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化扶贫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贫困地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河池市作为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2年全市7个县被列为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河池市大胆开拓产业化扶贫新思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河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3年的5220元,年均增长13%以上;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78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池实施产业化扶贫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贫困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南丹县城关镇四山村实施300亩红阳猕猴桃特色水果种植项目,带动了贫困农户48户,去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喜上眉梢。项目收效显著,其他村纷纷效仿,南丹县芒场镇者麻村去年得到扶贫产业项目扶持,种植红阳猕猴桃625亩,预计收入1250万元。
河池市采取重点培育、连片开发、精准扶持、贫困户全覆盖等措施,创建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引领贫困农民学技术、抓本领,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增收的扶贫产业,逐步斩穷根、脱穷帽,促进农村经济持久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产业化扶贫走进发展新常态。
重点培育,实施连片产业扶贫开发
河池市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实施“整市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市11个县(市、区)分别实施“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培育壮大收益好、见效快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率先实现“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全覆盖。2014年投入扶贫产业资金共7471.4万元,把核桃、桑蚕、家禽、肉猪、油茶、特色水果、毛葡萄、糖料蔗、板栗、水产养殖等10大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集中全市力量,以“会战”形式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大石山区粮食种植困难的实际,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富民产业和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兼有的“三兼”原则,把核桃作为整市推进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到2020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使河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主要的核桃生产、加工基地。
精准扶持,推进产业全覆盖贫困户
“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全覆盖贫困户”是河池市成功实施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之一,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为推广产业全覆盖扶持贫困农户的经验,河池市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出684个贫困村、273059个贫困户和1002480个贫困人口,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册”的方案,培育贫困村支柱产业,落实产业扶持帮扶措施。全市共派驻贫困村的工作队725个,驻村干部1761人,落实贫困户帮扶责任人27190人,制定帮扶计划19301个,落实帮扶单位765个,制定贫困村帮扶计划275个,力争实现产业覆盖全市贫困农户。
加强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素质
在工作中,河池市制定能人带领激励政策,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基本素质。全市共成立94个村级扶贫互助协会,615个互助小组,入会农户6181人,其中在册贫困户4943人,占入会农户的80%。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产业带动千万家”的形式,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群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服务。通过邀请专家能人到田间地头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的方式,河池全年培训8665人,提高了贫困农民的基本素质。不定期组织贫困村种植需求户代表到市内外种植示范基地实地参观考察,增强了贫困村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
引进技术,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树立“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从2014年5月起,河池引进永业集团等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扶贫产业开发示范性项目建设,使用动、植物“生命素”营养液为农产品增产,在全市衔接落实了五县十地“科技扶贫生命素项目高产示范区”。糖料蔗、猕猴桃、桑蚕业、黑山猪、红薯、水果葡萄等产业项目在使用引进的技术后,产量都有所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优良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扶贫产业生命力,给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来了福音。
据统计,河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3年的5220元,年均增长13%以上;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78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池实施产业化扶贫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贫困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南丹县城关镇四山村实施300亩红阳猕猴桃特色水果种植项目,带动了贫困农户48户,去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喜上眉梢。项目收效显著,其他村纷纷效仿,南丹县芒场镇者麻村去年得到扶贫产业项目扶持,种植红阳猕猴桃625亩,预计收入1250万元。
河池市采取重点培育、连片开发、精准扶持、贫困户全覆盖等措施,创建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引领贫困农民学技术、抓本领,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增收的扶贫产业,逐步斩穷根、脱穷帽,促进农村经济持久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产业化扶贫走进发展新常态。
重点培育,实施连片产业扶贫开发
河池市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实施“整市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市11个县(市、区)分别实施“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培育壮大收益好、见效快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率先实现“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全覆盖。2014年投入扶贫产业资金共7471.4万元,把核桃、桑蚕、家禽、肉猪、油茶、特色水果、毛葡萄、糖料蔗、板栗、水产养殖等10大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集中全市力量,以“会战”形式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大石山区粮食种植困难的实际,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富民产业和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兼有的“三兼”原则,把核桃作为整市推进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到2020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使河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主要的核桃生产、加工基地。
精准扶持,推进产业全覆盖贫困户
“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全覆盖贫困户”是河池市成功实施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之一,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为推广产业全覆盖扶持贫困农户的经验,河池市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出684个贫困村、273059个贫困户和1002480个贫困人口,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册”的方案,培育贫困村支柱产业,落实产业扶持帮扶措施。全市共派驻贫困村的工作队725个,驻村干部1761人,落实贫困户帮扶责任人27190人,制定帮扶计划19301个,落实帮扶单位765个,制定贫困村帮扶计划275个,力争实现产业覆盖全市贫困农户。
加强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素质
在工作中,河池市制定能人带领激励政策,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基本素质。全市共成立94个村级扶贫互助协会,615个互助小组,入会农户6181人,其中在册贫困户4943人,占入会农户的80%。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产业带动千万家”的形式,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群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服务。通过邀请专家能人到田间地头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的方式,河池全年培训8665人,提高了贫困农民的基本素质。不定期组织贫困村种植需求户代表到市内外种植示范基地实地参观考察,增强了贫困村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
引进技术,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树立“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从2014年5月起,河池引进永业集团等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扶贫产业开发示范性项目建设,使用动、植物“生命素”营养液为农产品增产,在全市衔接落实了五县十地“科技扶贫生命素项目高产示范区”。糖料蔗、猕猴桃、桑蚕业、黑山猪、红薯、水果葡萄等产业项目在使用引进的技术后,产量都有所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优良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扶贫产业生命力,给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