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是先进的理念、灵活的形式和科学的评价的完美融合,一次务实的课堂改革也理应从更新理念、改变教法、优化模式、完善评价等方面着手,去探索有益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 改革 路径
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如火如荼、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革故鼎新的关键是要紧紧拧住素质教育这个“牛鼻子”,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抓手,努力使语文课堂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一.教学教法上,变“教师主唱”为“学生主角”
传统的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這个层面上。教师直奔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很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教,不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被动接受者。这种“灌输”式教学,违背了教学规律,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而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尝试“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走下讲坛,走进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灵活采取引导方法。教师还要给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二.教学模式上,变“一枝独秀”为“多点开花”
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单调而乏味,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型”形式,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全面开放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实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首先,要坚决摒弃落后、低效的单一注入式教法。“教无定法”,应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提问式、比较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课型要标新立异。有的课以讨论为主,有的课以研究为主,有的课以自学为主,有的课以练习为主,有的课以实践活动为主,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课型。再次,要积极构建与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相适应的课堂结构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特点,分为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以“感受新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为主要步骤,将有序性和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疏密相间。
三.教学评价上,变“分数至上”为“能力优先”
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看分数”,以分数论英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科学的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一,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注重个性差异。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引导培养学生,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歧视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
第二,评价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课内作业适宜评价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书面考试适宜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迁移能力、综合能力等,实践活动适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此外,还可采用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
第三,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以促进被评者均衡、客观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育才高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 改革 路径
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如火如荼、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革故鼎新的关键是要紧紧拧住素质教育这个“牛鼻子”,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抓手,努力使语文课堂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一.教学教法上,变“教师主唱”为“学生主角”
传统的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這个层面上。教师直奔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很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教,不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被动接受者。这种“灌输”式教学,违背了教学规律,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而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尝试“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走下讲坛,走进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灵活采取引导方法。教师还要给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二.教学模式上,变“一枝独秀”为“多点开花”
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单调而乏味,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型”形式,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全面开放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实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首先,要坚决摒弃落后、低效的单一注入式教法。“教无定法”,应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提问式、比较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课型要标新立异。有的课以讨论为主,有的课以研究为主,有的课以自学为主,有的课以练习为主,有的课以实践活动为主,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课型。再次,要积极构建与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相适应的课堂结构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特点,分为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以“感受新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为主要步骤,将有序性和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疏密相间。
三.教学评价上,变“分数至上”为“能力优先”
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看分数”,以分数论英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科学的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一,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注重个性差异。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引导培养学生,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歧视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
第二,评价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课内作业适宜评价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书面考试适宜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迁移能力、综合能力等,实践活动适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此外,还可采用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
第三,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以促进被评者均衡、客观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育才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