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而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开展合作学习更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三方面,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是预设合理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注意使学习目标与任务紧扣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确保合作学习的真正开展,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体会合作学习的真谛。三是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三方面发挥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推动作用,不断将合作学习引向深入。
合作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培养信息化社会人才所应有的信息素养的任务,并且因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和工具性而有别于其他课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未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或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策略不当,仅仅是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换成了“小组讨论一小组汇报一小组展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预设合理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并在运用中形成技能。可以说,学习目标与任务的预设是合作学习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理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紧扣新课程标准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且有机联系的维度。因此,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与任务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协调发展。例如,在网页设计制作教学中,为达到三维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运用网页工具制作一个珍爱生命的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充分利用各种网络等媒体以及手机、照相机等工具获得丰富的相关素材,运用所学的处理图片、文字的方法在网页中插入所选择的素材,对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素材及自身感受,激发珍惜生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通过网页制作的练习,熟练了网页制作的技能和方法以及信息的筛选与处理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不断交流想法,互相答疑解惑,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这样紧扣三维目标预设任务,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方法、技能等在互相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提升。
2.预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活跃人们的思维活动,同时促使人们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不断激起人们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们在预设学习任务时,应尽量做到将生疏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总之,尽量让学习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不是纯粹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突破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立性,有效地与其他学科、生活环境相融合。在预设教学目标与任务时,要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索、操作、质疑等合作过程中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意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人文精神,进而使三维培养目标更加具体、生动、高效。
4.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
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就是说要让学生动脑,发挥想象力。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水平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难度要合适,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也不能让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无法完成,而是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后方能完成,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每次进步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便会发生质的飞跃,创造奇迹。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基于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沟通、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精髓。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习、工作、教学、科研上,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要以开放的胸怀真诚地与其他教师合作。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和环境(如QQ、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平等互助中感受信任,在和谐氛围中感受关爱,在及时反馈中感受激励,在竞争中感受挑战,在合作互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操作。我们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分组,每组6人左右,确定小组长一名并进行培训。这样,我们就在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水平、能力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使小组内成员各有差异,保证了小组间公平、合理地竞争,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避免因不合理分组而打击了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小组成员间通过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小组划分和合作学习开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1)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可在一个组内安排有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利于组员之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性别的差异。小组内应该有不同性别的学生,使他们用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不同的观察角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3)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心理品质的差异性。教师要经常让具有不同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的学生在一起合作学习。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多和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教育学生包容他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4)特长、爱好的差异性。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来分组。如按照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爱好特长,分为网页制作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编程小组、图像处理小组、Flash制作小组、PPT制作小组、声音效果制作小组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进步。
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思想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由于小组各成员间的智力水平、知识层次的不同,思维角度也不一样,这些差异在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得到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
客观、全面、及时的评价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推动力。新课程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手段评价教学目标与主体,同时,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评语,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合作学习因其小组活动这一特殊性,我们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把团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评价中,我们要遵循“全程式面向教学”的评价模式,可分为三部分。
小组自评:小组自评主要评价小组学习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或可供借鉴的经验、小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
组间互评:对于各个小组经过合作学习产生的作品,在小组评价之后,应该在小组间进行互评。可让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互评: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主题思想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视觉效果的吸引力;作品的创意性;信息利用和处理能力;观点表达的流畅性;团队合作小组的凝聚力等。
教师点评:在进行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之后,教师应适时地进行点评。可以从学生作品的内容以及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作品陈述过程中的表现(如技能、意识、品质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可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电子档案。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背景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引领的有效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能力、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通过合作、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力推动学生信息素养与合作意识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一中)
合作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培养信息化社会人才所应有的信息素养的任务,并且因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和工具性而有别于其他课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未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或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策略不当,仅仅是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换成了“小组讨论一小组汇报一小组展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预设合理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并在运用中形成技能。可以说,学习目标与任务的预设是合作学习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理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紧扣新课程标准预设学习目标与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且有机联系的维度。因此,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与任务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协调发展。例如,在网页设计制作教学中,为达到三维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运用网页工具制作一个珍爱生命的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充分利用各种网络等媒体以及手机、照相机等工具获得丰富的相关素材,运用所学的处理图片、文字的方法在网页中插入所选择的素材,对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素材及自身感受,激发珍惜生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通过网页制作的练习,熟练了网页制作的技能和方法以及信息的筛选与处理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不断交流想法,互相答疑解惑,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这样紧扣三维目标预设任务,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方法、技能等在互相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提升。
2.预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活跃人们的思维活动,同时促使人们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不断激起人们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们在预设学习任务时,应尽量做到将生疏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总之,尽量让学习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不是纯粹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突破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立性,有效地与其他学科、生活环境相融合。在预设教学目标与任务时,要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索、操作、质疑等合作过程中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意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人文精神,进而使三维培养目标更加具体、生动、高效。
4.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
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就是说要让学生动脑,发挥想象力。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水平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难度要合适,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也不能让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无法完成,而是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后方能完成,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每次进步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便会发生质的飞跃,创造奇迹。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基于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沟通、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精髓。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习、工作、教学、科研上,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要以开放的胸怀真诚地与其他教师合作。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和环境(如QQ、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平等互助中感受信任,在和谐氛围中感受关爱,在及时反馈中感受激励,在竞争中感受挑战,在合作互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操作。我们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分组,每组6人左右,确定小组长一名并进行培训。这样,我们就在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水平、能力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使小组内成员各有差异,保证了小组间公平、合理地竞争,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避免因不合理分组而打击了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小组成员间通过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小组划分和合作学习开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1)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可在一个组内安排有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利于组员之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性别的差异。小组内应该有不同性别的学生,使他们用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不同的观察角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3)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心理品质的差异性。教师要经常让具有不同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的学生在一起合作学习。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多和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教育学生包容他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4)特长、爱好的差异性。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来分组。如按照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爱好特长,分为网页制作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编程小组、图像处理小组、Flash制作小组、PPT制作小组、声音效果制作小组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进步。
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思想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由于小组各成员间的智力水平、知识层次的不同,思维角度也不一样,这些差异在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得到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
客观、全面、及时的评价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推动力。新课程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手段评价教学目标与主体,同时,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评语,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合作学习因其小组活动这一特殊性,我们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把团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评价中,我们要遵循“全程式面向教学”的评价模式,可分为三部分。
小组自评:小组自评主要评价小组学习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或可供借鉴的经验、小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
组间互评:对于各个小组经过合作学习产生的作品,在小组评价之后,应该在小组间进行互评。可让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互评: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主题思想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视觉效果的吸引力;作品的创意性;信息利用和处理能力;观点表达的流畅性;团队合作小组的凝聚力等。
教师点评:在进行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之后,教师应适时地进行点评。可以从学生作品的内容以及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作品陈述过程中的表现(如技能、意识、品质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可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电子档案。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背景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引领的有效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能力、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通过合作、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力推动学生信息素养与合作意识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