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化学试剂材料以及化学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并深入的探讨了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前后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化学分析检验 可靠性 质量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66-01
一、前言
化学分析检验的结果对材料的应用及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将化学分析检验的实际结论与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分析檢验结果的内在质量,也就是说,必须保证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对样品进行分析检验的过程当中,应当详细的分析检验环境、试剂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技术、分析检验的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性能等各个方面,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存在问题,都很可能会对分析检验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误差的产生。为了尽量的减小分析误差,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分析检验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从而使化学分析检验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最终保证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准确。
二、化学试剂材料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标准物质的管理和使用
化学分析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标准物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标准物质是多种或者一种经过严格的稳定度测定、计量测定以及化学测定,并且经过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能够当作标准物质使用的物质,以便于给材料赋值、评定分析方法以及校准测量仪器。标准物质是量值传递的重要物质,标准物质的目的是确保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的正确性。此外,标准物质间接或者直接的决定了被测样品的测量值,与此同时也确定了被测样品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对标准物质进行存储时,必须对标准物质的使用期限与存储环境引起高度的重视。
2.化学试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对化学试剂进行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化学试剂的质量对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根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来对化学试剂进行管理,还应当构建化学试剂数据库,对化学实际的购置、使用、储存与回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除此之外,应当注意的是,并非选择等级越高的化学试剂越好,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
三、化学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化学分析仪器的日常管理
采购人员必须在质量有保证的供应商中来采购相应的分析仪器,采购的分析仪器必须统一的进行编号,还应当对化学分析检验仪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也就是将分析仪器的安装、使用、改造、维修以及报废的整个过程作为仪器管理的对象,最大限度的避免分析仪器故障的产生。
2.化学分析仪器的日常维护
对分析仪器进行日常的维护能够有效的延长分析仪器的使用寿命,有效的保持分析仪器的准确度,确保分析结果的合理与正确。定期的维修分析仪器能够及时的找出仪器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分析仪器设备的定期检修与日常维护应当制定出具体的检修计划以及维护规范。分析仪器的日常维护一般指的是对分析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洗,并且定期的调整分析仪器的使用状态。
3.化学分析仪器的检定和校验
应当充分的保证分析仪器与周期检定的各项要求相符合,充分的满足分析检验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取得我国相关质检部门的检定合格证和校验合格证,取得这些证书之后才可以使用这些分析仪器。其它的一些计量类的分析仪器应当在使用一定的时间之后,再对其进行定期的检定与周期性的校验。
四、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前后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化学分析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该充分的明确化学分析人员的各项职责,制定条理分明的分析检验计划,确保各项实验条件的充足;认真的对检测指标和检测目标进行核对,并大量的查阅分析检验的资料和方法;对于那些没有国家具体标准方法的化学分析检验而应用其它分析检验方法来进行检测的,应当清楚此种方法是否已经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验证以及鉴定,并且严格的对此种方法所存在的误差进行控制及预防,以确保分析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化学分析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保证被测样品具有公正性与代表性,保证采集样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分析检验的要求,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能够对化学分析检验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复查。对于那些送检的样品,应当做好登记与接收的工作,被测样品应当由专门的人员登记与接收,再由样品的接样人员将编制好的样品移交给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对于不符合规格的样品应当拒绝接收,同时向送检人员明确拒绝接收的具体原因,并告知送检人员所需样品的各项要求和规格,以便于重新采样和送检。
在化学分析检验当中,必须严格的遵循实验的操作规范,按照操作程序谨慎的操作,严禁随意的更改操作程序。此外,还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做好回收样品和加标样品的试验,样品的浓度误差要求不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浓度要求来操作;(2)标准溶液应当取接近方法,来对样品的上限浓度以及下限浓度进行检测,采用容量法与重量法所选择的浓度应该保持在滴定管和分析天平最小误差的范围之内;(3)调配标准试剂以及空白溶液所需的纯水应该和稀释或者溶解试样所用的纯水保持一致。
化学分析检验的过程当中必须做好各项原始记录,如果存在原始记录不完整或者出现错误等情况,必须及时的进行纠正,并发出准确、可信的检测报告。此外,检测报告中应当有签发人员、审核人员、编制人员的签名,还要填制检测报告的发出日期。
3.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后的质量控制
在将化学分析检验的各项工作都做完之后,应当综合性的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对和检查,及时的发出核对正确的检测报告,在没有出具正式的检测报告之前不可以将检验结果擅自外传。
应当不断的提升化学分析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对化学分析检验体系的质量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作出正确的书面性总结。当发现或者找出检测问题时,化学分析检测人员应当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且不断的改进与调整化学分析检验的技术水平。对化学分析检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各项实验仪器设备,应当标明使用湿度、温度、日期、气压、样品的编号、样品的项目、关机时间、启用时间、累计时间、使用人员姓名、实验仪器性能等等。
在现实工作过程当中,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时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以及影响,对于分析检验当中所产生的各类事故,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态的恶化,与此同时还应当及时的向上级管理人员进行汇报。对于发生的重大事故,应当直接向技术负责人员报告。化学分析检验科室的主管人员必须在重大事故发生的三天之内,写出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化学分析检验科室的主管人员应当写出相应的事故处理意见以及改进措施,质量保证人员应当及时的组织工作人员对事故进行分析和调查,以便于确定事故的性质以及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事故发生的十天之内,应当写出事故处理意见,并报告上级技术负责人来对事故处理意见进行批准与执行。有关事故处理的所有资料全部移交给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对处理资料进行存档备案。
五、结束语
在对化学分析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时,会产生许多影响分析结果可靠性以及准确性的因素。对于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质量,应当从样品的采集到样品的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化学分析检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的确保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具备合适的分析方法、合适的仪器设备、合适的人力资源、合格的化学试剂、科学的采样方法、良好的实验环境、严格的审核程序以及精确的数据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菊芳,程剑.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2).
[2] 孔祥胜.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08(1).
[关键词]化学分析检验 可靠性 质量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66-01
一、前言
化学分析检验的结果对材料的应用及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将化学分析检验的实际结论与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分析檢验结果的内在质量,也就是说,必须保证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对样品进行分析检验的过程当中,应当详细的分析检验环境、试剂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技术、分析检验的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性能等各个方面,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存在问题,都很可能会对分析检验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误差的产生。为了尽量的减小分析误差,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分析检验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从而使化学分析检验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最终保证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准确。
二、化学试剂材料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标准物质的管理和使用
化学分析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标准物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标准物质是多种或者一种经过严格的稳定度测定、计量测定以及化学测定,并且经过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能够当作标准物质使用的物质,以便于给材料赋值、评定分析方法以及校准测量仪器。标准物质是量值传递的重要物质,标准物质的目的是确保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的正确性。此外,标准物质间接或者直接的决定了被测样品的测量值,与此同时也确定了被测样品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对标准物质进行存储时,必须对标准物质的使用期限与存储环境引起高度的重视。
2.化学试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对化学试剂进行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化学试剂的质量对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根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来对化学试剂进行管理,还应当构建化学试剂数据库,对化学实际的购置、使用、储存与回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除此之外,应当注意的是,并非选择等级越高的化学试剂越好,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
三、化学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化学分析仪器的日常管理
采购人员必须在质量有保证的供应商中来采购相应的分析仪器,采购的分析仪器必须统一的进行编号,还应当对化学分析检验仪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也就是将分析仪器的安装、使用、改造、维修以及报废的整个过程作为仪器管理的对象,最大限度的避免分析仪器故障的产生。
2.化学分析仪器的日常维护
对分析仪器进行日常的维护能够有效的延长分析仪器的使用寿命,有效的保持分析仪器的准确度,确保分析结果的合理与正确。定期的维修分析仪器能够及时的找出仪器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分析仪器设备的定期检修与日常维护应当制定出具体的检修计划以及维护规范。分析仪器的日常维护一般指的是对分析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洗,并且定期的调整分析仪器的使用状态。
3.化学分析仪器的检定和校验
应当充分的保证分析仪器与周期检定的各项要求相符合,充分的满足分析检验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取得我国相关质检部门的检定合格证和校验合格证,取得这些证书之后才可以使用这些分析仪器。其它的一些计量类的分析仪器应当在使用一定的时间之后,再对其进行定期的检定与周期性的校验。
四、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前后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化学分析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该充分的明确化学分析人员的各项职责,制定条理分明的分析检验计划,确保各项实验条件的充足;认真的对检测指标和检测目标进行核对,并大量的查阅分析检验的资料和方法;对于那些没有国家具体标准方法的化学分析检验而应用其它分析检验方法来进行检测的,应当清楚此种方法是否已经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验证以及鉴定,并且严格的对此种方法所存在的误差进行控制及预防,以确保分析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化学分析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保证被测样品具有公正性与代表性,保证采集样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分析检验的要求,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能够对化学分析检验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复查。对于那些送检的样品,应当做好登记与接收的工作,被测样品应当由专门的人员登记与接收,再由样品的接样人员将编制好的样品移交给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对于不符合规格的样品应当拒绝接收,同时向送检人员明确拒绝接收的具体原因,并告知送检人员所需样品的各项要求和规格,以便于重新采样和送检。
在化学分析检验当中,必须严格的遵循实验的操作规范,按照操作程序谨慎的操作,严禁随意的更改操作程序。此外,还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做好回收样品和加标样品的试验,样品的浓度误差要求不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浓度要求来操作;(2)标准溶液应当取接近方法,来对样品的上限浓度以及下限浓度进行检测,采用容量法与重量法所选择的浓度应该保持在滴定管和分析天平最小误差的范围之内;(3)调配标准试剂以及空白溶液所需的纯水应该和稀释或者溶解试样所用的纯水保持一致。
化学分析检验的过程当中必须做好各项原始记录,如果存在原始记录不完整或者出现错误等情况,必须及时的进行纠正,并发出准确、可信的检测报告。此外,检测报告中应当有签发人员、审核人员、编制人员的签名,还要填制检测报告的发出日期。
3.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后的质量控制
在将化学分析检验的各项工作都做完之后,应当综合性的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对和检查,及时的发出核对正确的检测报告,在没有出具正式的检测报告之前不可以将检验结果擅自外传。
应当不断的提升化学分析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对化学分析检验体系的质量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作出正确的书面性总结。当发现或者找出检测问题时,化学分析检测人员应当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且不断的改进与调整化学分析检验的技术水平。对化学分析检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各项实验仪器设备,应当标明使用湿度、温度、日期、气压、样品的编号、样品的项目、关机时间、启用时间、累计时间、使用人员姓名、实验仪器性能等等。
在现实工作过程当中,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时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以及影响,对于分析检验当中所产生的各类事故,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态的恶化,与此同时还应当及时的向上级管理人员进行汇报。对于发生的重大事故,应当直接向技术负责人员报告。化学分析检验科室的主管人员必须在重大事故发生的三天之内,写出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化学分析检验科室的主管人员应当写出相应的事故处理意见以及改进措施,质量保证人员应当及时的组织工作人员对事故进行分析和调查,以便于确定事故的性质以及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事故发生的十天之内,应当写出事故处理意见,并报告上级技术负责人来对事故处理意见进行批准与执行。有关事故处理的所有资料全部移交给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对处理资料进行存档备案。
五、结束语
在对化学分析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时,会产生许多影响分析结果可靠性以及准确性的因素。对于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质量,应当从样品的采集到样品的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化学分析检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的确保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具备合适的分析方法、合适的仪器设备、合适的人力资源、合格的化学试剂、科学的采样方法、良好的实验环境、严格的审核程序以及精确的数据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菊芳,程剑.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2).
[2] 孔祥胜.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