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本月就要登场,对于球迷来说是翘首以盼的体育盛事,而对于股民来说却是“魔咒又上心头”。统计显示,世界杯期间A股跌多涨少,从A股诞生以来的6次世界杯期间,上证指数2涨4跌,而深圳成指则是1涨5跌,弱势明显。“世界杯魔咒”看起来似乎存在,但魔咒产生和延续却有不同的逻辑,背后的虚虚实实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可望演变成边际效应逐步衰减的“狼来了”的故事。
单从统计数据来看,世界杯期间A股表现确实较弱,惟一一次沪深两市同时收出红盘的2002年,开幕之后A股也一度弱势整理,能够最终收出红盘很大程度上和政策利好有关,当时宣布国有股暂停减持引发“6.24”井喷行情,A股一度全线涨停。而世界杯魔咒发威,“看球分流”说可做表面解释。分流分走的是客流和金流,股民在世界杯期间看球影响操作频率,尤其是世界杯举办地往往和中国存在较大的时差,半夜看球的球迷兼股民势必减少白天交易时段的操作,埋头补觉不在少数。
但用“看球分流”来看“世界杯魔咒”,未免过于表面化。即使有不少散户投资者“白天是股民、晚上是球迷”,但如果行情有赚钱效应,这些投资者也绝不可能在世界杯举办的一个月内无动于衷,即使上午补觉,下午的交易时段也可以入市参与;另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外资机构等专业机构投资人,因为看球而集体缺席交易和工作,更是匪夷所思、无法想象。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世界杯魔咒”,与其举办的时间正值A股季节性因素有关。
从历史上世界杯举办的时间来看,一般横跨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其中又以6月份为赛事进行的主体。而6月份是A股传统的弱势月份。2000年以来,6月份上证指数多次出现幅度较大的调整,其中2003年、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这7年的6月份跌幅都在5%以上,2008年最大跌幅达20%,2015年则是当年牛市的终点;此外,2001年6月虽然小涨,但也是当时牛市的顶点,次月大跌即宣告A股进入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而其余年份的6月份收阳的走势中,大多也都以微弱的小阳线报收,惟一一次涨幅较大的只有2009年6月大涨12.40%。因此“世界杯魔咒”真正的原因不是世界杯,而是正好和A股的“6月弱势”撞车。
6月A股的弱势,和资金面、主力面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资金面来看,6月份一向是资金比较紧张的阶段,商业银行在年初尽快放贷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此一季度巨量放贷是常态,到了二季度开始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回笼资金以应对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要求。而从主力面观察,在年初运作过一段行情之后,机构投资者往往在6月份或5月份针对有浮盈的股票获利了结,或者调仓换股迎战中报行情。资金面叠加主力面的因素,造成A股在6月走势偏弱,并让4年一度的世界杯背了黑锅。
不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市场参与者看到了“世界杯魔咒”和“6月弱势”,往往会倾向于提前卖出回避,这也会让“魔咒”发威的边际效应递减甚至衰退。此外,今年6月A股正式“入摩”,未来包括外资机构在内的长线投资者参与股市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会对市场资金面起到有效的补充,缓解资金面季节性紧张的态势。因此,如果世界杯前市场出现调整,那么“魔咒”提前落地的概率就会大增。
即使“世界杯魔咒”今年依然发威,但影响也只是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并不会对A股长期走势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真魔咒”则是围绕世界杯相关概念股的狂炒。目前被赋予世界杯概念的,主要包括啤酒和卤料等消费品、互联网体育彩票销售、家电、出境旅游等。但世界杯仅仅是短线题材的刺激,对相关公司产品的销量即使有帮助,也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很难形成持续性消费。更何况,世界杯的举办时间早已确定,并不属于突发性利好,对相关公司的影响市场早有充分时间可以推算,理论上对利好的反应应该提前完成。
当然,在A股炒作氛围浓厚的背景下,世界杯概念在举办前被狂炒也在意料之中。参考以往的炒作规律,往往正式开幕就是炒作结束“见光死”的阶段,对后知后觉高位接棒者来说,追高买入才是“真魔咒”,特别是身兼球迷的股民,更不可因为看球激情而头脑发热盲目抢入,这才真是中了“世界杯魔咒”。
看球分流仅仅是表象
单从统计数据来看,世界杯期间A股表现确实较弱,惟一一次沪深两市同时收出红盘的2002年,开幕之后A股也一度弱势整理,能够最终收出红盘很大程度上和政策利好有关,当时宣布国有股暂停减持引发“6.24”井喷行情,A股一度全线涨停。而世界杯魔咒发威,“看球分流”说可做表面解释。分流分走的是客流和金流,股民在世界杯期间看球影响操作频率,尤其是世界杯举办地往往和中国存在较大的时差,半夜看球的球迷兼股民势必减少白天交易时段的操作,埋头补觉不在少数。
但用“看球分流”来看“世界杯魔咒”,未免过于表面化。即使有不少散户投资者“白天是股民、晚上是球迷”,但如果行情有赚钱效应,这些投资者也绝不可能在世界杯举办的一个月内无动于衷,即使上午补觉,下午的交易时段也可以入市参与;另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外资机构等专业机构投资人,因为看球而集体缺席交易和工作,更是匪夷所思、无法想象。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世界杯魔咒”,与其举办的时间正值A股季节性因素有关。
魔咒背后,6月弱势才是真
从历史上世界杯举办的时间来看,一般横跨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其中又以6月份为赛事进行的主体。而6月份是A股传统的弱势月份。2000年以来,6月份上证指数多次出现幅度较大的调整,其中2003年、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这7年的6月份跌幅都在5%以上,2008年最大跌幅达20%,2015年则是当年牛市的终点;此外,2001年6月虽然小涨,但也是当时牛市的顶点,次月大跌即宣告A股进入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而其余年份的6月份收阳的走势中,大多也都以微弱的小阳线报收,惟一一次涨幅较大的只有2009年6月大涨12.40%。因此“世界杯魔咒”真正的原因不是世界杯,而是正好和A股的“6月弱势”撞车。
6月A股的弱势,和资金面、主力面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资金面来看,6月份一向是资金比较紧张的阶段,商业银行在年初尽快放贷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此一季度巨量放贷是常态,到了二季度开始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回笼资金以应对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要求。而从主力面观察,在年初运作过一段行情之后,机构投资者往往在6月份或5月份针对有浮盈的股票获利了结,或者调仓换股迎战中报行情。资金面叠加主力面的因素,造成A股在6月走势偏弱,并让4年一度的世界杯背了黑锅。
不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市场参与者看到了“世界杯魔咒”和“6月弱势”,往往会倾向于提前卖出回避,这也会让“魔咒”发威的边际效应递减甚至衰退。此外,今年6月A股正式“入摩”,未来包括外资机构在内的长线投资者参与股市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会对市场资金面起到有效的补充,缓解资金面季节性紧张的态势。因此,如果世界杯前市场出现调整,那么“魔咒”提前落地的概率就会大增。
概念股乱炒才是“真魔咒”
即使“世界杯魔咒”今年依然发威,但影响也只是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并不会对A股长期走势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真魔咒”则是围绕世界杯相关概念股的狂炒。目前被赋予世界杯概念的,主要包括啤酒和卤料等消费品、互联网体育彩票销售、家电、出境旅游等。但世界杯仅仅是短线题材的刺激,对相关公司产品的销量即使有帮助,也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很难形成持续性消费。更何况,世界杯的举办时间早已确定,并不属于突发性利好,对相关公司的影响市场早有充分时间可以推算,理论上对利好的反应应该提前完成。
当然,在A股炒作氛围浓厚的背景下,世界杯概念在举办前被狂炒也在意料之中。参考以往的炒作规律,往往正式开幕就是炒作结束“见光死”的阶段,对后知后觉高位接棒者来说,追高买入才是“真魔咒”,特别是身兼球迷的股民,更不可因为看球激情而头脑发热盲目抢入,这才真是中了“世界杯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