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之光照亮他:孤独症男孩惊变“中国毕加索”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n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昌煜和他的画作

  2015年纽约秋冬时装周上,一款由某国际大牌推出的油画连衣裙艳惊全球,谁能想到,其原画竟出自中国一个19岁自闭症少年之手。著名画家陈丹青称他为“中国毕加索”,其画作在各大慈善晚宴上共拍出百万元高价;前不久,他的作品还被印制成丝巾,不仅受到周迅、汤唯等明星的青睐,还入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从一名行为怪异的“星星的孩子”,到用画笔帮助许多自闭症病友摆脱生活困境的爱心男孩……是深沉的母爱,让这位天才少年光芒四射。
  不羁“小怪物”,母亲的珍宝
  1.70米的身高,长相白净斯文,一身运动休闲装……初见19岁的毕昌煜,很难想像这个时尚帅气的男孩竟是一名自闭症患者。
  1996年,毕昌煜出生在浙江乐清市大荆镇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毕光钧和母亲赵灵芳在绍兴做纺织品生意。聪明好动的小昌煜1岁便会叫爸爸妈妈,2岁能背儿歌。夫妇俩对独子视若珍宝,疼爱有加。
  但好景不长,3岁那年,小昌煜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反应迟钝。再后来,连“爸爸”“妈妈”也不叫了。这令毕光钧夫妇觉得不对劲,他们连忙带着孩子四处寻医,想求个明白。
  他们先后辗转绍兴、宁波、上海的医院,都不能确诊。最终来到北京的医院,才被专家确诊为自闭症,也就是人们说的“星星的孩子”。这种病症表现为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动作刻板重复……而且此症将和孩子终生相伴。
  这个消息犹如平地惊雷,母亲赵灵芳当场就哭了:“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啊!”她紧紧地抱着孩子,一脸无助地望着丈夫问。毕光钧也红着眼眶说:“治吧,再难也得给孩子好好治疗。”
  昌煜喜怒无常,情绪难以把控,有时他会突然发脾气,拿头撞墙,撞得满脸是血却浑然不觉;他成天跑来跑去特别调皮,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碰碎,自己也浑身是伤。妈妈实在没办法了,每个屋子都上了锁,只让小昌煜在客厅跑,从墙角到桌椅腿,孩子容易撞上的地方都被她包上了厚厚的海绵。
  到了晚上,毕昌煜也不消停。有时候他会半夜不睡觉,睁大眼睛、一言不发地呆坐在黑夜中,像个小幽灵。赵灵芳只能随时随地陪着、哄着……看着年轻妻子日渐苍老的容颜,毕光钧心如刀绞,他一度想放下自己的事业,留在家里陪孩子,替妻子分担一些。但一家人没有生计怎么行呢?何况还要为儿子治病。除了埋头苦干,努力赚钱,他别无选择。
  这时,有亲友善意地劝赵灵芳:“你和丈夫还年轻,应该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她执拗地摇头:“不要了,这辈子我要把所有的精力用来抚育昌煜。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不能再让弟弟妹妹同他争抢父母的爱。”
  作为一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赵灵芳经历了诸多痛苦,而最令她难以忍受的是社会对自家孩子的歧视。有一回,她和丈夫带毕昌煜去风景区玩,全新的环境让小家伙手舞足蹈,他嘴里“呜呜啊啊”地乱叫着,在景区东奔西跑,显得兴奋异常。一个衣着光鲜的女子低声抱怨:“这孩子简直像个小怪物,家长也是,有病还带出来吓人。”
  “自闭症患者没有主动攻击性,要是这个社会能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那该多好啊!”事后,赵灵芳委屈地替儿子鸣不平。
  尽管在外人眼中毕昌煜像个“小怪物”,但妈妈却一直视他若珍宝,赵灵芳下定决心,要让儿子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成长。
  惊现绘画天赋,“同桌妈妈”泣血呵护
  又熬了两年,毕昌煜5岁了,但一路治疗下来,他的自闭症并没有好转。眼看儿子到了上学年龄,遗憾的是,竟无一所学校愿意接收他。
  无奈之下,妈妈就成了昌煜的全天候保姆兼老师。她在家中的墙上贴满了识字卡片、拼音图、数字表,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儿子数数、识字。正常孩子分分钟就能学会一个汉字,但小昌煜学两天都记不住。尽管“家教计划”进行得步履维艰,但妈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写满了记录儿子学习兴趣的“课程笔记”。


毕昌煜在家作画

  为了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赵灵芳还手把手教他认钱、买东西。赵灵芳在家种草、浇花、洗衣、做饭时,也会带着孩子一同学习。“我希望他长大后能自食其力,独立面对生活,不然的话,我和丈夫一旦老去,孩子可怎么活。”
  除教孩子知识和生活能力之外,赵灵芳还花高价钱请来家教,先后让毕昌煜学习舞蹈、音乐、武术……并根据孩子的反应,探索他的兴趣爱好所在。
  2003年,她带着7岁的昌煜来到北京一家自闭症康复中心治疗。在接受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每当毕昌煜感到疲惫、烦躁时,老师就会递给他一支画笔,让他做“点连线”绘画训练。这时,原本哭闹不止的他,就像得到了一颗世界上最甜蜜的糖果,很快就展露笑颜,安安静静地趴在桌上画起画来,而且十分投入,有时候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昌煜不仅喜欢在室内画画,连嘈杂的大街,都可以成为他的创作乐园。
  毕昌煜的第一幅画作,是一只鲜红的大苹果:他先画一个椭圆形,再加上一个蒂,最后还画上两片绿叶……这个灵光一闪之举,让妈妈突然看到了希望。赵灵芳联想到,儿子平时一直都很喜欢艳丽的色彩,连陪她去菜市场的时候都爱挑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黄瓜、金灿灿的芒果之类色彩鲜明的果蔬。据说,自闭症患者虽然大多都是智商低下者,但他们因为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心灵纯净,其中有5%的人极具艺术家气质,引导好了就是天才儿童。小昌煜如此热爱画画,会不会就是“天才”中的一员呢?这个发现令她激动不已。   为了充分挖掘儿子的兴趣爱好,妈妈决定让毕昌煜在北京学绘画。来到才艺培训学校,老师才发现这是个行为怪异的自闭症孩子:他的语言表达存在障碍,如要上厕所,他只会说“厕所”这个词。而且他个性很“刻板”,吃饭一定要到小地方吃,大食堂不吃;窗户如果有条缝,不关掉就坐不下来……而且比起别的孩子,毕昌煜显得易怒易躁。学校怕孩子出事,任赵灵芳讲尽好话都不愿接收昌煜。最后,她答应全程陪读,校方才勉强同意接收他。
  从此,在北京的绘画班课堂上,就多了一道别样风景:老师在台上讲课时,端坐于同一张课桌前的赵灵芳和毕昌煜母子俩,都听得十分入迷;孩子用心作画时,妈妈就在一旁帮他调和颜料;去食堂就餐时,儿子在前面东摇西晃地走着,不时碰到别的同学和老师,妈妈就在他身后不停地向人家道歉……即使这样,赵灵芳也很少牵起他的手走路,“昌煜已经七八岁了,要学着独自面对人生路,我可以跟随保护他,但不能替代他。”
  晚上回到他们在北京的那间出租屋,母子俩还要翻阅各式各样的画册,临摹无数的名作,并一起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完成每天的专业课程后,赵灵芳还要辅导儿子学习文化课。
  很快,老师们就惊讶地发现,学画不久的毕昌煜,创作起来极为神速,一张风景照片让他临摹,只要五六分钟就可以把轮廓画出来。而且从水彩画到布贴画、油画,临摹加上自由发挥,他的每一幅画都色泽明丽、线条灵动,其中一些佳作的造旨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
  2005年9月,万达广场四楼儿童天地的墙壁上需要画点色彩,老板偶然见到毕昌煜的作品后很喜欢,就邀请他去现场涂鸦。3米多高的墙,他画了好几天的时间,而且每次都能安静地画上大半天。“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反复涂改,捣鼓几下后,往往犹如妙笔生花,令人耳目一新。”事后影楼老板赞不绝口,并给了毕昌煜800元酬劳。小家伙淡然地把钱转递给母亲说:“妈……买好吃的。”那一瞬间,赵灵芳的泪水夺眶而出。
  2009年秋天的一个雨夜,赵灵芳刚在街边ATM机上取完款,就被歹徒抢走了手中的包。回过神来后,她怒吼着在雨中狂追,于泥泞中摔倒了,她迅速爬起来;被歹徒一脚踹中腹部疼痛难忍,她依然未停步……在热心群众的合围下,她追上歹徒,一把夺回自己的包。尽管脸上已是血污斑斑,狼狈不堪,这位母亲还是露出了笑容——她拼命追回的不是包里的钱,而是里面装着的一张儿子画给她的《我的妈妈》。
  惊艳世界,“少年毕加索”画出大爱人生
  直到2012年,绍兴柯桥区育才学校主动接纳毕昌煜,他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之所以特事特办,是因为这所学校刚创办,需要积累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经验;另外,学校也看到了毕昌煜的绘画天赋,认为值得培养。赵灵芳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终于有书读了。
  至此,她才结束了携子北漂求学的辛酸生涯。而通过这9年的康复训练,16岁的毕昌煜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吃饭、换衣服、洗澡、上厕所等基本生活已经能够自理,不但能开口说话,还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需求。最令人惊讶的是,他还画得一手好画。
  这次,经验丰富的赵灵芳再次申请到儿子的新学校“陪读”,但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自家孩子,而是想帮助毕昌煜那些自闭症同学,协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毕昌煜刚就读职业教育班,学校以正常教学为主,另外还包括认知教育、康复训练以及以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实践。
  为了给毕昌煜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家里专门布置了一间画室。画室里,摆放着许多他的油画作品,有临摹大师的,也有描绘水乡、大漠、草原等各种自然风光的。这些作品都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
  上帝给毕昌煜关上一扇门,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2011年,在北京大学“我们的世界”画展上,知名画家吴冠南看到毕昌煜的作品后,主动提出以自己的四幅画换他的一幅。“他说昌煜的用色非常人能及,能激发人的灵感,帮他打开创作思路。”赵灵芳说,连著名画家陈丹青,也惊讶于毕昌煜充满灵气的画作,甚至称赞他为中国的“少年毕加索”。大师的肯定,让妈妈为儿子感到自豪。
  2012年,毕昌煜的5幅画被送到浙江省参加比赛,评委们看到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一幅画都可以评一等奖,而这竟出自一个自闭症孩子之手。“这样的孩子竟能画出备受名家追捧的画作,着实让人不太敢相信。是伟大的母爱,释放了孩子的天赋啊。”一位老评委得知毕昌煜的故事后,眼眶泛红地感叹道。
  2013,毕昌煜与北京的圣歌画廊签约,他的画作《王妃》被北京中间美术馆收藏。近几年,在北京、杭州等地的慈善拍卖上,其作品也频频拍出数万元的高价。总共上百万元善款,全被他捐赠给了希望小学和中国自闭症儿童公益组织。
  这位“星星的孩子”绘就的希望之光,陆续闪耀在世界各地。今年2月,在纽约2015秋冬时装周上,一款由某国际大牌推出的油画连衣裙艳惊全球,而其花样,正是出自中国自闭症少年毕昌煜之手。
  8月初,做了二十多年纺织品生意的父亲,突然来了灵感:既然儿子的画那么受欢迎,何不将其印在纺织品上,卖遍国内外呢!于是,他将毕昌煜的作品印在丝巾上,没想到刚一推向市场,就成为外国游客争相购买的中国精美礼物。近日,连汤唯、周迅、文章等明星也纷纷在微博上为毕昌煜点赞,并争相购买了印有他画作的丝巾。
  应一些洋客商的要求,下一步毕爸爸还准备将儿子的油画,做成独具风格的“艺术布料”,出口到世界各地!
  如今,毕昌煜已是学校里的少年明星。2016年初,受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知名展馆邀请,他将赴澳洲举办个人画展,所需费用均由邀请方承担。
  从一名行为怪异、遭人嫌厌的“星星的孩子”,到用画笔自食其力,并帮助许多自闭症病友摆脱生活困境的爱心男孩……是深沉的母爱,让19岁的毕昌煜绽放出天赋之光,照亮自己人生路的同时,也温暖了整个世界。
  尽管过早地沧桑了容颜,但赵灵芳每每提及儿子,都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虽然当了十多年‘同桌妈妈’,风雨漂泊,很不容易,但只要能让孩子活得有尊严、有色彩,一个母亲付出再多都值得。”
  责编/沫菲
其他文献
[案情]为了追到年轻漂亮的女友,做生意的吴明和女孩见面第三天就为她送上奔驰轿车一辆。妙龄女孩薇薇被吴明的诚意感动,开始接纳对方。可两人相处一年多,感觉性格不合。薇薇选择分手,吴明觉得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向薇薇要回所赠奔驰轿车。而薇薇觉得,吴明送给自己的汽车属于赠与,不能出尔反尔,拒绝退还。一场纠纷由此而起。  吴明是一名包工头,常年在外做工程,挣了不少钱。2013年5月,吴明与前妻离婚,独自抚养
期刊
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一个孩子正在抬头看星星。我问孩子:“知道星星距离你有多远吗?”  “当然知道。”孩子说。  “有多远呢?”我问。  “没有距离。”孩子说。  “星星明明在遥远的天边,怎么会没有距离呢?”我说。  “当你爱它,喜欢它,它就在你的心里,也就没有了距离。”孩子说。  我明白了,一些大人之所以看世界很远,看别人很远,那是因为心中还缺乏爱和喜欢。  爱,没有歧视心  一次,我与父亲散步
期刊
2015年6月9日,由陈祖亚和妻子张静以夫妻名义发起的“夫妻恩爱节”第七届年会在南京举办。  七年间,陈祖亚夫妇创办的“婚姻售后服务队”共帮助七十多对夫妻走出婚姻困境,重新找回了爱情。其实,婚姻的道道谁也说不清,有些人明明相爱却最终离了婚,有些人婚前甜蜜婚后却“相杀”,因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在婚姻出了问题时,给它来次“售后服务”,别让岁月尘埃遮蔽了婚姻的光泽。  创办“夫妻
期刊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之一的方芸,是位不折不扣的美女,长发披肩,妆容精致。可就是这样一位颇受男生追捧的“女神”,却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制造了五起“伪酒驾”……  要你开车去吃饭  2014年8月14日,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单身小伙刘亚奇收到微信好友“两生花”发来的吃饭邀约:“晚上有事吗?没事的话,出去聚聚怎么样?”刘亚奇一口便答应了。之
期刊
潇洒帅气的印小天是大众所熟知的一位青年演员。他曾因出演海岩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举成名,从此与聂远、黄晓明、佟大为并称为“内地新四小生”。2015年9月10日,印小天与圈外女友哈琳娜喜结良缘。  一纸契约,情定一见钟情的女孩  2014年10月的一天,印小天热心地为一位圈内好友的妹妹做了把“红娘”,并顺利促成了这段姻缘。作为报答,“朋友妹子”把自己的同学兼好友哈琳娜介绍给了印小天。  时年2
期刊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蛙叫、蝉鸣、萤火虫,在夏天的野外随处可见,可慢慢地,这些东西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在重庆,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王雪梅对萤火虫情有独钟,她一心想建造一个“过去的世界”,水源、植被、土壤都没被污染,听得见蛙叫,也看得见萤火虫;在这里,她能自给自足,和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一种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简单、健康、无污染的“有机生活”。为了实现妻子的愿望,博士丈夫秦国新毅然辞去工作,带
期刊
最关键的临门一脚,我迟疑了  江平向我求婚了!我总觉得是在做梦,看着手指上闪着光的钻戒,才算有了点真实感。  见到江平之前,我完全不相信一见钟情。大学时我去哲学系上课,看到他站在上一层的螺旋楼梯上,当即惊为天人,心跳都快了半拍。趁他转身时偷拍的那张照片,我一直用来做手机壁纸。后来,我就在人人网、微博上偷偷搜索他的名字,暗地里观察他的生活。  为了正式认识他,我报名学校的辩论队,我并不喜欢辩论,只因
期刊
好婚姻可以是“六人行”  我和余晖从一开始恋爱,两家的父母就一致赞同,无论我俩到哪家去,他们全都美滋滋的,恨不得让我俩马上结婚。  我跟余晖抱怨:“怎么结婚这么大个事到咱俩这儿就这么顺利啊,一点挑战性都没有?”他笑我没事找事:“那是因为咱俩完美得无可挑剔呗。”后来我才知道,双方父母对我俩的婚事如此意见一致,还真是有原因的。  我跟余晖是中学同学,家里的条件也大致相同,也算得上门当户对。然而,真正让
期刊
婆婆妥协,  同意我生“二胎”  婆婆是一个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十分浓厚的人。我和嫂嫂相继各生了一个女儿后,她一直耿耿于怀,总想要再抱一个孙子。  婆婆有两个儿子,她的大儿子和大媳妇住在城里,都是公务员。小儿子就是我的丈夫宁安华,我们没什么文化和特长,就和婆婆住在农村靠种地种菜维持生活。  原本在农村如果头胎是女孩可以生第二胎,我也很想再生一个,但是婆婆不允许,说我们条件不够好。住在城里的嫂嫂是家里
期刊
一  那天下班回家,我心里非常失落。  就在刚才,办公室几个女同事玩了一个小游戏,游戏内容是给老公发条“我爱你”的短信,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如果对方不理,隔三分钟再发一条,以此类推。  测试结果很快出来了,她们都收到了满意的回复。唯有我接连发了三条,老公嘉明那边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消息。  我表面装作嘻嘻哈哈毫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深处,有些受伤。  我到家的时候,嘉明正倚在沙发上看电视。那是一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