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教育对象的真实、自由精神。但长期以来,在作文课上,由于有文体、命题、立意、章法等层层捆绑,造成以下现象的存在:没有张扬个性的学生,没有显现智慧火花的妙笔,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所见的只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谨慎,步调一致的思维模式,学生除了用套话,按固定的套路写作文,又哪来放飞心灵的自由?
要走出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造乐于些写作的良好环境,放飞他们的童心,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不惟师、不惟一,形成“万马奔腾、八仙过海”的作文教学新格局,让他们在习作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排难激趣,放飞童心,唤醒自信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畏难情绪。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写作的机会,以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最好让学生放手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懂得写得不好总比不写好;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幼稚表现出宽容和呵护,对学生的错误应善意的、艺术的引导,允许学生大胆设想,鼓励孩子们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的童心得到放飞,最终唤醒他们的自信。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获取素材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活动训练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把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渗透到活动中,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玩中乐中完成写作,他们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
1.在课余生活中获取素材
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的过程中,需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交融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如:快过年了,通过展示学生创作的一幅幅《过新年》的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吃饺子、穿新衣、拿压岁钱、贴春联、蒸年糕……于是一个小小课题出现了,比如: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蒸年糕?年糕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四处寻找积累素材,记下了自己探究的过程并写成了习作。
2.在校园生活中获取素材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同学习,同玩耍,同活动,其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可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设计写作“套餐”。如:学生捡到东西交给老师,要引导他们写招领启事,并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拾金不昧的同学,写一篇报道,让失主写感谢信。事后,对那些热心、表现突出的同学,可抓住其特点写《我的同学×××》。若开展活动,就要求学生写活动通知,组织写倡议书,活动中发现学生乱丢果皮、纸屑或损坏花草树木,就让学生以《×××的自述》为题作文,其中的“×××”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使那些犯了错的同学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
3.在点滴小事中获取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细寻找闪烁的“珍珠”,使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一次真情实感的交流,一缕生活浪花的冲击而触发感情,都变成学生写作的素材。
例如,一次美术课结束后,当了解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做的是手工时,对学生说:“同学们做的手工都很漂亮。老师也想学,谁愿意教我?”同学们纷纷举手。“同学们太热心了,我一时不知道該跟谁学了,这样吧,把你的做法详细地写出来,老师慢慢看慢慢学着做,好不好?”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写起习作来得心应手。
再如,学生在上完一节跳远体育课后,兴致很高,趁机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是怎样讲跳远的要领的,咱们班谁跳得最好,他是怎样助跑,怎样起跳,怎样分腿、怎样落地的?当你自己跳时你是怎样跳的?心情如何?先让学生讨论,再以《跳远》为题作文,写出的习作就会生动具体。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多看多听多观察,记下每天的一点一滴,装满自己的“素材库”,就不愁没有协作素材了。
三、自由表达,彰显个性,写出创意
新大纲强调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作文教学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获得和表达。有丰富的情感,文章才能丰富生动。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欠深刻,但他们那一份幼稚的感受,联想甚至疑问,都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收获,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因此,我们应当珍视保护学生(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5页)的这一份真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明确告诉学生,写自己的真话,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是100分的好作文。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自由作文会使学生敢于放开胆子写“放胆文”,不再局限于提心吊胆地写“小心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抒写出许多别具特色的妙文。
1.练笔自由
可淡化作文,突出练笔,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自己所见所闻,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能培养学生遇事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天长地久,熟能生巧,就会下笔如有神,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
2.选材自由
作文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带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打破题材,体裁的限制,给学生自由的作文空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不限定学生的作文题目,不妨多出几个题,让学生从中选作。不妨只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教师在提供题目时,要让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写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使他们敢想、敢写。
3.写出个性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连词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写出富有创意的习作。作文,为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风格,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人文合一的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灵。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语文素养的差异,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还有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我们不必恨铁不成钢,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作家的。教学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唤醒孩子们沉睡的习作潜能,积极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就是最大的胜利。
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放飞他们的童心,启迪他们的思维,彰显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乐园。
要走出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造乐于些写作的良好环境,放飞他们的童心,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不惟师、不惟一,形成“万马奔腾、八仙过海”的作文教学新格局,让他们在习作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排难激趣,放飞童心,唤醒自信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畏难情绪。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写作的机会,以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最好让学生放手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懂得写得不好总比不写好;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幼稚表现出宽容和呵护,对学生的错误应善意的、艺术的引导,允许学生大胆设想,鼓励孩子们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的童心得到放飞,最终唤醒他们的自信。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获取素材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活动训练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把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渗透到活动中,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玩中乐中完成写作,他们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
1.在课余生活中获取素材
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的过程中,需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交融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如:快过年了,通过展示学生创作的一幅幅《过新年》的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吃饺子、穿新衣、拿压岁钱、贴春联、蒸年糕……于是一个小小课题出现了,比如: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蒸年糕?年糕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四处寻找积累素材,记下了自己探究的过程并写成了习作。
2.在校园生活中获取素材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同学习,同玩耍,同活动,其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可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设计写作“套餐”。如:学生捡到东西交给老师,要引导他们写招领启事,并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拾金不昧的同学,写一篇报道,让失主写感谢信。事后,对那些热心、表现突出的同学,可抓住其特点写《我的同学×××》。若开展活动,就要求学生写活动通知,组织写倡议书,活动中发现学生乱丢果皮、纸屑或损坏花草树木,就让学生以《×××的自述》为题作文,其中的“×××”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使那些犯了错的同学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
3.在点滴小事中获取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细寻找闪烁的“珍珠”,使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一次真情实感的交流,一缕生活浪花的冲击而触发感情,都变成学生写作的素材。
例如,一次美术课结束后,当了解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做的是手工时,对学生说:“同学们做的手工都很漂亮。老师也想学,谁愿意教我?”同学们纷纷举手。“同学们太热心了,我一时不知道該跟谁学了,这样吧,把你的做法详细地写出来,老师慢慢看慢慢学着做,好不好?”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写起习作来得心应手。
再如,学生在上完一节跳远体育课后,兴致很高,趁机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是怎样讲跳远的要领的,咱们班谁跳得最好,他是怎样助跑,怎样起跳,怎样分腿、怎样落地的?当你自己跳时你是怎样跳的?心情如何?先让学生讨论,再以《跳远》为题作文,写出的习作就会生动具体。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多看多听多观察,记下每天的一点一滴,装满自己的“素材库”,就不愁没有协作素材了。
三、自由表达,彰显个性,写出创意
新大纲强调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作文教学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获得和表达。有丰富的情感,文章才能丰富生动。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欠深刻,但他们那一份幼稚的感受,联想甚至疑问,都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收获,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因此,我们应当珍视保护学生(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5页)的这一份真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明确告诉学生,写自己的真话,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是100分的好作文。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自由作文会使学生敢于放开胆子写“放胆文”,不再局限于提心吊胆地写“小心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抒写出许多别具特色的妙文。
1.练笔自由
可淡化作文,突出练笔,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自己所见所闻,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能培养学生遇事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天长地久,熟能生巧,就会下笔如有神,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
2.选材自由
作文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带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打破题材,体裁的限制,给学生自由的作文空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不限定学生的作文题目,不妨多出几个题,让学生从中选作。不妨只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教师在提供题目时,要让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写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使他们敢想、敢写。
3.写出个性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连词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写出富有创意的习作。作文,为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风格,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人文合一的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灵。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语文素养的差异,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还有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我们不必恨铁不成钢,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作家的。教学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唤醒孩子们沉睡的习作潜能,积极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就是最大的胜利。
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放飞他们的童心,启迪他们的思维,彰显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