不被重视 激发兴趣 课堂效率
引言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事件,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认识到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课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从其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程,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了数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经过,因此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泛及知识点多而琐碎的特点。基于此,学生要想将历史学科学好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2.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历史课长期不被重视。具体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数理化等学科。在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历史课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补充,但事实上,历史课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2)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校对历史课程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们在心中认定了历史课是副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认为历史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能记住就够了,因此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将历史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这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观念对教学的影响。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思维不够积极,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进度。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探究、解决不能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思考时间,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历史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历史知识能够不断的得到积累,促进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真实发生过的。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生活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愈发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改變。教学方法得当,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和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更多的技能,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家瑞.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成功(教育),2013 (05):206.
[2] 王涛、胡娜. 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3 (26):46.
[3] 李艳.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59-6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