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代表田升平,女,土家族,1962年11月21日生于湖北省建始县,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震地质专业,后又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深造,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田升平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到野外施工一线工作。在她的身上,展现着当代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辛勤耕耘 成果丰硕
田升平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突出,思路开阔、敢为人先。她先后担任项目组长、遥感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兼质量管理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在工作过程中,她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通过对地质成矿规律的新认识,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她把地质勘查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拓地质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献身地质事业,谱写着当代地质工作者的精彩人生。
她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地区磷矿资源评价》,掌握了西南地区磷矿资源潜力,摸清了该区磷矿家底。通过对风化磷矿的深入研究,她提出了风化磷矿门陷理论,确定出适合新老磷矿区使用的风化磷矿判别指标(CO2和2P2O5+A·I),已经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从而解决了已勘查磷矿区风化磷矿单独圈定问题,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磷矿产地40余处,初步估算风化磷矿资源潜力31.75亿吨。
她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湘西—黔东南地区重晶石矿资源评价》,提交新发现重晶石矿产地5处、可供普查的重晶石矿产地2处,为重晶石矿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研究项目《湖北省恩施市沙地硒矿普查》,提交硒资源成矿远景区5处,为硒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湖北省鹤峰磷矿走马矿区白果坪矿段普查》,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1處,提交磷矿石资源量6 000多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以上。
多年来,田升平用血汗换来了地质工作的累累硕果:1998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部地质找矿、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找矿二等奖1项。她两次被评为“中国化工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结缘地质 献身地质
大学毕业后,田升平满怀对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奉献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做了一名她梦寐以求的女地质工作者,在她心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刚来单位没多久她就被派到野外工作。从美丽的滇池到人迹罕至的神农架,从四川大凉山深处到新疆的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和忙碌的身影。她常年与日月星辰为伴,和岩石标本对话,穿行在悬崖峭壁之上,宿营于原始森林之中。多年的野外工作练就了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服输的工作作风。
田升平常说,我们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担负起国家的重托,而面对亲人在家庭和生活上的照料与付出,她只有愧疚和不安。由于她的爱人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夫妇二人经常到野外,顾不上照顾孩子,只好将幼小的孩子托付给同事照看,孩子从小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不知多少次从野外回来,孩子见到她半天认不出是谁,都不叫她妈妈。她也是女人、也是母亲,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还有一次,她从野外工作回来,看到孩子穿的鞋磨透了鞋底儿、露出了脚趾,她默默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因此她的孩子比同龄人懂事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做饭、洗衣服,尽量少麻烦叔叔阿姨。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她不能像大多数母亲那样天天陪着孩子,多少次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也不能回来照顾,想起来真是对不住孩子。就是因为这样,锻炼了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不景气,单位缺少项目,很多技术人员闲置下岗,工资也不能正常发放。田升平的父母希望她能回家乡工作,北京一些单位也多次邀请她加入,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坚信,地质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可替代的,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证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于是,在周围许多人选择改行和经商的时候,她选择了深造,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凭借着这份执著和坚守,迎来了地质工作者的春天。
不怕吃苦 坚守使命
通过不断的努力,田升平当上了项目组组长,经常到野外工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她和战友们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能在老乡家借住算是幸运的,更多的时候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夏天的夜晚蚊虫叮咬,睡觉时再热也要捂得严严实实。第二天天一亮就又出发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夏季的白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使人大汗淋漓。帐篷里,热得像蒸笼,身上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可即便这样也不能脱工作服,因为随手一拍就能打死好几只蚊子。跑路线时一不小心就会受伤,还有可能被山上风化剥蚀滚落下来的岩块击中或掉入深渊,有时还会遭遇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
记得有一次田升平在西北大山中寻找矿脉,一脚没踩稳,连人带包从山上滚了下来,衣服被划破了,皮肤被划伤了,浑身都是泥土。回到驻地,房东大娘心疼地劝道:“闺女,你看多危险啊,一个女人家就别干这种危险的活儿啦!”而她却笑着回答道:“穿上工作服就不分男女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一定干好它。”第二天,她就又和其他男同事一起跋山涉水,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田升平在西南大山中带领人员追索一条矿脉下山时,由于山路陡峭,一人多高的茅草挡住了项目组人员的视线,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大家互相看不见,几个人只能靠相互呼喊保持联系,互相鼓励增加勇气,终于在天黑之前走出了茅草丛,找到了下山的路。在山下,几个人回首看着自己刚才走过的大山,悬崖峭壁,稍微踩偏就会掉下山涧,他们为这次野外工作能安全返回而感到庆幸。 田升平在湘西野外施工时,驻地安排在附近村子一个老乡家里,探槽区在山上。从驻地到探槽区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而且要经过一片坟地。因为塌方,那片坟地有不少棺材露出地表,有几处棺材一半在地里,一半悬在半空,即便白天走过这里,也会让人感到寒气逼人、阴森可怕。一天夜晚,田升平正要休息,山上值班人员来电话说探槽区好像有问题,要她赶紧赶到山上去。她二话没说就往山上赶,可一个人走到半道,想起那片坟地,她开始犯嘀咕了,但是一想到山上的留守人员还在等着自己处理事情,她就硬着头皮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到了那片坟地,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害怕,她尽量不往露出棺材的那边看,可是眼睛还是不由自主地往那边看。一会儿,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后脑勺在冒汗,头发都湿了,手心是冰凉的,腿肚子是软的……她想起了老职工对她讲的话:在夜晚走路,你要是害怕,就拼命唱歌。于是,她扯开嗓门开始唱歌,从她所熟悉的《勘探队员之歌》《牡丹之歌》唱到《红星照我去战斗》……她终于到达了探槽区。当处理好事情回到驻地已是凌晨。“那会儿,好像整个大山就只有我一个人,走着走着,反倒麻木了,只感觉自己的歌声在大山里回荡。”第二天起床,她便听老乡们在议论:“昨晚在山上打猎时遇到鬼了,这鬼还会唱《牡丹之歌》,生前肯定是文工团的。”田升平一听,乐了,但一转身,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实做人 踏实做事
多年来,田升平很少享受年休假和探亲假,哪怕是短暂的休息,而是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她平时注重学习,为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0年,她被提拔为院部门主任。她在评审项目过程中,对使用的原始数据、试验资料等都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报告文字、图件和附表进行反复检查修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做到文、图、表三者一致。
有一次,科室职员将项目评审资料放在田升平办公桌上,她拿起资料刚翻了前两页,就发现一个坐标点的符号打错了,便立刻用铅笔标注,以便下次校正。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不管项目资料多或少,她总是仔细地逐字去看。
还有一次在野外找礦中,田升平带了一名年轻队员寻找矿化带,不知不觉天黑了,离开驻地已有20公里远。他们一路摸黑往回走,又冷又饿,再加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非常艰难。年轻队员跟她提出想把岩石标本先埋起来,白天再来取,可她坚决不同意,就怕标本丢失。于是,他们背着沉重的岩石标本走了近8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驻地。这就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她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该跑的路线必须跑到,该采的样品必须采集到,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田升平主持、参与的项目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她组织完成了各类项目立项、设计、野外验收和成果报告评审等工作百余项。在兼任质量管理部主任期间,在她的主持下,先后制订了《地质研究院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地质研究院经济运行办法》等9个院管理办法,对建立和完善院规章制度、提升院内科技人员的素质、保障所提交各项工作成果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注重自身学习,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2007年11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编制考试中,她的成绩排名第一,作为非财务人员、非国土、地调系统的人员取得如此佳绩令专家赞叹不已。因此她入选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专家库,成为地质技术和经济评审双料专家。她将所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各项设计、报告评审中,严格把关。几年来,院内提交的各项成果均在优良以上,其中完成的国家“358”项目《我国重要化工矿产成矿远景区带资源评价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报告。地质研究院在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河北省151家地勘单位质量管理抽查中获得优秀。
多年的地质工作生涯,使田升平练就了诚实守信的品格。工作中她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职工的,对每一个项目都认真去完成,做到速度快、质量好。她不满足于现状,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对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田升平就是这样一位吃苦在先、勇于奉献、能够以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优秀地质工作者。
由于田升平工作成绩突出,2006年被提拔为院副总工程师,2011年任副院长。作为院领导,她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地勘事业不断发展。她平时经常和地质人员进行课题项目的广泛交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目前她正主持《鄂西—陕南硒资源成矿预测研究》《阿根廷萨尔塔省西部盐湖区钾、锂盐矿调查评价》《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地质研究与勘查项目。
田升平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增强党性修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院领导岗位上,她几乎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整理项目资料、修改项目报告。下班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要审阅的项目资料很多,要完善和反复修改的地方也很多,因此经常见到她节假日在单位加班。她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也从无怨言。她对年轻人总是热心帮助,无论谁有困难,她都全力相助。她常说,地研院就是家,我们是一家人,必须履行好“家长”的义务。她做事坚持原则,干部职工都信得过她。她密切联系群众,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职工都喜欢叫她“田大姐”。在2011年9月23日召开的地质研究院第二次党代会上她高票当选为该院党委委员。
在迎接资源、环境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田升平决心不辜负全系统501个基层党组织、9 600名党员和全系统职工的殷切期望!以地质事业为己任,开拓创新,谱写新的华彩乐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对祖国的忠诚,用青春和汗水为地质研究院经济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罗志荣)
田升平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到野外施工一线工作。在她的身上,展现着当代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辛勤耕耘 成果丰硕
田升平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突出,思路开阔、敢为人先。她先后担任项目组长、遥感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兼质量管理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在工作过程中,她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通过对地质成矿规律的新认识,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她把地质勘查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拓地质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献身地质事业,谱写着当代地质工作者的精彩人生。
她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地区磷矿资源评价》,掌握了西南地区磷矿资源潜力,摸清了该区磷矿家底。通过对风化磷矿的深入研究,她提出了风化磷矿门陷理论,确定出适合新老磷矿区使用的风化磷矿判别指标(CO2和2P2O5+A·I),已经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从而解决了已勘查磷矿区风化磷矿单独圈定问题,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磷矿产地40余处,初步估算风化磷矿资源潜力31.75亿吨。
她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湘西—黔东南地区重晶石矿资源评价》,提交新发现重晶石矿产地5处、可供普查的重晶石矿产地2处,为重晶石矿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研究项目《湖北省恩施市沙地硒矿普查》,提交硒资源成矿远景区5处,为硒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她主持的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湖北省鹤峰磷矿走马矿区白果坪矿段普查》,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1處,提交磷矿石资源量6 000多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以上。
多年来,田升平用血汗换来了地质工作的累累硕果:1998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部地质找矿、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获中化矿山总局地质找矿二等奖1项。她两次被评为“中国化工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结缘地质 献身地质
大学毕业后,田升平满怀对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奉献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做了一名她梦寐以求的女地质工作者,在她心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刚来单位没多久她就被派到野外工作。从美丽的滇池到人迹罕至的神农架,从四川大凉山深处到新疆的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和忙碌的身影。她常年与日月星辰为伴,和岩石标本对话,穿行在悬崖峭壁之上,宿营于原始森林之中。多年的野外工作练就了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服输的工作作风。
田升平常说,我们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担负起国家的重托,而面对亲人在家庭和生活上的照料与付出,她只有愧疚和不安。由于她的爱人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夫妇二人经常到野外,顾不上照顾孩子,只好将幼小的孩子托付给同事照看,孩子从小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不知多少次从野外回来,孩子见到她半天认不出是谁,都不叫她妈妈。她也是女人、也是母亲,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还有一次,她从野外工作回来,看到孩子穿的鞋磨透了鞋底儿、露出了脚趾,她默默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因此她的孩子比同龄人懂事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做饭、洗衣服,尽量少麻烦叔叔阿姨。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她不能像大多数母亲那样天天陪着孩子,多少次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也不能回来照顾,想起来真是对不住孩子。就是因为这样,锻炼了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不景气,单位缺少项目,很多技术人员闲置下岗,工资也不能正常发放。田升平的父母希望她能回家乡工作,北京一些单位也多次邀请她加入,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坚信,地质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可替代的,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证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于是,在周围许多人选择改行和经商的时候,她选择了深造,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凭借着这份执著和坚守,迎来了地质工作者的春天。
不怕吃苦 坚守使命
通过不断的努力,田升平当上了项目组组长,经常到野外工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她和战友们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能在老乡家借住算是幸运的,更多的时候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夏天的夜晚蚊虫叮咬,睡觉时再热也要捂得严严实实。第二天天一亮就又出发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夏季的白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使人大汗淋漓。帐篷里,热得像蒸笼,身上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可即便这样也不能脱工作服,因为随手一拍就能打死好几只蚊子。跑路线时一不小心就会受伤,还有可能被山上风化剥蚀滚落下来的岩块击中或掉入深渊,有时还会遭遇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
记得有一次田升平在西北大山中寻找矿脉,一脚没踩稳,连人带包从山上滚了下来,衣服被划破了,皮肤被划伤了,浑身都是泥土。回到驻地,房东大娘心疼地劝道:“闺女,你看多危险啊,一个女人家就别干这种危险的活儿啦!”而她却笑着回答道:“穿上工作服就不分男女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一定干好它。”第二天,她就又和其他男同事一起跋山涉水,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田升平在西南大山中带领人员追索一条矿脉下山时,由于山路陡峭,一人多高的茅草挡住了项目组人员的视线,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大家互相看不见,几个人只能靠相互呼喊保持联系,互相鼓励增加勇气,终于在天黑之前走出了茅草丛,找到了下山的路。在山下,几个人回首看着自己刚才走过的大山,悬崖峭壁,稍微踩偏就会掉下山涧,他们为这次野外工作能安全返回而感到庆幸。 田升平在湘西野外施工时,驻地安排在附近村子一个老乡家里,探槽区在山上。从驻地到探槽区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而且要经过一片坟地。因为塌方,那片坟地有不少棺材露出地表,有几处棺材一半在地里,一半悬在半空,即便白天走过这里,也会让人感到寒气逼人、阴森可怕。一天夜晚,田升平正要休息,山上值班人员来电话说探槽区好像有问题,要她赶紧赶到山上去。她二话没说就往山上赶,可一个人走到半道,想起那片坟地,她开始犯嘀咕了,但是一想到山上的留守人员还在等着自己处理事情,她就硬着头皮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到了那片坟地,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害怕,她尽量不往露出棺材的那边看,可是眼睛还是不由自主地往那边看。一会儿,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后脑勺在冒汗,头发都湿了,手心是冰凉的,腿肚子是软的……她想起了老职工对她讲的话:在夜晚走路,你要是害怕,就拼命唱歌。于是,她扯开嗓门开始唱歌,从她所熟悉的《勘探队员之歌》《牡丹之歌》唱到《红星照我去战斗》……她终于到达了探槽区。当处理好事情回到驻地已是凌晨。“那会儿,好像整个大山就只有我一个人,走着走着,反倒麻木了,只感觉自己的歌声在大山里回荡。”第二天起床,她便听老乡们在议论:“昨晚在山上打猎时遇到鬼了,这鬼还会唱《牡丹之歌》,生前肯定是文工团的。”田升平一听,乐了,但一转身,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实做人 踏实做事
多年来,田升平很少享受年休假和探亲假,哪怕是短暂的休息,而是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她平时注重学习,为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0年,她被提拔为院部门主任。她在评审项目过程中,对使用的原始数据、试验资料等都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报告文字、图件和附表进行反复检查修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做到文、图、表三者一致。
有一次,科室职员将项目评审资料放在田升平办公桌上,她拿起资料刚翻了前两页,就发现一个坐标点的符号打错了,便立刻用铅笔标注,以便下次校正。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不管项目资料多或少,她总是仔细地逐字去看。
还有一次在野外找礦中,田升平带了一名年轻队员寻找矿化带,不知不觉天黑了,离开驻地已有20公里远。他们一路摸黑往回走,又冷又饿,再加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非常艰难。年轻队员跟她提出想把岩石标本先埋起来,白天再来取,可她坚决不同意,就怕标本丢失。于是,他们背着沉重的岩石标本走了近8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驻地。这就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她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该跑的路线必须跑到,该采的样品必须采集到,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田升平主持、参与的项目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她组织完成了各类项目立项、设计、野外验收和成果报告评审等工作百余项。在兼任质量管理部主任期间,在她的主持下,先后制订了《地质研究院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地质研究院经济运行办法》等9个院管理办法,对建立和完善院规章制度、提升院内科技人员的素质、保障所提交各项工作成果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注重自身学习,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2007年11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编制考试中,她的成绩排名第一,作为非财务人员、非国土、地调系统的人员取得如此佳绩令专家赞叹不已。因此她入选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专家库,成为地质技术和经济评审双料专家。她将所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各项设计、报告评审中,严格把关。几年来,院内提交的各项成果均在优良以上,其中完成的国家“358”项目《我国重要化工矿产成矿远景区带资源评价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报告。地质研究院在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河北省151家地勘单位质量管理抽查中获得优秀。
多年的地质工作生涯,使田升平练就了诚实守信的品格。工作中她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职工的,对每一个项目都认真去完成,做到速度快、质量好。她不满足于现状,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对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田升平就是这样一位吃苦在先、勇于奉献、能够以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优秀地质工作者。
由于田升平工作成绩突出,2006年被提拔为院副总工程师,2011年任副院长。作为院领导,她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地勘事业不断发展。她平时经常和地质人员进行课题项目的广泛交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目前她正主持《鄂西—陕南硒资源成矿预测研究》《阿根廷萨尔塔省西部盐湖区钾、锂盐矿调查评价》《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地质研究与勘查项目。
田升平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增强党性修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院领导岗位上,她几乎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整理项目资料、修改项目报告。下班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要审阅的项目资料很多,要完善和反复修改的地方也很多,因此经常见到她节假日在单位加班。她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也从无怨言。她对年轻人总是热心帮助,无论谁有困难,她都全力相助。她常说,地研院就是家,我们是一家人,必须履行好“家长”的义务。她做事坚持原则,干部职工都信得过她。她密切联系群众,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职工都喜欢叫她“田大姐”。在2011年9月23日召开的地质研究院第二次党代会上她高票当选为该院党委委员。
在迎接资源、环境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田升平决心不辜负全系统501个基层党组织、9 600名党员和全系统职工的殷切期望!以地质事业为己任,开拓创新,谱写新的华彩乐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对祖国的忠诚,用青春和汗水为地质研究院经济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