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互联时代手机对人之自我的建构及驯化

来源 :符号与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接入移动互联的手机的普遍使用,让媒介与人的关系进入细镶嵌化的阶段,人成为"赛博人"。一方面,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必需物品,具有身份标识作用,是对使用者的自我的提喻;另一方面手机也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手段和空间,是对自我的延伸和扩展。然而,使用者的自我在手机联网条件下,也成为被深度发掘和设计的对象,手机在对自我进行解蔽的同时又造成新的遮蔽。手机对人的重大改变在于,它上升为人们必需的常规媒介,人们的世界成为经过手机而感知到的世界,手机主导了人对世界的解释,人对自我的认识是经由手机过滤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外国文化进入我国,它们大部分都已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引进的外国文化并不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本文拟结合符号学的一些概念,对某地出
从生活中引入案例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做分析,促进课堂融入大社会,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目前课堂教学的新探索。教师在教学准备及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及学生身边
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慈善组织的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基于上海市、湖南省和云南省的实证研究表明:慈善组织在社会认同度、资源获取能力和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