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算就应该细化,应该逐类逐项地读,逐类逐项地审核。
中国财政收入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元之后,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突破4万亿元,2007年又突破5万亿大关,平均年增速30%左右,远远高于10%的同期GDP平均增速。强大的财政不仅使政府手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也将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年两会期间,皆有人大代表表示,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收支信息公开的力度。中国财政到底为何激增,支出有何特点,强大的财政对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监管,《新民周刊》约请五位专家共话财政。
问题一:中国财政收入激增如何实现?
刘剑文: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世界最快,税源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正常的;第二,社会对税收法制的认知增强,纳税意识增强;第三,相关部门加强了征管。
蒋洪:一些政策发挥了杠杆作用导致财政增长快于GDP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有税收优惠,这些优惠逐渐取消了;一些出口加工企业的退税取消了,一些税种如印花税的增长很快,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应该还会有较大和较快的增长。
问题二:中国财政支出有何特点?
蒋洪:总的趋势是重投资,轻消费;重经营性领域,轻非经营性领域。
王一江:2005年国家抚恤和福利支出的总和为716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1%,加上政府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817亿元和各种价格补贴收入不足1000亿元,三项支出的总额约为3530亿元,占当年整个财政支出33930亿元的10.4%。同年,国家的经济建设费为9317亿元,国家行政管理费即政府为维持自身运作所花的钱为6512亿元。从1993至2005年,国家的抚恤和福利这项支出增加了9.5倍,同期行政管理费支出则增加了10.26倍。
陈志武:按照财政部长谢旭人的介绍的话,去年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民生项目上,总的开支是6000亿元人民币,只占去年5.1万亿人民币税收差不多1/6左右,占中国的GDP2.4%。这个数字比美国要低10个百分点。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预算、钱是怎样花的,往往讨论不够充分。
问题三:强大财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维森:政府手里的钱多了,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在公共事业和国民福利上有所作为。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增长较快,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但目前大量财政是被政府作为投资进入到经营性领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呢?有一种观点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带来的,但没有看到这种竞争带来了一种浪费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增长,各地争相在基建、重工业和工业园区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的速度,内需不振,经济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使得经济结构调整迟迟不能进行。
王一江:财政强大,政府投资能力强,要建一个港口,能够迅速筹措几百个亿的资金,社会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在政府参与经济的初期,经济往往会产生加速度,冲上一个快车道,但这种增长的软肋在于低效率,不能持续。
低效率是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是因为政府参与经济用的是别人的钱,它特别敢花钱,容易产生浪费。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争夺政府资源,全社会展开博弈,博弈本身是有成本的,会消耗大量资源。为了得到政府项目,大家都在信息上大做文章,把成本讲小一点,把收益讲大一点,产生一个歪曲的信息,一旦最后发现信息有问题,大家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掩盖问题,不使它在自己任期内爆发出来。最后会扭曲整个社会的信息体系。比如我们的银行到底有多少不良贷款,企业有多少不良资产,数字都未必准确。
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一开始总是难以置信的形势大好,但可能一夜之间垂直下落。在前苏联、在东欧、在日本都有过这样的情形。
陈志武: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995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大概是年均10.2%左右,财政税收年均增长是16.2%左右,超过GDP增长6%左右。而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是按照6%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8.2%在增长。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比中国GDP增长速度要慢,只有国家的财政税收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问题四:如何监管政府的财政收支?
李维森:第一步是税收法定。要把征税和调整税率的权力严格回收到全国人大手上。不能人大授权给国务院,国务院授权给财政部,财政部授权给税务总局,层层授权,最后一个部门就有权决定征税。像突袭式地提高印花税不应该再上演。新税比如环境资源税可不可以征要由人大来讨论,由人大来批准。
刘剑文:要加強人大对财政收支的监管。审预算是所有议会机构最重要的功能,在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中,有400多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而中国人大里负责预算的只有20多个人。中国人大要强化这一块功能。以前财政部长向人大代表报告预算,都要一项项宣读,现在不读了,这是一个制度的倒退。预算就应该细化,应该逐类逐项地读,逐类逐项地审核。
蒋洪:公共财政理的是公众的财富,这个财富一不小心就会被浪费、就无效率地使用,因为离我们太远了,不像在我们家里,什么东西打碎了,立刻就会心疼,公共财富被浪费了,我们往往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财政学者,我常常感到痛苦,因为我缺乏必需的材料,材料都在政府的口袋里。
政府的口袋有三个,分别是行政费用、社保基金和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口袋,我们只知道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第一个口袋也没有完全透明,一些预算外收支我们并不了解。这三个口袋里的内容都应该让公众看见。
公布财政信息应该具体,而不是笼统地给你一个数字。比如说预算,不能用一个基本建设的大口袋就把很多项目包括在内,你必须展开告诉我,有哪些项目。交通占多少、工业占多少、农业占多少,然后我再问,交通里面你到用在什么地方,他必须回答我,在四川什么地方修了一条公路,这条公路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多少公里,什么等级,哪里造了一个桥梁……只有这样不断地展开,这个钱用得合理不合理,人们才能作出评估。
又比如说,要规范政府转移支付,每年转移支付是多少,哪些项目,选择这些项目的原则是什么,下去之后,转移支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有没有反馈?都要有具体数字来支撑。
我们不能凭一个笼统的数字来评估一件事是否正确。
问题五:民富与国强的关系应如何厘定?
陈志武:很多人觉得私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但说这话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国家,谁是国家。这需要重新改变理念,要考虑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国家的起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社会大众、每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这个抽象的“国家”变得更好。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不是反过来的。
历史上有过只强调国强国富,不强调民富民生的国家,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以及1920年代之后的苏联。它们曾经一味追求国家的强大,不管老百姓的民生,认为国家强大比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更重要,但是它们最后都垮掉了。苏联的经济和科技曾经可以和美国比肩,但是它垮掉之后,回头看它的经济发展,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给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什么?过分强调国强而不注重民富,最终只会留下一个空架子,老百姓能够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
中国财政收入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元之后,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突破4万亿元,2007年又突破5万亿大关,平均年增速30%左右,远远高于10%的同期GDP平均增速。强大的财政不仅使政府手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也将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年两会期间,皆有人大代表表示,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收支信息公开的力度。中国财政到底为何激增,支出有何特点,强大的财政对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监管,《新民周刊》约请五位专家共话财政。
问题一:中国财政收入激增如何实现?
刘剑文: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世界最快,税源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正常的;第二,社会对税收法制的认知增强,纳税意识增强;第三,相关部门加强了征管。
蒋洪:一些政策发挥了杠杆作用导致财政增长快于GDP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有税收优惠,这些优惠逐渐取消了;一些出口加工企业的退税取消了,一些税种如印花税的增长很快,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应该还会有较大和较快的增长。
问题二:中国财政支出有何特点?
蒋洪:总的趋势是重投资,轻消费;重经营性领域,轻非经营性领域。
王一江:2005年国家抚恤和福利支出的总和为716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1%,加上政府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817亿元和各种价格补贴收入不足1000亿元,三项支出的总额约为3530亿元,占当年整个财政支出33930亿元的10.4%。同年,国家的经济建设费为9317亿元,国家行政管理费即政府为维持自身运作所花的钱为6512亿元。从1993至2005年,国家的抚恤和福利这项支出增加了9.5倍,同期行政管理费支出则增加了10.26倍。
陈志武:按照财政部长谢旭人的介绍的话,去年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民生项目上,总的开支是6000亿元人民币,只占去年5.1万亿人民币税收差不多1/6左右,占中国的GDP2.4%。这个数字比美国要低10个百分点。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预算、钱是怎样花的,往往讨论不够充分。
问题三:强大财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维森:政府手里的钱多了,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在公共事业和国民福利上有所作为。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增长较快,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但目前大量财政是被政府作为投资进入到经营性领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呢?有一种观点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带来的,但没有看到这种竞争带来了一种浪费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增长,各地争相在基建、重工业和工业园区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的速度,内需不振,经济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使得经济结构调整迟迟不能进行。
王一江:财政强大,政府投资能力强,要建一个港口,能够迅速筹措几百个亿的资金,社会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在政府参与经济的初期,经济往往会产生加速度,冲上一个快车道,但这种增长的软肋在于低效率,不能持续。
低效率是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是因为政府参与经济用的是别人的钱,它特别敢花钱,容易产生浪费。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争夺政府资源,全社会展开博弈,博弈本身是有成本的,会消耗大量资源。为了得到政府项目,大家都在信息上大做文章,把成本讲小一点,把收益讲大一点,产生一个歪曲的信息,一旦最后发现信息有问题,大家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掩盖问题,不使它在自己任期内爆发出来。最后会扭曲整个社会的信息体系。比如我们的银行到底有多少不良贷款,企业有多少不良资产,数字都未必准确。
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一开始总是难以置信的形势大好,但可能一夜之间垂直下落。在前苏联、在东欧、在日本都有过这样的情形。
陈志武: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995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大概是年均10.2%左右,财政税收年均增长是16.2%左右,超过GDP增长6%左右。而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是按照6%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8.2%在增长。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比中国GDP增长速度要慢,只有国家的财政税收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问题四:如何监管政府的财政收支?
李维森:第一步是税收法定。要把征税和调整税率的权力严格回收到全国人大手上。不能人大授权给国务院,国务院授权给财政部,财政部授权给税务总局,层层授权,最后一个部门就有权决定征税。像突袭式地提高印花税不应该再上演。新税比如环境资源税可不可以征要由人大来讨论,由人大来批准。
刘剑文:要加強人大对财政收支的监管。审预算是所有议会机构最重要的功能,在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中,有400多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而中国人大里负责预算的只有20多个人。中国人大要强化这一块功能。以前财政部长向人大代表报告预算,都要一项项宣读,现在不读了,这是一个制度的倒退。预算就应该细化,应该逐类逐项地读,逐类逐项地审核。
蒋洪:公共财政理的是公众的财富,这个财富一不小心就会被浪费、就无效率地使用,因为离我们太远了,不像在我们家里,什么东西打碎了,立刻就会心疼,公共财富被浪费了,我们往往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财政学者,我常常感到痛苦,因为我缺乏必需的材料,材料都在政府的口袋里。
政府的口袋有三个,分别是行政费用、社保基金和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口袋,我们只知道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第一个口袋也没有完全透明,一些预算外收支我们并不了解。这三个口袋里的内容都应该让公众看见。
公布财政信息应该具体,而不是笼统地给你一个数字。比如说预算,不能用一个基本建设的大口袋就把很多项目包括在内,你必须展开告诉我,有哪些项目。交通占多少、工业占多少、农业占多少,然后我再问,交通里面你到用在什么地方,他必须回答我,在四川什么地方修了一条公路,这条公路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多少公里,什么等级,哪里造了一个桥梁……只有这样不断地展开,这个钱用得合理不合理,人们才能作出评估。
又比如说,要规范政府转移支付,每年转移支付是多少,哪些项目,选择这些项目的原则是什么,下去之后,转移支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有没有反馈?都要有具体数字来支撑。
我们不能凭一个笼统的数字来评估一件事是否正确。
问题五:民富与国强的关系应如何厘定?
陈志武:很多人觉得私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但说这话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国家,谁是国家。这需要重新改变理念,要考虑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国家的起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社会大众、每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这个抽象的“国家”变得更好。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不是反过来的。
历史上有过只强调国强国富,不强调民富民生的国家,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以及1920年代之后的苏联。它们曾经一味追求国家的强大,不管老百姓的民生,认为国家强大比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更重要,但是它们最后都垮掉了。苏联的经济和科技曾经可以和美国比肩,但是它垮掉之后,回头看它的经济发展,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给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什么?过分强调国强而不注重民富,最终只会留下一个空架子,老百姓能够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