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类管理之难
县级市场局促狭小,县级经销商很难像大城市经销商一样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品选择与经营。目前,他们在产品选择与品类管理上有以下瓶颈:
1.市场规模小,难得厂家青睐。
县级市场规模较小,运作及管理难度大,很多厂家都热衷于选择地级甚至省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难以得到知名品牌的直接合作,不得不作为其产品分销商出现。
2.选择产品更多依赖原有的渠道。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都是脱胎于原有的批发商,对传统批发有着难以割舍的依赖,因为批发运作与管理简单,主要通过二批商向村屯辐射。零售终端的发展,多少改变了原来的渠道格局,县城也出现了超市及专卖店,而且运作专业的厂家都要求县级经销商直接配送终端,提高市场控制力。所以,很多厂家在拓展县级市场时更愿意选择年轻、意识超前的经销商,而不太看重老派经销商经营传统渠道的能力。
3.主次产品只看利润。
县级经销商更追求即期利润,讲究“短、平、快”,不论产品好坏,只要利润高,就上主推。短期看,是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但失去的是信誉和人脉,如果得不到零售商的信任,很难做长久。
4.缺乏产品财务管理。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不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对每种产品的利润回报率、市场份额等,是没有明确概念的。他们的计算方式一般都很简单,我一天卖出产品总数100箱,每箱毛利1元,那当天的毛利100元,减去送货费用50元,送货人员工资20元,当天利润30元。这种计算方式导致产品推广没有主次之分,造成资源平均分配,长期以往,势必难以发展。
5.产品组合没有目的性。
县级经销商虽然经营很多产品,但没有明确的产品组合。哪种产品赚利润,哪种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哪种产品阻击对手,哪种产品作为潜伏?这些问题估计都一问三不知。
突破性变革
现在,厂家开始重视县级市场,纷纷着力建立县级市场网络,抢占市场份额。这给县级经销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县级经销商要突破品类管理瓶颈,要进行几点变革:
1.明确自身定位。
县级经销商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行业定位,才能决定经营什么产品和怎样进行产品组合,见表3:
如果一个县级经销商定位自己是一个快消品经销商,那应选择食品、饮料等品类。
比如某经销商看好牛奶产品,认为牛奶产品已经成为目前生活必需品,但他肯定拿不到蒙牛、伊利的经销权,因为早已有别人捷足先登了,除非赶上原经销商放弃或被取消。
但退而求其次,也要选择包装和产品较好、有潜力的产品。所以,经销商要留意各种信息,并到其他临近市场考察,选择好产品之后,进行重点推广,一定要做到单品项本区域数一数二,方可建立稳固的渠道与信心。之后便可以选择一些果汁或食品类产品,但要注意一点,就是尽量经营保质期相近的产品,才能共享渠道与配送资源。

2.产品与渠道匹配。
很难想象白酒能和乳品共享渠道,因为这两类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道不同”:一是保质期差别,白酒长,至少一年,时间越长酒香越好;乳品短,最长一般三个月,超过一星期销售就很困难。二是白酒是非生活必需品,餐馆饭店销售较多;乳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主要依靠零售店销售。三是白酒价格蒙蔽性强,通过外观难辨高低,从几元到几百元,消费者很难识别;乳品价格极其透明,鲜牛奶多少钱一斤很清楚,不可能出现暴利。
所以,想拓展渠道,选择一些新品是最佳选择,因为拓展新渠道费用投入较高,而老品价格比较透明,难以抽出更多的空间。
3.产品组合必须进行财务分析。
很多县级经销商在进行产品组合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季节,比如夏季接纯净水或冷饮。同时,他们过多地关注毛利率,对毛利超过50%的产品很感兴趣。
但产品销售有一个规律:销量大的利润低,利润高的销量小。一般主力产品销售额占自身总销售额超过50%,而利润只占20%,所以,经销商为了保证利润,必须不断地调整产品组合,接手新品。
这时,产品组合的财务分析是很重要的,见下例:
王老板是主要经营大品牌饮料的县级经销商,每月销售20万元,利润只有1万元,而两部车每月费用就接近5000元,还有送货员2人,每月1200元,业务员2人,每月2000元,办公和库房房租每月1000元,每月费用就达9200元,还不算自己工资及管理费用,肯定亏损。当然,节日时能赚一些,但平常只能维持费用。
如果经销商期望利润是1万元,这就需要他选一个新品来挣钱。如果他还选知名品牌,会和以上情况差不多。一般比较畅销的产品在一个县每月销售20万元就不错了。如果选择利润20%的新产品,每月销售5万元,就可获得和销售20万元的同等利润,而费用不会同等增加。既然要选择的产品利润确定了,那他对利润低于20%的新品就不会考虑了。
很多经销商总是在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面前迷茫,尤其在参加糖酒会时,恰恰是因为没有产品组合的财务分析概念造成的。
4.谨记“小而精”,切忌“大而全”。
“小而精”是指专业化经营。经销商不可能成为方方面面的强者,总有自身的优劣势。经销商盲目地贪大求全是有害的,总认为产品多了“东方不亮西方亮”,殊不知每种产品都是需要付出货款和人力、物力,一旦经营不善,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丧失商誉——你的客户会认为这是由于你的眼光和能力不济造成的,不会对你有任何同情。
县级市场局促狭小,县级经销商很难像大城市经销商一样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品选择与经营。目前,他们在产品选择与品类管理上有以下瓶颈:
1.市场规模小,难得厂家青睐。
县级市场规模较小,运作及管理难度大,很多厂家都热衷于选择地级甚至省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难以得到知名品牌的直接合作,不得不作为其产品分销商出现。
2.选择产品更多依赖原有的渠道。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都是脱胎于原有的批发商,对传统批发有着难以割舍的依赖,因为批发运作与管理简单,主要通过二批商向村屯辐射。零售终端的发展,多少改变了原来的渠道格局,县城也出现了超市及专卖店,而且运作专业的厂家都要求县级经销商直接配送终端,提高市场控制力。所以,很多厂家在拓展县级市场时更愿意选择年轻、意识超前的经销商,而不太看重老派经销商经营传统渠道的能力。
3.主次产品只看利润。
县级经销商更追求即期利润,讲究“短、平、快”,不论产品好坏,只要利润高,就上主推。短期看,是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但失去的是信誉和人脉,如果得不到零售商的信任,很难做长久。
4.缺乏产品财务管理。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不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对每种产品的利润回报率、市场份额等,是没有明确概念的。他们的计算方式一般都很简单,我一天卖出产品总数100箱,每箱毛利1元,那当天的毛利100元,减去送货费用50元,送货人员工资20元,当天利润30元。这种计算方式导致产品推广没有主次之分,造成资源平均分配,长期以往,势必难以发展。
5.产品组合没有目的性。
县级经销商虽然经营很多产品,但没有明确的产品组合。哪种产品赚利润,哪种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哪种产品阻击对手,哪种产品作为潜伏?这些问题估计都一问三不知。
突破性变革
现在,厂家开始重视县级市场,纷纷着力建立县级市场网络,抢占市场份额。这给县级经销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县级经销商要突破品类管理瓶颈,要进行几点变革:
1.明确自身定位。
县级经销商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行业定位,才能决定经营什么产品和怎样进行产品组合,见表3:
如果一个县级经销商定位自己是一个快消品经销商,那应选择食品、饮料等品类。
比如某经销商看好牛奶产品,认为牛奶产品已经成为目前生活必需品,但他肯定拿不到蒙牛、伊利的经销权,因为早已有别人捷足先登了,除非赶上原经销商放弃或被取消。
但退而求其次,也要选择包装和产品较好、有潜力的产品。所以,经销商要留意各种信息,并到其他临近市场考察,选择好产品之后,进行重点推广,一定要做到单品项本区域数一数二,方可建立稳固的渠道与信心。之后便可以选择一些果汁或食品类产品,但要注意一点,就是尽量经营保质期相近的产品,才能共享渠道与配送资源。

2.产品与渠道匹配。
很难想象白酒能和乳品共享渠道,因为这两类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道不同”:一是保质期差别,白酒长,至少一年,时间越长酒香越好;乳品短,最长一般三个月,超过一星期销售就很困难。二是白酒是非生活必需品,餐馆饭店销售较多;乳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主要依靠零售店销售。三是白酒价格蒙蔽性强,通过外观难辨高低,从几元到几百元,消费者很难识别;乳品价格极其透明,鲜牛奶多少钱一斤很清楚,不可能出现暴利。
所以,想拓展渠道,选择一些新品是最佳选择,因为拓展新渠道费用投入较高,而老品价格比较透明,难以抽出更多的空间。
3.产品组合必须进行财务分析。
很多县级经销商在进行产品组合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季节,比如夏季接纯净水或冷饮。同时,他们过多地关注毛利率,对毛利超过50%的产品很感兴趣。
但产品销售有一个规律:销量大的利润低,利润高的销量小。一般主力产品销售额占自身总销售额超过50%,而利润只占20%,所以,经销商为了保证利润,必须不断地调整产品组合,接手新品。
这时,产品组合的财务分析是很重要的,见下例:
王老板是主要经营大品牌饮料的县级经销商,每月销售20万元,利润只有1万元,而两部车每月费用就接近5000元,还有送货员2人,每月1200元,业务员2人,每月2000元,办公和库房房租每月1000元,每月费用就达9200元,还不算自己工资及管理费用,肯定亏损。当然,节日时能赚一些,但平常只能维持费用。
如果经销商期望利润是1万元,这就需要他选一个新品来挣钱。如果他还选知名品牌,会和以上情况差不多。一般比较畅销的产品在一个县每月销售20万元就不错了。如果选择利润20%的新产品,每月销售5万元,就可获得和销售20万元的同等利润,而费用不会同等增加。既然要选择的产品利润确定了,那他对利润低于20%的新品就不会考虑了。
很多经销商总是在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面前迷茫,尤其在参加糖酒会时,恰恰是因为没有产品组合的财务分析概念造成的。
4.谨记“小而精”,切忌“大而全”。
“小而精”是指专业化经营。经销商不可能成为方方面面的强者,总有自身的优劣势。经销商盲目地贪大求全是有害的,总认为产品多了“东方不亮西方亮”,殊不知每种产品都是需要付出货款和人力、物力,一旦经营不善,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丧失商誉——你的客户会认为这是由于你的眼光和能力不济造成的,不会对你有任何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