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是民族乐器的翘楚,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它历史悠久,音韵独特,其丰富的表现力被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所青睐。而随着近几年来琵琶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琵琶启蒙教学的几个核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琵琶发展的瓶颈。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切实的解决琵琶上手难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协调演奏的基本技术技巧与音乐素质培养?在学业日渐繁重的今天,怎样合理安排练琴的内容,提高练琴的效率?以上几个问题相辅相成,甚至相互包涵。其核心便是:在基层琵琶教育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寓情于景,为琵琶初学者架起一座通向琵琶艺术的桥梁。笔者长期从事琵琶的教学工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如何在基层的琵琶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涉及到教育的对象问题。对于广大的基层学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以琵琶学习的不同目的,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学习对象化分为专业习琴者与业余习琴者;按照琵琶学习的主要群体我们可以把学习对象划分琴童、专业学生、成人习琴者三个部分。因本文所涉及的琵琶启蒙教育的对象是指非专业院校的琵琶学习群体,所以,以下就以琴童与成人学习者为阐述的对象。
1.1 琴童
作为最为广大的乐器学习者,他们是基层琵琶学习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为专业院校输送专业琵琶学生的主要力量。她们以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为主,之前大都未接触过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可塑性很强。作为琵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琵琶教育,使琵琶的启蒙阶段“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琵琶的教学要求专业化。不能因为其年纪尚小就忽略了琵琶基本技法的正规性。在启蒙阶段,对于琵琶的基本方法:指尖的触弦,关节的动作,手臂手腕的转动等等,教师都要详细讲解亲自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亲和力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都不够成熟,学习的意志力和专注程度都有限,因此教师对于乐曲的选择要格外慎重。应选择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或者其他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老师要从音乐出发,详细讲解乐曲的内涵和主题材料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于乐曲的音乐体验,增进其对于琵琶的认识,最终使其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不断提高。
1.2 成人习琴者
这些成人爱好者热爱音乐,早年因为条件所限没有机会接触乐器。成年后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加注重提升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相对于有志于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她们的学习目的更加纯粹,那就是自我娱乐,提高艺术品位。对这一群体应该因人而异,在技术上不太过苛求。弹挑、轮指、扫佛、遮分等技法应循序渐进,以达到最基本的演奏水准为宜。在乐曲的选择上,教师应以六七十年代金曲为材料编配一些好听又好上手的曲子,以提高成人爱好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艺术追求。
2 如何解决琵琶“上手难”问题
“上手难”经常会让一些喜爱琵琶并有意向的学习者望而却步。琵琶技巧之复杂、类型之多样,在所有的民族器乐中堪称之最。而且相对于古筝整体“抓”的演奏技术,琵琶“张”的演奏技法对于人的手指的行动习惯有着天然的障碍。正因为如此,一些有着专业素养的老师经常会在学生的启蒙时期,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要求精益求精。如:整体状态——持琴、触弦、手臂手腕动作等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长期的艰苦枯燥的练习会对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打击。学生会对琵琶望而生畏,对日复一日的手指练习失去耐心,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学生中途退出的结果。因此,在大框架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对弹跳轮指等单项动作要求扣的过细。应注意左右手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对于琵琶基本音色的美感体验。在教学的主客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寓情于景。课堂上教师应多用示范和口述,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的演奏状态——包括身体的机理状态与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表现力。在具体乐曲上,应从乐曲的音乐内涵入手,详细剖析乐曲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使音乐形象生动而具体。同时,相同的乐曲会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应该去繁就简,选择适合启蒙教育的版本作为范例。在教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于乐曲的认识,增强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力度。
3 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如何协调琵琶技术技巧与音乐素质培养的关系
(1)基本功练习与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可偏废,应注意两者属于相互包涵的关系。琵琶大师刘德海曾经在他的重要著作《每日必弹》前言中阐述过其对基本功练习的一些看法:“技术训练要充分注意并发挥琵琶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的虚实之美。”也就是说,在琵琶技术领域,锻炼手指机能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琵琶音色的美感训练。
在启蒙阶段中,初学者应避免单纯锻炼手指,应与具有音乐性的练习曲乐曲同时练习。其具体做法即在基本功练习中减少枯燥的空弦练习,而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或者器乐曲片段进行专项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有效的调动练习者的听觉系统,又可以在宏观上观察动作的具体细节与音色音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在乐曲的练习中,可以在其重点的段落进行专项技术的分拆训练。这样,兼顾了音乐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琵琶基本功的重要性。既避免初学者在启蒙阶段陷入琵琶复杂的技术技巧阶段的泥潭,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要保持音乐的完整性、流畅性,就必须对琵琶的基本技术重视起来。
4 如何提高练琴的效率
首先,应规定日常练琴的强度,并把每天练琴的时间固定下来。基层的琵琶学生课业繁重,加上练琴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如专业院校的学生,练琴时断时续,致使学琴的效果不佳。教师应与家长沟通,在不干扰学业和工作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日常的练琴习惯与练琴时间。这样就能保持练琴的周期性,使学琴的状态不至于中断。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应尽可能的固定。这样,教与学、学与练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长期坚持周期性的学琴与练琴,有利于学生琵琶技术水平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合理安排练琴的内容。刚刚入门的琴童,练琴大都随心所欲。这样,学习的效率就可能受到影响。如果我们在练琴之前就制定一个计划,那么就会使练琴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我们可以以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为例做如下的安排:
右手基本练习十分钟,左右手配合练习十分钟,乐曲练习三十分钟,最后十分钟回顾旧曲。(当然,以上这些都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教师每节课侧重的不同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的练琴布局就是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对练琴不同阶段的反应所做的合理安排。在练琴伊始,在学琴者注意力和专注程度最好的时候,先进行最为枯燥的右手的弹跳轮指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活动手指完成弹琴的准备工作,又可以调整弹琴状态改变自身的一些基本的方法问题。在基本练习完成之后,双手与大脑达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我们再练习乐曲。在练习内容上应该有选择的进行不同侧重:如匀速训练,呼吸训练,乐句的分句训练等等。在完成乐曲的过程中应由慢渐快,循序渐进,兼顾技术与音乐性。最后十分钟恢复旧曲,是因为一般学生不喜欢复习已学过的旧曲,“学一首忘一首”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此,刘德海的观点是:“每天复习一首,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一年以后,成绩可观。”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学习过的旧曲进行筛选,最好选择与目前学习的同一类型或同一系列的乐曲进行恢复训练。如在学习五级G调乐曲《倒垂帘》的同时,我们就可以找出同一调式三级的乐曲《马兰开花》进行复习。正是因为两首乐曲有着极高的相关度,在恢复旧曲的同时,对新的乐曲学习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中间再穿插G调的音阶练习,效果会更佳。
再次,拓展教学的手段,充分利用视频工具与文字资料。现在关于琵琶教学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十分翔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选择的挑选不同的音像资料,以助其学习——拓宽视野,开阔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琵琶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借鉴他人良好的弹琴方法与习惯,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教育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琵琶的基层教学,要为大众指引出通往琵琶艺术道路的方向,为琵琶专业教育输送人才。琵琶的基层教学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突出多元化教学的特点。笔者相信,通过对琵琶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一定能正确掌握琵琶教学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琵琶教育的质量扩大琵琶的受众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如何在基层的琵琶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涉及到教育的对象问题。对于广大的基层学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以琵琶学习的不同目的,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学习对象化分为专业习琴者与业余习琴者;按照琵琶学习的主要群体我们可以把学习对象划分琴童、专业学生、成人习琴者三个部分。因本文所涉及的琵琶启蒙教育的对象是指非专业院校的琵琶学习群体,所以,以下就以琴童与成人学习者为阐述的对象。
1.1 琴童
作为最为广大的乐器学习者,他们是基层琵琶学习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为专业院校输送专业琵琶学生的主要力量。她们以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为主,之前大都未接触过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可塑性很强。作为琵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琵琶教育,使琵琶的启蒙阶段“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琵琶的教学要求专业化。不能因为其年纪尚小就忽略了琵琶基本技法的正规性。在启蒙阶段,对于琵琶的基本方法:指尖的触弦,关节的动作,手臂手腕的转动等等,教师都要详细讲解亲自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亲和力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都不够成熟,学习的意志力和专注程度都有限,因此教师对于乐曲的选择要格外慎重。应选择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或者其他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老师要从音乐出发,详细讲解乐曲的内涵和主题材料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于乐曲的音乐体验,增进其对于琵琶的认识,最终使其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不断提高。
1.2 成人习琴者
这些成人爱好者热爱音乐,早年因为条件所限没有机会接触乐器。成年后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加注重提升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相对于有志于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她们的学习目的更加纯粹,那就是自我娱乐,提高艺术品位。对这一群体应该因人而异,在技术上不太过苛求。弹挑、轮指、扫佛、遮分等技法应循序渐进,以达到最基本的演奏水准为宜。在乐曲的选择上,教师应以六七十年代金曲为材料编配一些好听又好上手的曲子,以提高成人爱好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艺术追求。
2 如何解决琵琶“上手难”问题
“上手难”经常会让一些喜爱琵琶并有意向的学习者望而却步。琵琶技巧之复杂、类型之多样,在所有的民族器乐中堪称之最。而且相对于古筝整体“抓”的演奏技术,琵琶“张”的演奏技法对于人的手指的行动习惯有着天然的障碍。正因为如此,一些有着专业素养的老师经常会在学生的启蒙时期,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要求精益求精。如:整体状态——持琴、触弦、手臂手腕动作等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长期的艰苦枯燥的练习会对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打击。学生会对琵琶望而生畏,对日复一日的手指练习失去耐心,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学生中途退出的结果。因此,在大框架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对弹跳轮指等单项动作要求扣的过细。应注意左右手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对于琵琶基本音色的美感体验。在教学的主客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寓情于景。课堂上教师应多用示范和口述,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的演奏状态——包括身体的机理状态与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表现力。在具体乐曲上,应从乐曲的音乐内涵入手,详细剖析乐曲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使音乐形象生动而具体。同时,相同的乐曲会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应该去繁就简,选择适合启蒙教育的版本作为范例。在教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于乐曲的认识,增强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力度。
3 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如何协调琵琶技术技巧与音乐素质培养的关系
(1)基本功练习与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可偏废,应注意两者属于相互包涵的关系。琵琶大师刘德海曾经在他的重要著作《每日必弹》前言中阐述过其对基本功练习的一些看法:“技术训练要充分注意并发挥琵琶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的虚实之美。”也就是说,在琵琶技术领域,锻炼手指机能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琵琶音色的美感训练。
在启蒙阶段中,初学者应避免单纯锻炼手指,应与具有音乐性的练习曲乐曲同时练习。其具体做法即在基本功练习中减少枯燥的空弦练习,而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或者器乐曲片段进行专项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有效的调动练习者的听觉系统,又可以在宏观上观察动作的具体细节与音色音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在乐曲的练习中,可以在其重点的段落进行专项技术的分拆训练。这样,兼顾了音乐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琵琶基本功的重要性。既避免初学者在启蒙阶段陷入琵琶复杂的技术技巧阶段的泥潭,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要保持音乐的完整性、流畅性,就必须对琵琶的基本技术重视起来。
4 如何提高练琴的效率
首先,应规定日常练琴的强度,并把每天练琴的时间固定下来。基层的琵琶学生课业繁重,加上练琴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如专业院校的学生,练琴时断时续,致使学琴的效果不佳。教师应与家长沟通,在不干扰学业和工作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日常的练琴习惯与练琴时间。这样就能保持练琴的周期性,使学琴的状态不至于中断。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应尽可能的固定。这样,教与学、学与练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长期坚持周期性的学琴与练琴,有利于学生琵琶技术水平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合理安排练琴的内容。刚刚入门的琴童,练琴大都随心所欲。这样,学习的效率就可能受到影响。如果我们在练琴之前就制定一个计划,那么就会使练琴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我们可以以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为例做如下的安排:
右手基本练习十分钟,左右手配合练习十分钟,乐曲练习三十分钟,最后十分钟回顾旧曲。(当然,以上这些都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教师每节课侧重的不同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的练琴布局就是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对练琴不同阶段的反应所做的合理安排。在练琴伊始,在学琴者注意力和专注程度最好的时候,先进行最为枯燥的右手的弹跳轮指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活动手指完成弹琴的准备工作,又可以调整弹琴状态改变自身的一些基本的方法问题。在基本练习完成之后,双手与大脑达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我们再练习乐曲。在练习内容上应该有选择的进行不同侧重:如匀速训练,呼吸训练,乐句的分句训练等等。在完成乐曲的过程中应由慢渐快,循序渐进,兼顾技术与音乐性。最后十分钟恢复旧曲,是因为一般学生不喜欢复习已学过的旧曲,“学一首忘一首”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此,刘德海的观点是:“每天复习一首,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一年以后,成绩可观。”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学习过的旧曲进行筛选,最好选择与目前学习的同一类型或同一系列的乐曲进行恢复训练。如在学习五级G调乐曲《倒垂帘》的同时,我们就可以找出同一调式三级的乐曲《马兰开花》进行复习。正是因为两首乐曲有着极高的相关度,在恢复旧曲的同时,对新的乐曲学习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中间再穿插G调的音阶练习,效果会更佳。
再次,拓展教学的手段,充分利用视频工具与文字资料。现在关于琵琶教学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十分翔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选择的挑选不同的音像资料,以助其学习——拓宽视野,开阔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琵琶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借鉴他人良好的弹琴方法与习惯,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教育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琵琶的基层教学,要为大众指引出通往琵琶艺术道路的方向,为琵琶专业教育输送人才。琵琶的基层教学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突出多元化教学的特点。笔者相信,通过对琵琶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一定能正确掌握琵琶教学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琵琶教育的质量扩大琵琶的受众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