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与好友一家聚会,其子十三四岁,初二学生,身高一米七五,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甚是讨人喜欢。其间与其闲聊,问曰:可否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答曰:看过。看的什么?小说吗?答曰:电视剧。又补充曰:同学皆如此。闻此,余不禁感叹,短短二三十年,世事变幻有如白云苍狗,现今知识传播渠道竟是如许之多,报刊、书籍倒也罢了,电视、网络这样的“死”东西竟然也充起了主角,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眼帘,书店里摆满了经典作品的缩写本,多则多矣,但经典作品里的精妙之处岂是这些“垃圾”所能体味。在经典里畅游那是多么快活的事哟,以本人的体会,除了最直接的阅读之外,“听”经典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长于70年代。众所周知,那时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落后、思想禁锢的时期,不要说电视、网络,那些根本还没听说过,就是报刊、书籍也少得可怜,报纸不过“人民”、“解放”、“光明”,杂志只有“红旗”,书呢?除了“毛选”,主席说了《红楼梦》起码要读5遍,小孩如我却是怎么也看不懂的,中华大地真是一片文化荒漠的景象。但在我的故乡——蜀水巴山中的一个偏远小城,文化的火种却仍未完全泯灭。这个昔日川滇之间马帮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读书的传统,据故老相传,我母亲的家庭,在明清两代就曾出过18位学士,这一直以来就为整个家族所津津乐道并引以为傲。所以,当时故乡的大人们,在“纯洁”自身思想的同时,私下却教育子女还是要多读点书才好。我父亲就曾对我们姐弟讲:没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可是,没有书,怎么办?好办!“说”呗,听呗。
川人善“说”其来有由,“茶馆文化”是其主要特色,在四川,人人几乎都有过“坐”茶馆的经历,小时父亲就常带我去。人们流连其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说书先生说古道今,虽则当时“说”的范围有限,“四大名著”倒还没被禁止。当说书先生把惊堂木往桌上一拍,开口说道:“古语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喧闹的茶馆顿时就会安静下来,人人恍如时光倒流,都以为回到了1800年前的古战场,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随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帮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为张飞挑灯战马超摇旗呐喊,助诸葛孔明求东风草船借箭,笑阿瞒华容道伏地求饶,那一次次精彩的战役、一道道绝妙的计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说书先生的嘴里,真是栩栩如生。大人们一听三叹,小孩子也获益不浅,一来能趁大人不注意多抓几颗糖果、花生解解馋;二来浸润久了,即使还是搞不懂子曰诗云,但对故事也能知其大概。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初的了解就是这样得来的,许多情节至今难忘。我还时常在小朋友们面前显摆,学着说书先生的样子,将手往小伙伴的大腿上一拍,摇头晃脑现炒现卖刚刚听来的段子。记得我曾在40天里,于下午放学之后吃饭以前给我们院里的十几个小朋友说过40场“三国”连台“大戏”,竟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各家大人“吃饭了”的吆喝声响起,小伙伴们却都还躺在地上,眼望天空,一副副神往的模样。在那个标榜英雄主义的岁月,谁不曾做过当英雄的美梦?我就时常在梦里以为自己就是浑身是胆的赵子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在“茶馆文化”中泡出来的人,“说”的功夫自是不低,我外婆算得上个中高手。缠着小脚从旧社会过来的外婆,打小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但却满腹经纶,她曾给我们“说”过整本整本的《女儿经》、《三字经》和《增广贤文》,那真是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她的知识都是从她的老外婆那里“听”来的,我们笑称外婆读的是“望天书”。在她嘴里时常都会冒出不少妙语箴言,让人忍俊不禁,却亦发人深省。每一件事情,她都能用相应的经典语句加以评说。我至今都还记得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语句对我生活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面临生活、工作的困难时给我以力量。
那时的生活真是既单调又单纯,除了听听收音机偶尔看看电影,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我们那个山区小城又常停电,夜里漆黑一片,小孩子在屋里呆不住,就央求大人们给讲讲故事来打发时光。人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家学渊博的缘故,我母亲也特别善“说”,说起故事来引人入胜。每当停电,小朋友们就挤在我家小院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母亲说故事。母亲身体瘦弱,胆子小,却不喜欢看中国古典文学,反倒偏偏爱读侦探小说。《王处长下乡》,讲的是解放初,一个山寨里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县里组织大量警力侦破,却无法找到线索,省上派来经验丰富的王处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处长乔装打扮,与被害人妻子斗智,终于发现了破绽,证明这是一起偷情杀夫案。母亲口才好,尤擅长细节描述,那风声雨声以及风雨中夜里的山岭小屋,使听者恍如置身其中,小朋友们既兴奋又害怕,听到惊险处直想拔脚就跑,但母亲的口中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将他拉着,使其欲罢不能。母亲说的经典剧集今天记得的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好像母亲总是说不完,我们也不嫌长,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令人惊奇叫绝,使人每天都存有一份期待。最好笑的是,有一回,刚好我父亲去外地出差,母亲讲完“牧羊犬”的故事后,半夜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一下好了,母亲自说自吓,害怕得不行,赶紧把我们姐弟4个拉到她的床上,相拥而眠,但还是不管用,我们总感觉自己还在母亲的故事里,坏人提着刀子就埋伏在床下,每人都拼命捂紧被子,以为这样就能把危险挡在外面。
这些年,我回老家探亲,与从前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同院伙伴聚会,虽然二十多年过去,大家对母亲说的故事却仍记忆犹新。大伙都说,那时的小孩见的世面少,相反地,想象力就异常丰富,一点小小的由头就能引起无边无际的联想,每个人都曾有过半夜被梦惊醒,吓得钻父母被窝的经历。
唉!那是一些怎样快乐的岁月啊!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长于70年代。众所周知,那时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落后、思想禁锢的时期,不要说电视、网络,那些根本还没听说过,就是报刊、书籍也少得可怜,报纸不过“人民”、“解放”、“光明”,杂志只有“红旗”,书呢?除了“毛选”,主席说了《红楼梦》起码要读5遍,小孩如我却是怎么也看不懂的,中华大地真是一片文化荒漠的景象。但在我的故乡——蜀水巴山中的一个偏远小城,文化的火种却仍未完全泯灭。这个昔日川滇之间马帮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读书的传统,据故老相传,我母亲的家庭,在明清两代就曾出过18位学士,这一直以来就为整个家族所津津乐道并引以为傲。所以,当时故乡的大人们,在“纯洁”自身思想的同时,私下却教育子女还是要多读点书才好。我父亲就曾对我们姐弟讲:没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可是,没有书,怎么办?好办!“说”呗,听呗。
川人善“说”其来有由,“茶馆文化”是其主要特色,在四川,人人几乎都有过“坐”茶馆的经历,小时父亲就常带我去。人们流连其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说书先生说古道今,虽则当时“说”的范围有限,“四大名著”倒还没被禁止。当说书先生把惊堂木往桌上一拍,开口说道:“古语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喧闹的茶馆顿时就会安静下来,人人恍如时光倒流,都以为回到了1800年前的古战场,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随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帮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为张飞挑灯战马超摇旗呐喊,助诸葛孔明求东风草船借箭,笑阿瞒华容道伏地求饶,那一次次精彩的战役、一道道绝妙的计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说书先生的嘴里,真是栩栩如生。大人们一听三叹,小孩子也获益不浅,一来能趁大人不注意多抓几颗糖果、花生解解馋;二来浸润久了,即使还是搞不懂子曰诗云,但对故事也能知其大概。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初的了解就是这样得来的,许多情节至今难忘。我还时常在小朋友们面前显摆,学着说书先生的样子,将手往小伙伴的大腿上一拍,摇头晃脑现炒现卖刚刚听来的段子。记得我曾在40天里,于下午放学之后吃饭以前给我们院里的十几个小朋友说过40场“三国”连台“大戏”,竟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各家大人“吃饭了”的吆喝声响起,小伙伴们却都还躺在地上,眼望天空,一副副神往的模样。在那个标榜英雄主义的岁月,谁不曾做过当英雄的美梦?我就时常在梦里以为自己就是浑身是胆的赵子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在“茶馆文化”中泡出来的人,“说”的功夫自是不低,我外婆算得上个中高手。缠着小脚从旧社会过来的外婆,打小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但却满腹经纶,她曾给我们“说”过整本整本的《女儿经》、《三字经》和《增广贤文》,那真是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她的知识都是从她的老外婆那里“听”来的,我们笑称外婆读的是“望天书”。在她嘴里时常都会冒出不少妙语箴言,让人忍俊不禁,却亦发人深省。每一件事情,她都能用相应的经典语句加以评说。我至今都还记得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语句对我生活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面临生活、工作的困难时给我以力量。
那时的生活真是既单调又单纯,除了听听收音机偶尔看看电影,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我们那个山区小城又常停电,夜里漆黑一片,小孩子在屋里呆不住,就央求大人们给讲讲故事来打发时光。人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家学渊博的缘故,我母亲也特别善“说”,说起故事来引人入胜。每当停电,小朋友们就挤在我家小院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母亲说故事。母亲身体瘦弱,胆子小,却不喜欢看中国古典文学,反倒偏偏爱读侦探小说。《王处长下乡》,讲的是解放初,一个山寨里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县里组织大量警力侦破,却无法找到线索,省上派来经验丰富的王处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处长乔装打扮,与被害人妻子斗智,终于发现了破绽,证明这是一起偷情杀夫案。母亲口才好,尤擅长细节描述,那风声雨声以及风雨中夜里的山岭小屋,使听者恍如置身其中,小朋友们既兴奋又害怕,听到惊险处直想拔脚就跑,但母亲的口中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将他拉着,使其欲罢不能。母亲说的经典剧集今天记得的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好像母亲总是说不完,我们也不嫌长,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令人惊奇叫绝,使人每天都存有一份期待。最好笑的是,有一回,刚好我父亲去外地出差,母亲讲完“牧羊犬”的故事后,半夜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一下好了,母亲自说自吓,害怕得不行,赶紧把我们姐弟4个拉到她的床上,相拥而眠,但还是不管用,我们总感觉自己还在母亲的故事里,坏人提着刀子就埋伏在床下,每人都拼命捂紧被子,以为这样就能把危险挡在外面。
这些年,我回老家探亲,与从前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同院伙伴聚会,虽然二十多年过去,大家对母亲说的故事却仍记忆犹新。大伙都说,那时的小孩见的世面少,相反地,想象力就异常丰富,一点小小的由头就能引起无边无际的联想,每个人都曾有过半夜被梦惊醒,吓得钻父母被窝的经历。
唉!那是一些怎样快乐的岁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