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个教学理念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在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想象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文字之妙,妙在“意会”。正是这种“意会”也就成了激发学生想像力的一种手段。“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惟有通过“听”方能逐步培养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散文、诗歌、文言文等,让学生多“听”。时间安排上,可在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听”,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或在授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听”,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美的韵律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能弥补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形象化,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能力。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一段低沉幽雅的古筝配上朗读,这时可及时启发学生在美妙的听读声中去想像山间那幽静古朴的陋室,陋室内高雅之士的活动。让学生在所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自我创造性的理解。
二、通过写作文,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反过来,写作也能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作文形式多种多样,听音乐作文即是一种训练想象力的好方法。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在欣赏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副漫画画了一双手,拿着一把水果刀和一个地球。我要求同学们看完漫画后以“地球的无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同学运用发散思维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化宽泛的话题为具体的人、事或观点,有的记叙现实生活中人们破坏地球环境,使环境不断恶化的事件;有的编写地球迫于无奈,只好到宇宙法庭去状告人类的故事;有的用“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家园”为题写议论文;还有的写散文、诗歌、书信……,可见,只要我们培养训练想象力的作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品和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象中出现的新形象,表面看起来好象是超现实的,而实际上任何想象都是以现成的材料为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通过分析在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自编自演课本剧、续写等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位生活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教学时,可提前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可布置“弥留之际的祥林嫂”的续写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同学们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激发了创作的兴趣,活跃了思维。
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蚊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章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蚊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五、在教师精讲课文中帮助学生想象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重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找出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使学生去想象。触发点选得好,想像的阀门一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子里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和许多生动的形象。其实,课文中的人物神态、教学情节、场面气氛、未尽之情、言外之意都可成为学生想象创造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背影》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去买橘子时又胖又笨的身子爬铁路上月台的情景。在阅读这一情节后,可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想象,勾起沉淀的经验,讲讲“我父亲的故事”,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场”,就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能“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都会有提高。
一、在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想象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文字之妙,妙在“意会”。正是这种“意会”也就成了激发学生想像力的一种手段。“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惟有通过“听”方能逐步培养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散文、诗歌、文言文等,让学生多“听”。时间安排上,可在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听”,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或在授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听”,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美的韵律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能弥补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形象化,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能力。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一段低沉幽雅的古筝配上朗读,这时可及时启发学生在美妙的听读声中去想像山间那幽静古朴的陋室,陋室内高雅之士的活动。让学生在所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自我创造性的理解。
二、通过写作文,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反过来,写作也能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作文形式多种多样,听音乐作文即是一种训练想象力的好方法。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在欣赏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副漫画画了一双手,拿着一把水果刀和一个地球。我要求同学们看完漫画后以“地球的无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同学运用发散思维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化宽泛的话题为具体的人、事或观点,有的记叙现实生活中人们破坏地球环境,使环境不断恶化的事件;有的编写地球迫于无奈,只好到宇宙法庭去状告人类的故事;有的用“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家园”为题写议论文;还有的写散文、诗歌、书信……,可见,只要我们培养训练想象力的作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品和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象中出现的新形象,表面看起来好象是超现实的,而实际上任何想象都是以现成的材料为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通过分析在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自编自演课本剧、续写等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位生活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教学时,可提前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可布置“弥留之际的祥林嫂”的续写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同学们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激发了创作的兴趣,活跃了思维。
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蚊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章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蚊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五、在教师精讲课文中帮助学生想象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重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找出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使学生去想象。触发点选得好,想像的阀门一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子里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和许多生动的形象。其实,课文中的人物神态、教学情节、场面气氛、未尽之情、言外之意都可成为学生想象创造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背影》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去买橘子时又胖又笨的身子爬铁路上月台的情景。在阅读这一情节后,可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想象,勾起沉淀的经验,讲讲“我父亲的故事”,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场”,就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能“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都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