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0年~1900年有双重的重要背景,在这一时期动力性精神病学首次为学院派医学所接受,其影响逐渐扩大,同时,新的动力性精神病学开始发展,这两种倾向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潮流有密切关系。 自19世纪以来世界局势有了很大的改变:法国革命和拿波仑战争、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科技、工业和贸易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对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给人的影响是人类文化已经接近其巅峰。人们对有异于我们想象的世界有着太多的兴趣,故必须竭力去弄清真实面目。 首先深植于人们心中的是一成不变和安全感。虽然存在着局部和地区性的战争,罢工、社会激进活动、犯罪行为尚不足以引起世界动荡;经济上虽然存在着周期性危机,但由于国际间的金融贸易以金币的形式进行,没有多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引起国家间的矛盾,货币的概念是相对稳定和固定不变的一种价值形式。在那个时期,人们不需要国家之间以武器换和平的方式来竞争,每个人均可以自由地选择离开故土到全世界旅行(俄罗斯和土耳其例外),生活的稳定和固定模式也反映在建筑上:银行、旅馆均是用厚实的墙砖砌成,固定资产和私人财产均以这种围墙方式加以保护,生活的优裕使得人们对享受个人生活的兴趣大于对社会、政治的兴趣。 男人是社会的主导者,这是个男人的社会,女人只能屈居第二。在政治上女人更是没有权力可言,性别上如此之大的差异是今天所不能想象的。在这个男人的组织中没有可以为女人说话的地方,甚至当时所用的秘书也是男人。那时,大学中还没有女学生,社会上有很多男人俱乐部,用于男性的多种服务,男人就餐后马上就会到吸烟室去高谈阔论,而女人们只能呆在居室中。很多书中提及男人的极权,包括威严、攻击性和优雅。男性行为还包括留胡须、络腮胡子、使用步行拐杖、从事轻微运动、骑马和击剑,与今天的运动形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决斗作为另一项男人的官方性需要,在德国大学生所谓的高层贵族圈子中非常流行。 从另一方面来讲,女人也有她的圈子:女人沙龙、妇女协会、妇女杂志或列车中妇女专座。妇女们穿着长裤、剪着短发,然而吸烟的妇女几乎没有!男人对孩子和对妻子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是权威性的,专制的父亲形象天天出现,只有在太残酷的情况下才会被揭露。代与代之间的冲突,特别是父子之间的冲突比起今天来要严重得多。权威是这一时期的载体,它并不只在家庭中出现,而是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部队、机关和法院等。法律是保守的,对年轻人惩罚是严历的,体罚被认为是必须的,这一切均可归于弗洛依德的“娥底浦斯情结”。 社会阶层有着比今天更严格的界分。特别在农村,贵族们即使在特权被剥夺的情况下仍能恣意享受生活,那时王权盛行,君王堡或皇宫在欧洲的多处存在(世界上法国和瑞士是最早的共和制国家),然而资产阶级为社会的主流阶层,多数的财产和政治权力集中在他们手中,并以工业和金融的方式加以控制,在他们之下直接面对的就是工人阶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人阶级的生活自19世纪以来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虽然进步很大,与今天相比,很多工人仍然十分贫穷,社会缺乏他们所能依持的保护法规,工作时间长,许多工人被过多地剥削,罢工或五*一均是在十分紧张的气氛下进行。虽然当时不容许童工,但女工或工厂不提供饮食的情况并非不存在。农民的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不够足以使他们呆在田地上,许多城市大量涌入农民,人满为患!到处可见(农村)劳动力匮乏以至消失。无产阶级位于社会最下阶层,在这一阶层中,酗酒等其他反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另外的一个社会现象为大量佣人的出现,在富人或贵族家中常雇佣了不止一个佣人。主人与佣人的关系不再是家长制的关系,在100年前是绝对权威和无情的。 白人的统治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种殖民主义,基于这种思潮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土著民族迅速消亡,这一事实被当作时代进步的代价——伤感但又必须!欧洲的文明化使命所包含的这一后果被称为是“白人的苦恼”。 在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现象也非常常见,富裕阶层非常消闲,贵族女性或资产阶级圈子中不工作的人不在少数,除他们外,还有许多男人靠已有的财产生活 。在艺术家、作家、记者圈子里,泡酒吧成为时尚。在那一时期,没有电视、收音机或电影院,剧院是人们常常光顾的地方,著名的歌剧演员希望籍此机会能通过记者、通过沙龙闲聊等得到宣传或引起注意,不象今天,大牌影星通过商业广告可以名扬天下。歌剧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也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装腔作势、捏腔拿调、公开辩论和调解等。人们常常问:为何在19世纪80年代有着那样多的癔症在进入90年代后迅速减少,显然这与戏剧化情感介入生活有密切关系。 爱情是这一时期的中心话题,不难理解,精神通过对肉体细致入微的刻画得以表达,受到当时戏剧中偷情情景的影响,“恋爱然后做爱”可以在当时许多作者的剧本中见到(阿瑟*斯尼兹乐尔),类似的情形也可在瓦格那的音乐、叔本华和冯.哈特曼的潜意识哲学及尼采的作品中发现。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理解这些背景对理解动力性精神病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节选于《潜意识的发现》(Die Entdeckung des Unbewuen),Diogenes,Zth.1996,P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