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80年非手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被介绍应用于临床,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30年来,PEG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该项技术已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替代外科胃造瘘,目前PEG已经成为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首选方法[1]。
【关键词】 胃镜 经皮胃造瘘 临床应用
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g PEG)它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造瘘技术。仅在胃镜室或床边局麻下即可进行。为许多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丧失但胃肠道功能尚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肠内营养途径。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不仅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且对疾病的治疗和病体康复起到一定作用。[2]
现将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3-2015.7在我科进行经皮胃造瘘病人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21岁至81岁.其中1例为脑梗后塞遗症,余为脑血管病植物人状态。
1.2 方法:患者左侧卧位,术者插入胃镜后转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双腿伸直,向胃腔注气,使胃前壁与腹壁紧密接触。同时在体表左上腹壁透光处确定穿刺点。通常在左上腹肋缘下中线外3~5cm。常规上腹部皮肤消毒铺巾,局麻下切开皮肤约0.5~1.0cm,由此穿刺针进入胃腔,固定穿刺针外套管,拔出金属针芯,将长150cm的粗丝线或导丝经穿刺针外套管插入胃腔,圈套器套紧粗丝线或导丝后,连同胃镜退出口腔外。使粗丝线或导丝一端在腹壁处,一端在口腔外。将口端粗丝线或导丝线与造瘘管尾部扎紧,造瘘管外涂润滑油,缓慢牵拉腹壁外粗丝线或导丝,将造瘘管经口、咽喉、食管、胃和腹壁轻轻拉出腹壁外再次插入胃镜,观察造瘘管头端是否紧贴胃黏膜,确认后退出胃镜,用皮肤垫盘固定,锁紧造瘘管,并于造瘘管距腹壁20cm处剪断,按上"Y"形管。
1.3 结果:24例病人均一次穿刺造瘘成功,手术成功率100%,。仅一例病人出现切口周围血肿,经局吸部收后好转。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25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4 临床应用:术前应向家属解释手术目的主要是对病人实施营养支持,保证病人有良好而足够的营养。避免胃管造成食管糜烂。术前6-8小时禁食,病人术后回到病房,护士应做好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并及时记录造瘘管置管长度及局部渗液情况。每天用碘伏消毒造瘘管周围皮肤,更换敷料1~2次,直至造瘘口形成。同时观察造瘘口周围的情况,注意有无红、肿、热、痛及胃内容物渗漏,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防止感染。造瘘管固定松紧要适宜,过紧会导致胃壁和腹壁的缺血坏死或造瘘管脱出;过松会引起管旁外渗致伤口感染。做好造瘘管每日的检查和记录。教会病人及家属防止造瘘管意外脱出的具体方法。[3]术后禁食24h。24h后可给予少量低浓度肠内营养液造瘘管注入,病人若无不适,可50ml、100ml及200ml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的浓度及剂量,每次注食量最多不超过200ml。注食过程中应尽可能抬高病人床头,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坐位;注食后保持此姿势30~60min,以减少胃食管反流。条件允许时可以用肠内营养泵控制,匀速滴入。如病人有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此外营养液可适当加温,同时辅助应用促进消化或增强胃肠动力的药物。[4]每餐喂食结束后需给予30~50ml温水冲洗造瘘管,以防造瘘管堵塞。
2 讨论
对吞咽功能丧失或吞咽困难而胃肠功能尚可的患者,为了维持机体营养需要,可采用全肠外营养,也可以鼻饲营养管,或外科开腹胃造瘘。而全胃肠外营养价格昂贵,不能长期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且并发症发生率高[5]。鼻饲不仅让患者自觉明显不适,且长期插管易引起鼻咽和食管粘膜糜烂,肺感染和误吸。外科开腹胃造瘘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时危险性大且死亡率高。与以上三种营养支持途径相比,PEG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PEG操作简便,可床边进行,不需开腹和全麻。且有报道PEG并发症小于10%,严重并发症仅为3%,死亡率仅为1-2%,远远低于外科开腹胃造瘘术的并发症。6-75%和5-37%。目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并逐渐代替了外科开腹胃造瘘术(6),2009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神经系营养支持工作组发布了《神经系统疾病营养支持共识》共识意见提出脑卒中伴吞咽困难发病4WK后不改善,在有条件情况下采用PEG喂养(A级),推荐痴呆晚期患者可采用PEG喂养(B级)所以,PEG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
[2]曹丽娟,林华 - 《吉林医学》 - 2007 - 万方
[3]叶晓芬,喻剑峰,靖陕零,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06
[4)陈建,赵幼安,李延青,等.经内镜胃造瘘术10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98.
[5]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119.
[6]Ponsky JL,Aszodi A.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J].Am J Gastroenterol,1984,79(2):113.
【关键词】 胃镜 经皮胃造瘘 临床应用
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g PEG)它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造瘘技术。仅在胃镜室或床边局麻下即可进行。为许多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丧失但胃肠道功能尚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肠内营养途径。该项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不仅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且对疾病的治疗和病体康复起到一定作用。[2]
现将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3-2015.7在我科进行经皮胃造瘘病人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21岁至81岁.其中1例为脑梗后塞遗症,余为脑血管病植物人状态。
1.2 方法:患者左侧卧位,术者插入胃镜后转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双腿伸直,向胃腔注气,使胃前壁与腹壁紧密接触。同时在体表左上腹壁透光处确定穿刺点。通常在左上腹肋缘下中线外3~5cm。常规上腹部皮肤消毒铺巾,局麻下切开皮肤约0.5~1.0cm,由此穿刺针进入胃腔,固定穿刺针外套管,拔出金属针芯,将长150cm的粗丝线或导丝经穿刺针外套管插入胃腔,圈套器套紧粗丝线或导丝后,连同胃镜退出口腔外。使粗丝线或导丝一端在腹壁处,一端在口腔外。将口端粗丝线或导丝线与造瘘管尾部扎紧,造瘘管外涂润滑油,缓慢牵拉腹壁外粗丝线或导丝,将造瘘管经口、咽喉、食管、胃和腹壁轻轻拉出腹壁外再次插入胃镜,观察造瘘管头端是否紧贴胃黏膜,确认后退出胃镜,用皮肤垫盘固定,锁紧造瘘管,并于造瘘管距腹壁20cm处剪断,按上"Y"形管。
1.3 结果:24例病人均一次穿刺造瘘成功,手术成功率100%,。仅一例病人出现切口周围血肿,经局吸部收后好转。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25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4 临床应用:术前应向家属解释手术目的主要是对病人实施营养支持,保证病人有良好而足够的营养。避免胃管造成食管糜烂。术前6-8小时禁食,病人术后回到病房,护士应做好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并及时记录造瘘管置管长度及局部渗液情况。每天用碘伏消毒造瘘管周围皮肤,更换敷料1~2次,直至造瘘口形成。同时观察造瘘口周围的情况,注意有无红、肿、热、痛及胃内容物渗漏,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防止感染。造瘘管固定松紧要适宜,过紧会导致胃壁和腹壁的缺血坏死或造瘘管脱出;过松会引起管旁外渗致伤口感染。做好造瘘管每日的检查和记录。教会病人及家属防止造瘘管意外脱出的具体方法。[3]术后禁食24h。24h后可给予少量低浓度肠内营养液造瘘管注入,病人若无不适,可50ml、100ml及200ml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的浓度及剂量,每次注食量最多不超过200ml。注食过程中应尽可能抬高病人床头,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坐位;注食后保持此姿势30~60min,以减少胃食管反流。条件允许时可以用肠内营养泵控制,匀速滴入。如病人有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此外营养液可适当加温,同时辅助应用促进消化或增强胃肠动力的药物。[4]每餐喂食结束后需给予30~50ml温水冲洗造瘘管,以防造瘘管堵塞。
2 讨论
对吞咽功能丧失或吞咽困难而胃肠功能尚可的患者,为了维持机体营养需要,可采用全肠外营养,也可以鼻饲营养管,或外科开腹胃造瘘。而全胃肠外营养价格昂贵,不能长期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且并发症发生率高[5]。鼻饲不仅让患者自觉明显不适,且长期插管易引起鼻咽和食管粘膜糜烂,肺感染和误吸。外科开腹胃造瘘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时危险性大且死亡率高。与以上三种营养支持途径相比,PEG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PEG操作简便,可床边进行,不需开腹和全麻。且有报道PEG并发症小于10%,严重并发症仅为3%,死亡率仅为1-2%,远远低于外科开腹胃造瘘术的并发症。6-75%和5-37%。目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并逐渐代替了外科开腹胃造瘘术(6),2009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神经系营养支持工作组发布了《神经系统疾病营养支持共识》共识意见提出脑卒中伴吞咽困难发病4WK后不改善,在有条件情况下采用PEG喂养(A级),推荐痴呆晚期患者可采用PEG喂养(B级)所以,PEG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
[2]曹丽娟,林华 - 《吉林医学》 - 2007 - 万方
[3]叶晓芬,喻剑峰,靖陕零,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06
[4)陈建,赵幼安,李延青,等.经内镜胃造瘘术10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98.
[5]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119.
[6]Ponsky JL,Aszodi A.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J].Am J Gastroenterol,1984,79(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