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三千年来绵延不绝,支撑她的精神内核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朴素的辩证思想、仁爱和积极入世的观念等诸多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华既保持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也维系了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历史得以形成、延续的根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创造未来的源泉,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和筛选,是被证明的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遗产,对培养优秀的“人”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有丰富的理论表述。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严格筛选,过滤掉那些落后的观念和已经被淘汰的糟粕,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可作为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成长标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人”的最突出要求是重“德行”。古代文化体系构建了理想中的人的标准,也就是“君子”的标准,简言之是德才兼备,而且把对德的要求是放在首位的,这与我们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是一致的。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大量契合之处。
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古老的“仁政”思想、“爱民如子”的传统都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意识,与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理念高度契合,是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
与教育目标一致。“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最早、最朴素的理论,与我们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致,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普及教育、均衡教育就是这一观念的实践。
与教育方法一致。“因材施教”是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刚刚面向普通民众时就提出的教育方法,这种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教育资源的方法,与我们正在贯彻的素质教育基本思想一致,与正在普及的新课程改革的个性化教育核心理念相似。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資源
优秀、成熟的校园文化是滋养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结合素质教育的育人标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提取出大量的精华,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只要用心筛选,我们可以建立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丰富的育人体系。
我们可以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将“志存高远”的气概融入理想教育,将“兼济天下”的胸怀融入责任教育,将“一诺千金”的习惯融入诚信教育,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识融入感恩教育,将“彬彬有礼”的修养融入礼仪教育,将“革故鼎新”的勇气融入创新教育,将“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生态教育,将“知行合一”的准则融入实践教育。这只是适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主要策略
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针对性策略,有具体可操作性措施,有关键突破点,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过程,真正进入教师的思想,从而塑造具有中国灵魂的优秀学生。
1.形成教育理念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保障。
要排除异议,统一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为办学的主要目标,要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将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
2.结合时代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前提。
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按照现代社会标准筛选,其精神内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方向,适合学生成长要求。而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前提下,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让新时代的学生乐于接受、认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展示出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3.开展主题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形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资源的广泛性,开展生动灵活的主题活动成为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组织形式,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而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普及、探究优秀传统文化。
4.开发校本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本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校自己设置教育内容,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在教育资源方面有更多选择,可以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学校历史,选取学生们熟悉的人物、事例,贴近学生生活,教育效果更好。
5.融入日常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办法。
国家课程全面体现国家的教育思想,自然也包含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校在日常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育意义,结合每一课时、每一个知识点来春风化雨般地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细致、自然,才能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才会被师生接受,才能在校园中长久存在。
6.折射社会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体现。
只有把这些传统文化的要义落实到生活中,与现代社会的具体生活细节结合起来,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是真正把优秀文化传递给了青少年。当他们能做到拾金不昧、敢于扶助老人,他们才是真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时要积极开发资源,与当前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会保持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优秀”这个词,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是经过历史反复筛选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精华,也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并发扬光大,而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基础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和筛选,是被证明的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遗产,对培养优秀的“人”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有丰富的理论表述。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严格筛选,过滤掉那些落后的观念和已经被淘汰的糟粕,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可作为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成长标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人”的最突出要求是重“德行”。古代文化体系构建了理想中的人的标准,也就是“君子”的标准,简言之是德才兼备,而且把对德的要求是放在首位的,这与我们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是一致的。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大量契合之处。
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古老的“仁政”思想、“爱民如子”的传统都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意识,与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理念高度契合,是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
与教育目标一致。“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最早、最朴素的理论,与我们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致,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普及教育、均衡教育就是这一观念的实践。
与教育方法一致。“因材施教”是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刚刚面向普通民众时就提出的教育方法,这种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教育资源的方法,与我们正在贯彻的素质教育基本思想一致,与正在普及的新课程改革的个性化教育核心理念相似。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資源
优秀、成熟的校园文化是滋养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结合素质教育的育人标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提取出大量的精华,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只要用心筛选,我们可以建立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丰富的育人体系。
我们可以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将“志存高远”的气概融入理想教育,将“兼济天下”的胸怀融入责任教育,将“一诺千金”的习惯融入诚信教育,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识融入感恩教育,将“彬彬有礼”的修养融入礼仪教育,将“革故鼎新”的勇气融入创新教育,将“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生态教育,将“知行合一”的准则融入实践教育。这只是适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主要策略
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针对性策略,有具体可操作性措施,有关键突破点,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过程,真正进入教师的思想,从而塑造具有中国灵魂的优秀学生。
1.形成教育理念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保障。
要排除异议,统一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为办学的主要目标,要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将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
2.结合时代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前提。
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按照现代社会标准筛选,其精神内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方向,适合学生成长要求。而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前提下,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让新时代的学生乐于接受、认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展示出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3.开展主题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形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资源的广泛性,开展生动灵活的主题活动成为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组织形式,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而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普及、探究优秀传统文化。
4.开发校本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本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校自己设置教育内容,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在教育资源方面有更多选择,可以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学校历史,选取学生们熟悉的人物、事例,贴近学生生活,教育效果更好。
5.融入日常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办法。
国家课程全面体现国家的教育思想,自然也包含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校在日常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育意义,结合每一课时、每一个知识点来春风化雨般地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细致、自然,才能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才会被师生接受,才能在校园中长久存在。
6.折射社会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体现。
只有把这些传统文化的要义落实到生活中,与现代社会的具体生活细节结合起来,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是真正把优秀文化传递给了青少年。当他们能做到拾金不昧、敢于扶助老人,他们才是真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时要积极开发资源,与当前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会保持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优秀”这个词,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是经过历史反复筛选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精华,也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并发扬光大,而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基础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