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泉煤与玉米秸秆共热解特性研究

来源 :宁夏工程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在高效、清洁转化方面的优势,采用TG-MS联用技术,对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与宁东典型煤种枣泉煤进行了共热解特性研究。主要考察玉米秸秆加入量对枣泉煤失重特性、失重速率及煤热解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加入能够显著促进枣泉煤的热解,使枣泉煤热解程度加深。在40~510℃,随玉米秸秆加入量增大,煤样失重量逐渐增大,在510℃恒温时,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失重速率结果表明,加入高含量玉米秸秆(质量分数为60%~90%)时,最大热解速率出现在40~140℃;当加入低含量玉米秸秆(质量分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宁夏生活再生水滴灌灌溉定额与侧限根的苹果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侧限根+地表覆膜(S1)、不限根+地表覆膜(S2)和不限根+不覆膜(S3)三种限根类型的生活再生水(Q1)和黄河水(Q2)不同灌溉定额(W1=3240 m3/hm2、W2=4860 m3/hm2,W3=6480 m
煤矿井下环境气体组分复杂且具有必需性、致灾性、预警性的特点,煤矿气体的定量检测对于矿井灾害危险性早期辨识、继发性次生灾害准确预警、应急救援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常用的催化燃烧式、热导式、光干涉式和电化学式等气体传感器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非分散红外光谱和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等光谱分析技术的方法原理和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类气体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其次,指出煤矿井下存在大气压力及温度变化范围大、相对湿度和粉尘质量浓度高、电磁干扰强的极端工况环境,从适用气体、优缺点、应用领域、代
汽车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汽车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育人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挖掘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将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为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为了直观地表达熔池几何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熔池的变化特征,提高熔覆质量,针对激光熔覆系统建立了熔池监测系统,对图像处理后,获得熔池的面积,同时对熔覆后的熔覆带界面进行考察。利用该监测系统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预置粉末厚度下,熔池面积、稀释率以及热影响区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熔池面积、热影响区深度以及熔覆带稀释率都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预置粉末厚度的增大,熔池面积增大,但稀释率和热影响区反而减小。通过对熔池以及熔覆带界面的检测和观察,为提升熔覆质量、保证工艺稳
为探究宁夏地区再生水滴灌辣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问题,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置水质因素S(各水平为再生水、再生水:自来水=1:1、自来水)、灌溉定额因素W(各水平为2040,2820,3600 m3/hm2)和追肥量因素F(各水平为600,900,1200 kg/hm2),研究了不同水质和水肥耦合对辣椒产量、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辣椒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W>F>S,辣椒产量随着灌溉定额
进气系统噪声通过进气口向外辐射,直接或间接地对驾驶室内噪声产生影响。在前期开发过程中,需要在管路上布置消声元件,消除进气系统噪声。文章基于VirtualLab对进气系统声学性能进行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对初始方案展开优化,使其满足相关性能目标要求,为后续NVH调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介绍了一种分层架构的硬件电路检测软件设计,该设计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原则,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由外设驱动层(PD)、外设抽象层(PAL)、中间件层(Middleware)、应用层、状态机调度层等部分组成,各层间逐级调用,可以广泛运行在ARM内核的S32K1XX系列等单片机平台上,具备通用性;该软件设计充分考虑硬件电路检测的需求特点,预留接口和可灵活的增减检测项以及更改检测项相关参数。
文章使用LMS Test.Lab、Nastran、Hypermesh软件对汽车白车身模态进行测试及仿真分析,对标白车身2 Hz~120 Hz范围内白车身整体弯曲、扭转、板的局部模态频率,为白车身NVH设计和调校提供数据依据。
文章从课程特点、我国国情、教师职业等方面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炼了若干进行课程思政的元素切入点,为进一步在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打下基础。
在采用一种装配式轻型拱棚预防固原市原州区红梅杏遭受霜冻灾害的研究中发现,夜间霜冻过程中大棚内出现了“逆温”现象,即棚内温度低于棚外温度,通过比较棚内外湿空气热湿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夜间棚内外的对流换热和棚内地-气间的对流换热情况来阐明“逆温”现象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1)棚布落下后,棚内的温、湿度与棚外相比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棚内气温变化呈单峰形,在18:00左右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并低于外界温度,直至翌日8:00卷起棚布后棚内外温度保持一致;棚内相对湿度始终高于棚外。(2)夜间为了维持棚内高度1,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