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活动性结核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CT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60例被PET-CT误诊为恶性肿瘤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误诊原因,以期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率并降低误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帮助。

方法

(1)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PET-CT检查前未明确诊断,且PET-CT检查拟诊或不除外恶性肿瘤的患者。50例经手术切除、活检穿刺病理诊断证实;10例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多次随访,并根据病情转归及治愈情况临床确诊; (2) 检查方法:静脉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 后行PET-CT全身显像,采用感兴趣区划定,测量病灶标准摄取值 (SUV) 最大值及平均值。在全身PET-CT扫描结束后,再行屏气状态下胸部CT螺旋扫描并进行2 mm肺窗HRCT图像重建。

结果

(1) 活动性结核误诊为肺癌30例;恶性淋巴瘤14例;恶性间皮瘤6例;肠癌3例;骨原发恶性肿瘤2例;肝癌、脾脏恶性肿瘤、卵巢癌、喉癌、鼻咽癌各1例。 (2) 实验室资料分析显示90.9% (20/22) 和100.0% (13/13) 的结核患者血清癌胚抗原 (CEA) 和CA199水平正常;100% (6/6) 活动性结核伴有浆膜腔积液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高于正常。 (3) PET-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误诊为肺癌的结核病灶93.3% (28/30) 呈高代谢结节或团块状。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结核病以颈部淋巴结对称性累及最为常见,占85.7% (12/14) 。CT增强扫描示受累淋巴结结核病灶呈多发的边缘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中央见坏死区,占87.5% (7/8) 。

结论

活动性结核病灶对18 F-FDG的高摄取是PET-CT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对结核病的常见发生部位、分布特点及病灶影像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尤其是HRCT的应用,并密切结合实验室检查,才能全面掌握结核与肿瘤病变之间的细微差别,尽量减少漏、误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甲状腺间变癌的CT表现,评价CT在明确甲状腺间变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甲状腺间变癌的临床及CT资料,女7例、男3例;发病年龄25~ 78岁,中位年龄为61岁;均采用MS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中8例为单侧病灶,其中2例病灶较大侵及峡部;2例病灶累及双侧甲状腺。肿瘤最大径为2.9~ 12.8 cm,平均 (4.5±1.4) cm;病灶边缘均不
目的与关节清理术对比,研究微骨折治疗关节剥脱性骨关节炎 (OCD) 的有效性,探讨MR检查结果对应的组织学基础,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MR检查结果进行OCD术后的随访。方新西兰大耳兔27只,按照随机区组法分成3组,各9只,分别于3、5、7周取材,选单侧膝关节制作OCD模型,6只行微骨折术 (微骨折组),3只关节清理作为对照 (关节清理组) 。于术后3、5、7周分别行MR扫描,成像序列主要为3D双回波稳
目的分析评价3.0 T MR不同DWI序列对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癌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9~ 72岁,平均 (58±15) 岁。术前在3.0 T MR上行基于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 (SE-EPI) 及b值为0和600 s/mm2的DWI序列,包括X、Y、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ALL) 、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SI) 、呼吸门控DWI
目的研究艾滋病 (AIDS) 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68例AIDS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患者中经病理、病原学证实的178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其中49例行胸部增强扫描,119例行腹部扫描,对CT征象行χ2检验。结果178例中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17例,结核42例,播散性隐球菌病1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5例,卡波西肉瘤3例,淋巴瘤1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拄拐导致腋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6例长期拄拐患者突发腋动脉闭塞并伴有血栓形成,CTA和DSA检查明确诊断。采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置入溶栓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然后保留导管尿激酶持续泵入1~ 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并且显露动脉狭窄时,行狭窄段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行支架置入术。结果6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治疗及血管腔内治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双针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 (FG) 治疗骶管囊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T引导下经皮双针穿刺注射FG,治疗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的腰骶部疼痛等骶神经丛受压症状,诊断明确后,均在传统的CT引导下单针穿刺注射的基础上,行改良的双针穿刺注射FG治疗。注射量3.0~ 15.0 ml,平均 (5.9±2.4) ml。治疗后随访1~ 32个月,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