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党和政府对煤矿安全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安全生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高度重视,努力减少和排除各种重大事故隐患,切实把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做为统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煤矿企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矿区这一主题,首先是全面提升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好“人”的文章。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这就是所谓的“三违”。要想彻底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杜绝“三违”。彻底杜绝“三违”,就必须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我们认为:提高煤矿职工素质,塑造本质安全人是遏制煤矿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
一、提高煤矿员工安全素质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因此,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塑造安全文化理念,养成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其实质是以人为本,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可以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危险动作给予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道义的责任。搭建煤矿安全文化平台,营造浓厚的煤矿安全文化氛围,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在煤矿企业员工中培育“我要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理念,使“三违”人员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安全生产成为煤矿职工的自觉行为,“三违”现象就会大幅减少。
二是严格执行煤矿人员准入制度,坚决把好安全第一关。实行煤矿准入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矿的整体安全水平,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不断引进煤矿企业,对煤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那种靠力气、靠蛮干、靠人海战术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早已不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系统的煤矿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煤矿岗位技能。因此要严格执行对煤矿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其他作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接受培训等准入条件的规定,从源头上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煤矿企业人员准入制度,把好煤矿职工入矿关,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关口。
三是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培育本质安全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提高煤矿全体干部职工文化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岗位技能素质,是煤矿各级领导和职工培训部门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提高效益的一项基础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使员工具有较高的安全技能和专业岗位知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也不让别人伤害别人。
二、塑造本质安全人
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安全化。在企业的“人一机一环一法’,整个系统中,相对于设备、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观念与行为决定着装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企业最大的安全隐患,不是设备的缺陷、制度的缺失、环境的不完善,而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让员工在思想上认知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才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应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控制方法。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一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一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本质安全人,包括本质型安全管理者和本质型安全操作者两类人。本质安全人的塑造,需要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从理念上给予倡导和渗透,从行为上进行规范和养成;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技能、强化责任、倡导文化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各种“内在”的安全能力,达到“根本上”人的安全。本质安全型的员工可通俗的解释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塑造本质安全型煤矿员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矿企业员工必须全部参加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安全工作操作资格证后才能上岗指挥生产或作业。特别是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持证上岗率应达到100%。其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率100%。
二是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真正把“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落实到位。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职工培训教师队伍,把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来抓,应当把那些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职工培训教师队伍中,使参加安全资格培训的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能够全面地提升,为塑造本质安全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确立长远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人才金字塔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和专门人才,着力建设善于推动理论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和文化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创新队伍培养力度,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以上职称、高级以上技工)密度达到2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年度知识更新教育培训达到100%,为塑造本质安全人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使员工自觉养成按章指挥,遵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本质安全人”的“根本”、“内在”就体现在人的安全行为与思想意识,“根本”就是在行为上处处确保安全,“内在”就是思想上时时想到安全。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
总之,本质安全人的塑造,绝非一朝一夕的事,煤矿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还很薄弱,需要的是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建设与熏陶。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煤矿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经过不断进取探索和实践,塑造煤矿企业本质安全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彻底杜绝煤矿“三连”现象的发生,降低煤矿企业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煤矿员工安全素质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因此,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塑造安全文化理念,养成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其实质是以人为本,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可以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危险动作给予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道义的责任。搭建煤矿安全文化平台,营造浓厚的煤矿安全文化氛围,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在煤矿企业员工中培育“我要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理念,使“三违”人员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安全生产成为煤矿职工的自觉行为,“三违”现象就会大幅减少。
二是严格执行煤矿人员准入制度,坚决把好安全第一关。实行煤矿准入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矿的整体安全水平,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不断引进煤矿企业,对煤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那种靠力气、靠蛮干、靠人海战术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早已不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系统的煤矿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煤矿岗位技能。因此要严格执行对煤矿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其他作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接受培训等准入条件的规定,从源头上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煤矿企业人员准入制度,把好煤矿职工入矿关,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关口。
三是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培育本质安全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提高煤矿全体干部职工文化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岗位技能素质,是煤矿各级领导和职工培训部门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提高效益的一项基础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使员工具有较高的安全技能和专业岗位知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也不让别人伤害别人。
二、塑造本质安全人
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安全化。在企业的“人一机一环一法’,整个系统中,相对于设备、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观念与行为决定着装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企业最大的安全隐患,不是设备的缺陷、制度的缺失、环境的不完善,而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让员工在思想上认知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才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应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控制方法。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一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一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本质安全人,包括本质型安全管理者和本质型安全操作者两类人。本质安全人的塑造,需要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从理念上给予倡导和渗透,从行为上进行规范和养成;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技能、强化责任、倡导文化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各种“内在”的安全能力,达到“根本上”人的安全。本质安全型的员工可通俗的解释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塑造本质安全型煤矿员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矿企业员工必须全部参加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安全工作操作资格证后才能上岗指挥生产或作业。特别是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持证上岗率应达到100%。其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率100%。
二是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真正把“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落实到位。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职工培训教师队伍,把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来抓,应当把那些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职工培训教师队伍中,使参加安全资格培训的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能够全面地提升,为塑造本质安全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确立长远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人才金字塔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和专门人才,着力建设善于推动理论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和文化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创新队伍培养力度,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以上职称、高级以上技工)密度达到2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年度知识更新教育培训达到100%,为塑造本质安全人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使员工自觉养成按章指挥,遵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本质安全人”的“根本”、“内在”就体现在人的安全行为与思想意识,“根本”就是在行为上处处确保安全,“内在”就是思想上时时想到安全。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
总之,本质安全人的塑造,绝非一朝一夕的事,煤矿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还很薄弱,需要的是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建设与熏陶。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煤矿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经过不断进取探索和实践,塑造煤矿企业本质安全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彻底杜绝煤矿“三连”现象的发生,降低煤矿企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