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为人熟知的乙型、丙型肝炎,熟悉甲型肝炎的民众并不多,但此病一直都普遍存在,感染率也不低。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即是人体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肝脏炎症状的疾病。书田诊所小儿科主治医师戴季珊表示,在较盛行的几种肝病中,以乙型、丙型肝炎最为常见,其次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概况
可能原因
戴季珊医师表示,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为“粪口传染”所致,由于数十年前的卫生环境不佳,人们食用到的食物或水源的概率较高,因此,孩童时期从环境中感染甲型肝炎而获得终身抗体保护的比例也较高。
时至今日,40岁以下的人群大多在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几乎不曾受甲肝病毒感染,因而也没有甲肝抗体。因此,只要误食了遭受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罹患甲肝,甚至还有爆发群体(如家人、朋友)感染的风险。
“吃”是主要传染方式
甲型病毒性肝炎,就是人体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肝脏急性炎症的传染,一般且得过1次后,可终生免疫。
“粪口”是主要传染途径,尤其是“吃”的动作(如:饮食),最容易造成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从感染到发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2~7周,且在还未发病前,就已经有传染性。
相关症状
一般来说,甲型肝炎病毒对青少年及成人的影响较大,据统计,主要表现在20~40岁的年龄层。戴季珊医师表示,患者的常见症状有:突然发热、全身疲倦、食欲不振、肚子痛、拉肚子、恶心、呕吐、数天后黄疸等,但由于大部分疾病都有类似症状,因此一开始不易察觉患者是否罹患甲型病毒性肝炎,通常都是看到出现黄疸症状后,才较确定病情。
年纪愈小症状愈不明显
至于在婴幼儿、儿童方面,戴季珊医师说明,以6岁为基准,常见有2种状况。
6岁以下婴儿
若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约只有30%的患者会有症状,而这30%中仅部分的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且黄疸约持续2周。但只要妥善护理,2~3个月后,患者就会逐渐恢复健康,肝功能指数恢复正常。
6岁以上儿童
若受到病毒感染,约有70%病患会出现严重黄疸症状、肝功能指数破千,会持续一段时间,最短6周至2个月,最长达半年。如果好好照顾,多数患儿能顺利痊愈;但若状况恶化,可能会造成急性肝脏衰竭(如:凝血功能不足)的并发症。
支持性治疗为主
戴季珊医师表示,若在门诊中发现孩子有疑似罹患甲型肝炎的症状,病况轻微者,通常会建议父母带回家自行照顾,毋须特殊治疗,只要采“支持性疗法”即可。如多休息、营养均衡。此外,随时观察孩子的皮肤、尿液和眼白等处,是否有出现偏黄(疑似黄疸)的状况,如果有,建议尽快就医。
追踪与观察
如果症状明显,甚至已经出现黄疸时,由于无法确定患儿后续的病情变化,儿科医师通常会建议“先住院”,以便随时观察和治疗,降低病况恶化的机率。住院后,主要会观察以下2个项目:
肝指数:关注肝脏的损害程度,以及持续追踪肝功能指数,是否在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观察是否出现其他临床症状,以确认是否因严重肝脏损伤、肝脏生成或是代谢功能不足,而进展到急性肝功能脏衰竭的可能性。例如:若肝脏代谢废物的功能不足,有可能会造成患儿意识不清。
一般来说,只要患儿的精神佳、食欲正常,并且肝功能稳定、肝功能指数也在逐渐下降中,经医师评估后,父母就可以带患儿出院,回家静养。
3方法预防宝宝罹患甲型病毒性肝炎
早期生活病毒性环境的卫生条件不佳,确实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盛行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虽然公卫状况已改善许多,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才近年来也有发现甲型肝炎病例。
对此,戴季珊医师表示,若周围环境中可接触的物体、食物等,已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仍可能造成甲型肝炎的散播。因此,若想预防感染甲型肝炎,必须从打疫苗增强内在抗体、维护环境整洁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多方面着手。
1.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属于非活性疫苗,共有两剂,宝宝满l岁以上就可接种,采自费方式。另外,政府也特别针对山地乡村等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接种的服务。戴季珊医师说明,第一针接种后,已可在体内建立95%的保护效果;隔6~12个月再接种第二剂,可延长体内的甲型肝炎抗体记忆达20年。
她补充,在甲型肝炎发病前2周、发病后l~2周,患者会释放出大量病毒,进而可能污染周遭环境。因此,若近日曾接触疑似甲型肝炎患者的大人或小孩,建议至医院检查或打疫苗,以减少感染概率。
2.环境整洁
甲型肝炎病毒容易存在于物體上可存活数小时,因此,建议定期清洁环境,尤其要勤加擦拭平日容易触碰的物体表面,如桌椅、沙发等。她特别提醒,酒精并无作用,必须采用漂白水,才能有效破坏病毒结构,达到效果。建议选用浓度0.1%~0.5%(1,000ppm~5,000ppm)的含氯漂白水消毒,等作用30分钟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3.卫生习惯
生活习惯方面主要可从饮食和个人清洁来着手。戴季珊医师表示,相关资料指出,吃生蚝或是水产贝类,易提高罹患甲型肝炎的概率。她提醒,家中应以熟食为主,避免生饮生食,除了降低患病率,更有助于宝宝远离甲型肝炎的感染风险。
另外,甲型肝炎病毒除了会附着在家具外之外,也会存在于手上等皮肤表面,至少长达4小时。因此,勤洗手是必要的,特别在饭前、便后和回到家后抱宝宝前更是如此。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人体接触病毒的机会。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即是人体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肝脏炎症状的疾病。书田诊所小儿科主治医师戴季珊表示,在较盛行的几种肝病中,以乙型、丙型肝炎最为常见,其次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概况
可能原因
戴季珊医师表示,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为“粪口传染”所致,由于数十年前的卫生环境不佳,人们食用到的食物或水源的概率较高,因此,孩童时期从环境中感染甲型肝炎而获得终身抗体保护的比例也较高。
时至今日,40岁以下的人群大多在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几乎不曾受甲肝病毒感染,因而也没有甲肝抗体。因此,只要误食了遭受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罹患甲肝,甚至还有爆发群体(如家人、朋友)感染的风险。
“吃”是主要传染方式
甲型病毒性肝炎,就是人体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肝脏急性炎症的传染,一般且得过1次后,可终生免疫。
“粪口”是主要传染途径,尤其是“吃”的动作(如:饮食),最容易造成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从感染到发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2~7周,且在还未发病前,就已经有传染性。
相关症状
一般来说,甲型肝炎病毒对青少年及成人的影响较大,据统计,主要表现在20~40岁的年龄层。戴季珊医师表示,患者的常见症状有:突然发热、全身疲倦、食欲不振、肚子痛、拉肚子、恶心、呕吐、数天后黄疸等,但由于大部分疾病都有类似症状,因此一开始不易察觉患者是否罹患甲型病毒性肝炎,通常都是看到出现黄疸症状后,才较确定病情。
年纪愈小症状愈不明显
至于在婴幼儿、儿童方面,戴季珊医师说明,以6岁为基准,常见有2种状况。
6岁以下婴儿
若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约只有30%的患者会有症状,而这30%中仅部分的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且黄疸约持续2周。但只要妥善护理,2~3个月后,患者就会逐渐恢复健康,肝功能指数恢复正常。
6岁以上儿童
若受到病毒感染,约有70%病患会出现严重黄疸症状、肝功能指数破千,会持续一段时间,最短6周至2个月,最长达半年。如果好好照顾,多数患儿能顺利痊愈;但若状况恶化,可能会造成急性肝脏衰竭(如:凝血功能不足)的并发症。
支持性治疗为主
戴季珊医师表示,若在门诊中发现孩子有疑似罹患甲型肝炎的症状,病况轻微者,通常会建议父母带回家自行照顾,毋须特殊治疗,只要采“支持性疗法”即可。如多休息、营养均衡。此外,随时观察孩子的皮肤、尿液和眼白等处,是否有出现偏黄(疑似黄疸)的状况,如果有,建议尽快就医。
追踪与观察
如果症状明显,甚至已经出现黄疸时,由于无法确定患儿后续的病情变化,儿科医师通常会建议“先住院”,以便随时观察和治疗,降低病况恶化的机率。住院后,主要会观察以下2个项目:
肝指数:关注肝脏的损害程度,以及持续追踪肝功能指数,是否在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观察是否出现其他临床症状,以确认是否因严重肝脏损伤、肝脏生成或是代谢功能不足,而进展到急性肝功能脏衰竭的可能性。例如:若肝脏代谢废物的功能不足,有可能会造成患儿意识不清。
一般来说,只要患儿的精神佳、食欲正常,并且肝功能稳定、肝功能指数也在逐渐下降中,经医师评估后,父母就可以带患儿出院,回家静养。
3方法预防宝宝罹患甲型病毒性肝炎
早期生活病毒性环境的卫生条件不佳,确实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盛行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虽然公卫状况已改善许多,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才近年来也有发现甲型肝炎病例。
对此,戴季珊医师表示,若周围环境中可接触的物体、食物等,已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仍可能造成甲型肝炎的散播。因此,若想预防感染甲型肝炎,必须从打疫苗增强内在抗体、维护环境整洁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多方面着手。
1.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属于非活性疫苗,共有两剂,宝宝满l岁以上就可接种,采自费方式。另外,政府也特别针对山地乡村等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接种的服务。戴季珊医师说明,第一针接种后,已可在体内建立95%的保护效果;隔6~12个月再接种第二剂,可延长体内的甲型肝炎抗体记忆达20年。
她补充,在甲型肝炎发病前2周、发病后l~2周,患者会释放出大量病毒,进而可能污染周遭环境。因此,若近日曾接触疑似甲型肝炎患者的大人或小孩,建议至医院检查或打疫苗,以减少感染概率。
2.环境整洁
甲型肝炎病毒容易存在于物體上可存活数小时,因此,建议定期清洁环境,尤其要勤加擦拭平日容易触碰的物体表面,如桌椅、沙发等。她特别提醒,酒精并无作用,必须采用漂白水,才能有效破坏病毒结构,达到效果。建议选用浓度0.1%~0.5%(1,000ppm~5,000ppm)的含氯漂白水消毒,等作用30分钟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3.卫生习惯
生活习惯方面主要可从饮食和个人清洁来着手。戴季珊医师表示,相关资料指出,吃生蚝或是水产贝类,易提高罹患甲型肝炎的概率。她提醒,家中应以熟食为主,避免生饮生食,除了降低患病率,更有助于宝宝远离甲型肝炎的感染风险。
另外,甲型肝炎病毒除了会附着在家具外之外,也会存在于手上等皮肤表面,至少长达4小时。因此,勤洗手是必要的,特别在饭前、便后和回到家后抱宝宝前更是如此。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人体接触病毒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