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120-01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重要性
1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尤其是那句“我们顶着天了!”高亢响亮,充满了豪迈乐观蔑视一切困难的情怀。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望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眸子,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并不多见。
2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
3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笔者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曾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那一段。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大概是他从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读出了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吧。他大概又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到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了。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分析讲解,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喜爱大自然,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4 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誼;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甜甜的泥土》,会感受母爱的深沉;朗读《变色龙》,会更加鄙视小人的无耻善变;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5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①发音正确清楚。
②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③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④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⑤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重要性
1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尤其是那句“我们顶着天了!”高亢响亮,充满了豪迈乐观蔑视一切困难的情怀。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望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眸子,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并不多见。
2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
3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笔者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曾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那一段。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大概是他从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读出了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吧。他大概又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到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了。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分析讲解,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喜爱大自然,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4 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誼;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甜甜的泥土》,会感受母爱的深沉;朗读《变色龙》,会更加鄙视小人的无耻善变;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5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①发音正确清楚。
②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③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④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⑤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