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法之精神是由民法基本原则所构成的价值统一体,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基本价
【机 构】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8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之精神是由民法基本原则所构成的价值统一体,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基本价值理念.《民法典》第3条至第9条宣示了民事权益保护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及绿色原则等基本原则.透过上述原则可将我国民法之基本精神概括为继承传统市民法平等自治精神基础上融入社会本位及生态保护之理念,以追求私法领域的形式正义为宗旨兼顾实质正义之实现的内在价值体系.民法典具有高度理性化、技术化的外部规范体系,而其源于自然法原理的内在体系则充满超然的道德属性和人本主义情怀,成为法律体系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法.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材,正处于墩品储能的宝贵年华和书香四溢的校园生活中。高校培育大学生笃信、恪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行,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中,会在理论联系实际的“三全育人”基础上起到很好的促学作用,其具体的运用路径可建立在需求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践行认同“四认同”接力式基础上。
二战时期日本的经济统制几乎涵盖了国家工业的全部门类.自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经济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达到了巅峰.对于日本的经济统制而言,战争需求
李开拓、关彦庆: 李老师您好, 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丰富的人生经历, 执着的学术追求, 卓越的学术贡献, 研教并重的教学理念, 令人叹服、敬仰.尤其您在相关领域建构了
传统中国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这一良序的构建及其维系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支撑,其中,儒家的治理思想是维系和调适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秩序的思想轴心。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基于主体的道德自觉,强调人性内在而超越,深信人们可以经由教化而成圣成贤,据此形成了以修身为基础、以士人为主体、以礼治为路径的治理结构。儒家的治理思想具有修己与治人、德性与教化、伦理与政治合一的特征。这些思想智慧能为当今世界的大国治理提供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形成不同于西方程序民主的治理模式。
智慧司法进入了全面应用的阶段,也产生了新的实践问题。智慧司法之法理反思直面实践问题背后的本质,从本体论视角批判性分析法律代码化、审判模式重塑和审判权嬗变等困境。从方法论视角反思“同案同判”、道德推理和价值判断、法律预测等法律方法的功能替代效应。从技术视角反思智慧司法自身面临的大数据挖掘难题、算法偏见和其他技术瓶颈。法理反思不是为限制智慧司法,而是探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法理反思的价值在于引导智慧司法理解法理,遵循司法规律,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使之与法律人的思维和方法相适应,
刑法领域内的合宪性解释已经成为刑法学与宪法学在新时代的共同追求,但是刑法学的关注尚停留于理念宣导,宪法学的关注则主要以分则具体问题为中心,刑法教义学本身很少接受合宪性检视。实际上,合宪性检视对刑法教义学的合理化与合法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的教唆犯独立性与从属性之争,在教义学上陷入了多极对峙、自说自话或者将立法者作为挡箭牌的诸多困境。如果引入合宪性的价值视角重新审视围绕该款规定的各种解释结论,可以发现宪法中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疏解流于智识之争的该学理僵局。刑法教义学
Absorbed by the appreciation of illustration, 11-year-old Zhang Duoduo is one of the children joining their parents at the Bologna Illustrators Exhibition China
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家宫崎市定在《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中国史》中均提出“五霸皆夷狄论”,立论依据为五霸之国未遵循同姓不婚、出身于异民族、不服从周王朝统治、语言交流有碍、文化习俗不同等。若依照上述区别华夷之标准,在进行史料比对和史实核查后发现,齐桓公、晋文公并非夷狄,吴王阖闾或夫差、越王勾践位居华夷之间,楚庄王虽自称夷狄但有其特殊语境。因此,“五霸皆夷狄”之说并不成立。究其根本,这是宫崎为了论证“朴素主义民族”对“文明主义社会”的挑战和征服,进而配合日本侵华国策而有意构建的反事实假说,这一假说
《辽史》和《契丹国志》的《后妃传》既复制中原王朝正史的叙述模式,又取资于本族神话传说、摩尼教和佛教,其历史书写呈现文化与族群多元的特征,塑造统治者或精英群体期待的
As the new semester started on September 1, Liu Jing, mother of a primary school pupil in Beijing, heaved a sigh of relief since her kid can now arrive at sc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