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轮大规模的“美元注水”,再次让世界震颤。
北京时间2009年3月19日凌晨,有“世界央行”之称的美联储再次传出令世界瞠目的消息,美联储当季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在未来6个月内,收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在未来12个月内,收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房利美、房地美抵押贷款证券,外加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通俗解释是美国开动印钞机大量“印钞”;专业说法是美国将在12个月内投放基础货币1.15万亿美元。
1.15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奋不顾身地破例允许全美商业性金融机构用那些已经毫无流通性的垃圾资产作为抵押品,从联储获得抵押贷款,而且一再延长这些抵押贷款的期限,这实际就是美联储投放基础货币——印钞,其新增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现在,如果再加上即将投放的1.15万亿美元,美联储新投放的基础货币共计3.45万亿美元。
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约为基础货币量)也就1万亿美元;但现在,美国的基础货币总投放量已经达到了4.45万亿美元。
从1万亿骤增至4.45万亿,历史罕见。所以,美联储3月19日“印钞”的消息一出,美股大涨、美债大涨、油价大涨、金价大涨……这一天,美国国债价格坚挺、收益率被进一步压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前一日的3.01%下降至2.48%,创下美国自1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一夜之间,世人对全球性通缩的担忧骤然转向了通胀,而几乎所有美元资产的持有者也都再次调动起敏感的神经,算计着自己多年积累下的财富将蒙受怎样的损失。
更为残酷的是,如果美国的行为稍有失当,很有可能将把世界经济导入一场新的灾难——全球性滞胀。
滞胀灾难来临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在金融危机发爆发前的2007年,美国的GDP达13.8万亿美元,但基础货币总量只有1万亿美元?答案是,这正反映了美国当年的信用发达程度,使用金融杠杆上百倍地放大了货币的总量。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衍生品再也找不到交易对手了。于是,它们变成了坏账;于是,去杠杆化变成了当今世界的潮流。
在此背景下,站在美国利益角度看,美联储“印钞”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方向正确。因为去杠杆化意味着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大幅萎缩,美联储必须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维系贷款市场正常运转。
但问题是,方向正确的事情是不是可以无度而为?更危险的是,就算美联储所投基础货币数量并未过度,但以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为首的金融投机者势必会利用此事大肆操纵商品期货市场(石油价格之所以在供求平衡之际也能被炒到每桶147元,不就是投机力量的杰作吗?)。可以想象,往后的一年间,美联储每一次收购债券、放出基础货币都会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机会,为市场操纵者提供可被利用的工具。
如果这件事真发生了,除了美国,世界其他各国无异将陷入一场更为严重的灾难——全球性滞胀:非美元国家不仅要承受经济衰退的痛苦,还要承受高通胀的压力,从而为挽救经济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一方面是价格暴涨,一方面是经济萧条,灾难性的滞胀再次降临。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理由:增大流动性可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但不要忘记,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有强大的需求存在——人们愿意更多的借钱投资或消费。但现在存在大量需求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中国是一个,因为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能力,而美、欧、英、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目前还找不到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美尤其如此,在GDP中占有70%地位的消费,已有相当一部分转向储蓄,如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已经从0扩张到了5%。
如果找不到经济增长的动力,那美国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流动性)的直接后果只能是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商品价格虚涨。
金融投资家罗杰斯3月18日公开指出:世界范围的大量印钞,结果必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尤其是石油,它的价格一定会超过前高(147美元一桶)。同时这会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主席斯蒂芬·罗奇也在3月23日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低迷状态,而且会在滞胀中度过。
全球市场已露不祥征兆——当全球经济毫无复苏迹象、甚至还在滑落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上涨,至少已开始剧烈振荡。
国际金融市场大乱
数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币值间在过去数十年中形成的“负相关关系”,已呈现微妙变化,国际金融市场也因此更是“乱象”丛生。
在此,我们仅以商品指数(1957年由美国商品研究局编制,英文缩写CRB)和美元指数(1985年由纽约棉花交易所编制,英文缩写USDX)为例。
2008年3月17日,美元指数创下了编制以来的历史最低位70.69点,直至当年7月3日一直徘徊在71至74点的地位;此间,商品指数一举冲上历史最高位615点。2008年7月15日,美元指数开始强劲上涨,从72点起步至12月5日升到88点;此间,商品指数一如既往地与美元指数走势保持“负相关关系”,呈现了大跌走势,从历史最高位的615点一路跌至322点。
但是,2008年12月之后情况变了,美元指数开始大起大落,12月5日至18日,期间短短8个交易日,美元指数从88点下跌至77点,并于2009年3月9日再次升回到89点,而后又在3月19日跌回82点。但此间的商品指数,拒绝跟随美元指数上蹿下跳,一直横卧在330点到360点之间做窄幅波动。
再看黄金市场。过去数十年间,黄金价格与美元币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确——美元贬值,黄金价格则上涨。但是,近几个月情况也一改常态: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黄金价格始终于高位徘徊。就连《华尔街日报》关于黄金市场的专栏评论员也写到:“通常情况下,美元汇率上涨将打压以美元计价的金价。但是,同时应指出的是,近来金价的变化不遵循这一规律的情况比较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
从大的趋势看,一场空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清晰地看到,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作为唯一计价与结算货币充满弊端,加之美国对其债权国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努力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而这样的努力,必然撼动美元原有的霸权地位。比如,国家间的货币互换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贸易本币结算,就是对美元地位的强大挑战。
美元地位的弱化,反映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必然是一种迷茫——找不到方向感。商品价格与美元币值之间的旧有关系开始被打破。
从另一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再次抬头,为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货币竞相贬值必然成为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世界银行3月17日发表报告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而在付诸实施的措施中,就包括了货币的贬值。
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以及贸易保护政策频频的出台,导致外汇市场各个货币间的比价关系(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加大。这样的市况,使得以避险为目的的投资者深感持有任何一种货币都不保险。怎么办?远离外汇市场,而转向商品市场避险。
如果这样的避险情绪主导了市场,那大宗商品价格更不会再看美元的脸色——无论美元是升是贬,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会一味上涨。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各国货币的强弱,势必将通过对大宗商品的购买力加以体现。
眼下,这一情况还未爆发,只是因为通过商品市场避险的做法尚未变成市场的普遍认知而已。但国际金融市场已出现的种种乱象值得跟踪关注,这将是判断美元“注水”能否引发全球“滞胀”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欧元区最倒霉?
从通缩到滞胀的大逆转,可能迅雷不及掩耳。
北京时间3月19日早上的新闻称:在伦敦G20峰会的筹备会议上,欧洲和美国的财长发生冲突。美国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不惜一切代价救市场、救经济、救金融;但欧洲认为:应当先改革。
表面上看,这样的争议不过是个孰先孰后的次序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欧洲似乎已经意识到,如果美国依靠大量为美元“注水”去挽救经济,而又对强大的投机势力不加监管,那世界将不得不面对更加凶险的经济困境——滞胀。
为什么说滞胀给欧元区带来的困境更大?原因是,一旦衰落和通胀同时发生,只有货币政策手段的欧元区只有听天由命:紧缩将压制本已恶化的经济,宽松则助推物价进一步攀升。更严重的是,如果欧元区成员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各行其是,那欧元将面临解体风险。
所以,欧洲希望美国立即强化监管,以抑制过度投机,就算美国不得不给美元“注水”,商品价格也不会无度上涨。对美国而言,如果先解决金融监管问题,再实施经济救助,本国经济恢复会慢一点,美国的比较优势会弱化一点,甚至会痛苦一时,但可以换来全球经济与金融的长治久安。所以,美国应避免因一己之私,为自己短期的快感,致他国生死于不顾,
显然,美国没有接受欧洲的意见,而是赶在G20伦敦峰会之前,将“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美联储1.15万亿美元的债券收购计划之外,美国财政部3月23日更放出“有毒金融资产”的处置计划,其中同样涉及美联储向“有毒资产”投资人提供低息抵押贷款融资的手段,而抵押品正是投资人购买的“有毒资产”。这一决策同样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印钞”、注水。
欧洲难受、日本难受、中国难受……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承受实实在在的重大损失:只要你持有美元资产,你的资产就将被无情地“注水”。
美国把美元——这种特殊国际结算货币只当成本国货币而任意作为,毫不顾及美元持有者利益;那么世界各国是不是还要支持美元?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构建一种比单一美元更有效的国际结算货币?是时候了。
但美元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3月24日,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指出“世界应当考虑采用一种‘超主权货币’取代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地位”时,美国反应强烈,总统和财长居然先后跳出来反对此提议。
这就是美国,它强奸了世界却拒绝一切补偿,甚至不许别人讨论防范措施。
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弊
全球性滞胀一旦出现,对于美国是绝对的利大于弊,所以美国不怕滞涨。对于美元贬值引发世人对美元失去信心,美国也不怕。
为什么呢?自金融危机发生后,世人对美元的信心就已丧失殆尽,但又奈何?只要美元的国际大宗商品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变,只要美元在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变,无论对美元看不看好,都必须持有美元。
再有,即使滞胀对美元构成不良影响,但滞胀对所有非美元货币不良影响更大,美元相对于其他币种而言不仅不会贬值,反而升值,甚至激励世人更多地持有美元。如金融海啸发生后,美国作为危机发源地,曾有相当一段时间,美元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升值,原因就在于此。
其实,在滞胀过程中,只有美国可以在价格上涨中获利。因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美国人手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通常是美国机构在操纵。所以,国际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不仅不会增加美国金融与经济的风险,反而会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再次赚的盆盈钵满。
美国的金融机构一旦恢复了赢利能力,美国经济的一盘大棋就活了。首先,它可以为美国企业带来急需的信贷融资;其次,它将推动金融股以及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上涨,使金融机构为交易性资产价格下跌而产生的拨备回拨,重新变成金融机构的利润,从而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形成良性循环;再次,股市上涨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美国。
1月份的数据表明,美国的资本流入已经无法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当月贸易逆差360亿美元,而资本净流出1489亿美元。这样的单月资本流出量已经创下美国历史之最。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美元贬值。但是,美元贬值恰好又为美国的出口和实业经济体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由此可见,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之前,美元“注水”对美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却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这恐怕也是世界各国对“美元注水”愤怒的关键所在。
北京时间2009年3月19日凌晨,有“世界央行”之称的美联储再次传出令世界瞠目的消息,美联储当季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在未来6个月内,收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在未来12个月内,收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房利美、房地美抵押贷款证券,外加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通俗解释是美国开动印钞机大量“印钞”;专业说法是美国将在12个月内投放基础货币1.15万亿美元。
1.15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奋不顾身地破例允许全美商业性金融机构用那些已经毫无流通性的垃圾资产作为抵押品,从联储获得抵押贷款,而且一再延长这些抵押贷款的期限,这实际就是美联储投放基础货币——印钞,其新增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现在,如果再加上即将投放的1.15万亿美元,美联储新投放的基础货币共计3.45万亿美元。
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约为基础货币量)也就1万亿美元;但现在,美国的基础货币总投放量已经达到了4.45万亿美元。
从1万亿骤增至4.45万亿,历史罕见。所以,美联储3月19日“印钞”的消息一出,美股大涨、美债大涨、油价大涨、金价大涨……这一天,美国国债价格坚挺、收益率被进一步压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前一日的3.01%下降至2.48%,创下美国自1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一夜之间,世人对全球性通缩的担忧骤然转向了通胀,而几乎所有美元资产的持有者也都再次调动起敏感的神经,算计着自己多年积累下的财富将蒙受怎样的损失。
更为残酷的是,如果美国的行为稍有失当,很有可能将把世界经济导入一场新的灾难——全球性滞胀。
滞胀灾难来临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在金融危机发爆发前的2007年,美国的GDP达13.8万亿美元,但基础货币总量只有1万亿美元?答案是,这正反映了美国当年的信用发达程度,使用金融杠杆上百倍地放大了货币的总量。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衍生品再也找不到交易对手了。于是,它们变成了坏账;于是,去杠杆化变成了当今世界的潮流。
在此背景下,站在美国利益角度看,美联储“印钞”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方向正确。因为去杠杆化意味着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大幅萎缩,美联储必须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维系贷款市场正常运转。
但问题是,方向正确的事情是不是可以无度而为?更危险的是,就算美联储所投基础货币数量并未过度,但以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为首的金融投机者势必会利用此事大肆操纵商品期货市场(石油价格之所以在供求平衡之际也能被炒到每桶147元,不就是投机力量的杰作吗?)。可以想象,往后的一年间,美联储每一次收购债券、放出基础货币都会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机会,为市场操纵者提供可被利用的工具。
如果这件事真发生了,除了美国,世界其他各国无异将陷入一场更为严重的灾难——全球性滞胀:非美元国家不仅要承受经济衰退的痛苦,还要承受高通胀的压力,从而为挽救经济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一方面是价格暴涨,一方面是经济萧条,灾难性的滞胀再次降临。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理由:增大流动性可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但不要忘记,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有强大的需求存在——人们愿意更多的借钱投资或消费。但现在存在大量需求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中国是一个,因为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能力,而美、欧、英、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目前还找不到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美尤其如此,在GDP中占有70%地位的消费,已有相当一部分转向储蓄,如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已经从0扩张到了5%。
如果找不到经济增长的动力,那美国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流动性)的直接后果只能是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商品价格虚涨。
金融投资家罗杰斯3月18日公开指出:世界范围的大量印钞,结果必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尤其是石油,它的价格一定会超过前高(147美元一桶)。同时这会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主席斯蒂芬·罗奇也在3月23日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低迷状态,而且会在滞胀中度过。
全球市场已露不祥征兆——当全球经济毫无复苏迹象、甚至还在滑落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上涨,至少已开始剧烈振荡。
国际金融市场大乱
数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币值间在过去数十年中形成的“负相关关系”,已呈现微妙变化,国际金融市场也因此更是“乱象”丛生。
在此,我们仅以商品指数(1957年由美国商品研究局编制,英文缩写CRB)和美元指数(1985年由纽约棉花交易所编制,英文缩写USDX)为例。
2008年3月17日,美元指数创下了编制以来的历史最低位70.69点,直至当年7月3日一直徘徊在71至74点的地位;此间,商品指数一举冲上历史最高位615点。2008年7月15日,美元指数开始强劲上涨,从72点起步至12月5日升到88点;此间,商品指数一如既往地与美元指数走势保持“负相关关系”,呈现了大跌走势,从历史最高位的615点一路跌至322点。
但是,2008年12月之后情况变了,美元指数开始大起大落,12月5日至18日,期间短短8个交易日,美元指数从88点下跌至77点,并于2009年3月9日再次升回到89点,而后又在3月19日跌回82点。但此间的商品指数,拒绝跟随美元指数上蹿下跳,一直横卧在330点到360点之间做窄幅波动。
再看黄金市场。过去数十年间,黄金价格与美元币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确——美元贬值,黄金价格则上涨。但是,近几个月情况也一改常态: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黄金价格始终于高位徘徊。就连《华尔街日报》关于黄金市场的专栏评论员也写到:“通常情况下,美元汇率上涨将打压以美元计价的金价。但是,同时应指出的是,近来金价的变化不遵循这一规律的情况比较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
从大的趋势看,一场空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清晰地看到,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作为唯一计价与结算货币充满弊端,加之美国对其债权国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努力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而这样的努力,必然撼动美元原有的霸权地位。比如,国家间的货币互换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贸易本币结算,就是对美元地位的强大挑战。
美元地位的弱化,反映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必然是一种迷茫——找不到方向感。商品价格与美元币值之间的旧有关系开始被打破。
从另一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再次抬头,为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货币竞相贬值必然成为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世界银行3月17日发表报告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而在付诸实施的措施中,就包括了货币的贬值。
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以及贸易保护政策频频的出台,导致外汇市场各个货币间的比价关系(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加大。这样的市况,使得以避险为目的的投资者深感持有任何一种货币都不保险。怎么办?远离外汇市场,而转向商品市场避险。
如果这样的避险情绪主导了市场,那大宗商品价格更不会再看美元的脸色——无论美元是升是贬,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会一味上涨。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各国货币的强弱,势必将通过对大宗商品的购买力加以体现。
眼下,这一情况还未爆发,只是因为通过商品市场避险的做法尚未变成市场的普遍认知而已。但国际金融市场已出现的种种乱象值得跟踪关注,这将是判断美元“注水”能否引发全球“滞胀”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欧元区最倒霉?
从通缩到滞胀的大逆转,可能迅雷不及掩耳。
北京时间3月19日早上的新闻称:在伦敦G20峰会的筹备会议上,欧洲和美国的财长发生冲突。美国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不惜一切代价救市场、救经济、救金融;但欧洲认为:应当先改革。
表面上看,这样的争议不过是个孰先孰后的次序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欧洲似乎已经意识到,如果美国依靠大量为美元“注水”去挽救经济,而又对强大的投机势力不加监管,那世界将不得不面对更加凶险的经济困境——滞胀。
为什么说滞胀给欧元区带来的困境更大?原因是,一旦衰落和通胀同时发生,只有货币政策手段的欧元区只有听天由命:紧缩将压制本已恶化的经济,宽松则助推物价进一步攀升。更严重的是,如果欧元区成员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各行其是,那欧元将面临解体风险。
所以,欧洲希望美国立即强化监管,以抑制过度投机,就算美国不得不给美元“注水”,商品价格也不会无度上涨。对美国而言,如果先解决金融监管问题,再实施经济救助,本国经济恢复会慢一点,美国的比较优势会弱化一点,甚至会痛苦一时,但可以换来全球经济与金融的长治久安。所以,美国应避免因一己之私,为自己短期的快感,致他国生死于不顾,
显然,美国没有接受欧洲的意见,而是赶在G20伦敦峰会之前,将“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美联储1.15万亿美元的债券收购计划之外,美国财政部3月23日更放出“有毒金融资产”的处置计划,其中同样涉及美联储向“有毒资产”投资人提供低息抵押贷款融资的手段,而抵押品正是投资人购买的“有毒资产”。这一决策同样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印钞”、注水。
欧洲难受、日本难受、中国难受……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承受实实在在的重大损失:只要你持有美元资产,你的资产就将被无情地“注水”。
美国把美元——这种特殊国际结算货币只当成本国货币而任意作为,毫不顾及美元持有者利益;那么世界各国是不是还要支持美元?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构建一种比单一美元更有效的国际结算货币?是时候了。
但美元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3月24日,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指出“世界应当考虑采用一种‘超主权货币’取代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地位”时,美国反应强烈,总统和财长居然先后跳出来反对此提议。
这就是美国,它强奸了世界却拒绝一切补偿,甚至不许别人讨论防范措施。
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弊
全球性滞胀一旦出现,对于美国是绝对的利大于弊,所以美国不怕滞涨。对于美元贬值引发世人对美元失去信心,美国也不怕。
为什么呢?自金融危机发生后,世人对美元的信心就已丧失殆尽,但又奈何?只要美元的国际大宗商品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变,只要美元在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变,无论对美元看不看好,都必须持有美元。
再有,即使滞胀对美元构成不良影响,但滞胀对所有非美元货币不良影响更大,美元相对于其他币种而言不仅不会贬值,反而升值,甚至激励世人更多地持有美元。如金融海啸发生后,美国作为危机发源地,曾有相当一段时间,美元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升值,原因就在于此。
其实,在滞胀过程中,只有美国可以在价格上涨中获利。因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美国人手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通常是美国机构在操纵。所以,国际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不仅不会增加美国金融与经济的风险,反而会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再次赚的盆盈钵满。
美国的金融机构一旦恢复了赢利能力,美国经济的一盘大棋就活了。首先,它可以为美国企业带来急需的信贷融资;其次,它将推动金融股以及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上涨,使金融机构为交易性资产价格下跌而产生的拨备回拨,重新变成金融机构的利润,从而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形成良性循环;再次,股市上涨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美国。
1月份的数据表明,美国的资本流入已经无法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当月贸易逆差360亿美元,而资本净流出1489亿美元。这样的单月资本流出量已经创下美国历史之最。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美元贬值。但是,美元贬值恰好又为美国的出口和实业经济体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由此可见,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之前,美元“注水”对美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却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这恐怕也是世界各国对“美元注水”愤怒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