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结合高校校实际情况,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bout《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ZHAO Kai,HU Hai-feng
(PingDingshan Univer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ic Academy,Henan Pingdingshan 467000)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计算机网络原理》既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实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及通信几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抽象,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教学特点鲜明,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经费有限,陈旧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网络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很难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上开展有效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程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2.1优化实验室的组成
2.1.1网络设备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较快,设备淘汰率高。面对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能将所有设备更新为最新型号。在这种环境下,优先购置网络实验的基本设备,包括三层交换机、路由器、VPN等设备,以满足展示各种端接方式和步骤及设备的基本配置命令等基本实验。
2.1.2学生用机和服务器方面:安装相应使用虚拟机软件来模拟高端交换机、路由器等的互联及操作系统的配置和维护。实际环境中可采取在学生用机和服务器上使用VPC、VM Ware等模拟软件代替高端设备,这样避免了重复投姿降低了投入成本,也为实验室增加了组建的灵活性。
2.1.3实验室陈列方面:将常用网络设备如网线钳、测线器、模块等,悬挂于实验室四周墙壁,方便学生取用。网络设备和终端放置于方便移动的机柜和设备桌上,方便学生根据不同的拓扑来完成设备互联。
2.2完善教学体系
2.2.1课程设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和网络实验自身的特点,借鉴国际知名网络培训的相关课程,建议将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并编写完整的实验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具体实验内容可参考设计出针对模型中各层的功能和相关协议的实验,并引入大量主流设备的配置实验,如划分VLAN、动态路由、常见网络故障等,从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2.2学时分配:常规实验课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周各个班级做同一内容。而网络实验连贯性较强,如果在实验中学生因故没有完成本次实验,就无法保留原有的实验环境,对出现的问题没有机会解决。针对这个问题,将实验按照独立设课的大纲,由各班逐个进行上机实验。这样就可以保留每次的实验结果,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2.2.3成绩考核:强化实验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应该区别于理论课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可在各班所有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综合,取消笔试形式,直接进行实践考核,让学生亲自在各种设备前完成题目。建立这样的考核机制能使学生进一步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2.3改革教学模式
2.3.1加强实验的组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实验课程是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一人一机进行实验。网络实验的特点决定了采取分组实验才是合理的组织形式,每个小组配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小组之间的设备可以由组内成员根据不同的拓扑组建网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多加引导启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2使用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原理》中有大量概念、名词、规则,学生很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在实验教学中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采用专题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激励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思考。
3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增加了实验室设备配置的灵活性,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实验教学多个方面以及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执行中它需要院系的参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实验教师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生金.建立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1):31-33.
[2]赵维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83-85.
[3]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bout《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ZHAO Kai,HU Hai-feng
(PingDingshan Univer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ic Academy,Henan Pingdingshan 467000)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计算机网络原理》既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实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及通信几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抽象,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教学特点鲜明,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经费有限,陈旧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网络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很难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上开展有效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程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2.1优化实验室的组成
2.1.1网络设备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较快,设备淘汰率高。面对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能将所有设备更新为最新型号。在这种环境下,优先购置网络实验的基本设备,包括三层交换机、路由器、VPN等设备,以满足展示各种端接方式和步骤及设备的基本配置命令等基本实验。
2.1.2学生用机和服务器方面:安装相应使用虚拟机软件来模拟高端交换机、路由器等的互联及操作系统的配置和维护。实际环境中可采取在学生用机和服务器上使用VPC、VM Ware等模拟软件代替高端设备,这样避免了重复投姿降低了投入成本,也为实验室增加了组建的灵活性。
2.1.3实验室陈列方面:将常用网络设备如网线钳、测线器、模块等,悬挂于实验室四周墙壁,方便学生取用。网络设备和终端放置于方便移动的机柜和设备桌上,方便学生根据不同的拓扑来完成设备互联。
2.2完善教学体系
2.2.1课程设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和网络实验自身的特点,借鉴国际知名网络培训的相关课程,建议将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并编写完整的实验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具体实验内容可参考设计出针对模型中各层的功能和相关协议的实验,并引入大量主流设备的配置实验,如划分VLAN、动态路由、常见网络故障等,从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2.2学时分配:常规实验课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周各个班级做同一内容。而网络实验连贯性较强,如果在实验中学生因故没有完成本次实验,就无法保留原有的实验环境,对出现的问题没有机会解决。针对这个问题,将实验按照独立设课的大纲,由各班逐个进行上机实验。这样就可以保留每次的实验结果,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2.2.3成绩考核:强化实验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应该区别于理论课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可在各班所有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综合,取消笔试形式,直接进行实践考核,让学生亲自在各种设备前完成题目。建立这样的考核机制能使学生进一步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2.3改革教学模式
2.3.1加强实验的组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实验课程是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一人一机进行实验。网络实验的特点决定了采取分组实验才是合理的组织形式,每个小组配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小组之间的设备可以由组内成员根据不同的拓扑组建网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多加引导启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2使用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原理》中有大量概念、名词、规则,学生很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在实验教学中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采用专题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激励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思考。
3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增加了实验室设备配置的灵活性,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实验教学多个方面以及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执行中它需要院系的参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实验教师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生金.建立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1):31-33.
[2]赵维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83-85.
[3]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