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郁、虚、滞、瘀”四因致病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郁、虚、滞、瘀”是基本病机。针对其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方法有限等问题,提出提高依从性是治愈RGERD的基础,心理、生活调摄应先于药物干预,针药并用可奏最大疗效。针药治疗从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来阐释治疗思路。
其他文献
川北医学院坐落在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发祥地——南充市,学校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1965年升格为专科,1985年升格为本科并定名为川北医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获批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被列入四川省推进高校新增博士单位达标建设超常跨越发展项目“重点培育”类高校。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与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冰片及其用量经验,总结出冰片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0.004~12 g,常用剂量0.1~0.3 g,丸散剂用量0.0021~1.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冰片最佳用量与配伍,如通窍治疗心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过敏性鼻炎、癫痫、抑郁症等,用量多为0.004~6 g(汤剂),0.0021~1.1 g(丸散剂);如清热消肿治疗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用量12 g;如单用发挥止痛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腹痛等),小儿汤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
目的:在小儿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中连续监测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和脉搏容积变异(plethysmographic variability index,PVI)3项心脏前负荷动态指标,评价这些常用动态指标的一致性,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可以互换,以简化临床决策过程。方法:30例行择期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的0~14岁患儿术中常规监测SVV、PPV和PVI,根据上述指标和动脉收缩压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所有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3年分别进行头盂分离的三维CT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骨块位置、骨愈合以及骨重塑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5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1±3.7)个月。在三维CT扫描En-Face相上喙突骨块中点位于4点钟左右位置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1±5.2)岁]进行随访,以Footscan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平地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参数,对足底第1趾骨(1st toe,T1)、第2~5趾骨(2nd to 5th toe,T2-5)、第1~5跖骨(1st to 5th metatarsa
“平衡阻断”疗法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利主任,以阴阳平衡概念为理论核心,结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创制的特色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体系。专利处方益肾骨康方是“平衡阻断”疗法的核心方剂,经多年临床及基础实验检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研究价值。拟结合中医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认识,探讨以益肾骨康方为代表的“平衡阻断”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支持。
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
“症”是“證”的俗字,用以代指“證”中有关疾病的义项。欲考察其产生、发展的具体时期,当依据古籍的刊刻年代而非成书年代。元以前刻本中未见“症”字,“症”字诞生的时间下限大约在元末,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症”字始多见于版刻,万历以降“症”字开始大量替代“證”,逐渐成为表示“病症”这一义项时的主要用字。其产生、发展、普及与词义分化的需要、文人刻书的风尚、医学丛书的刊行、戏曲小说的繁荣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清代至民国“症”仍与“證”混用,而今“症”字表“症状”之义,主要是在西医学影响下,中医学欲昭示自身独特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