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丽江撤地设市、区县分设,从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延续的民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合地带,北纬26°32′~27°46′东经99°3′~100°32′全县幅员面积6392.6km2,16个乡(镇),100个村委会,4787个农户,总人口是20796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5.5%,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的省级贫困县,2007年畜牧业产值为28973万元,畜牧业是我县的一大优势产业,也是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
1、生猪生产现状
据统计2007年期未生猪存栏为19.813万头,占家畜存栏的69.3%,出栏肉猪21.4万头,出栏率1103%,全县猪肉总产量为16793t,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77.3%,畜牧业产值为28973万元,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5%以上,但我县山区半山区生猪生产由于受山区,高海拔等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影响,致使生猪生产水平较低,高存栏,高消耗,低出栏,山区出栏率仅为64%~85%,商品率则更低等现象突出。
2、山区饲养生猪存在的常见问题
2.1养猪设施落后
房屋低矮,猪舍阴暗潮湿,无窗无光,通风换气差,猪吃喝拉撤均在一处,无运动场,猪儿易发病,特别是冬季,因保暖设置不到位,猪特别容易拉稀腹泻。
2.2饲料单一,加工利用不当山区和半山区农民不重视饲料的科学配方,饲草饲料等自然资源又未充分利用。60%以上的山区农户都不按配方喂饲料,家里有啥喂啥,且对精料和原料不作任何处理,只在猪价格比较高时,对断奶产前的小猪以全价进行补饲。
2.3疫病防治认识不足,防疫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像猪瘟、付伤寒等免疫反应小的防疫能接受,但口蹄疫等注射后有免疫反应的特别是引起反应,而我们的死亡补偿又不可能按市场生猪价来补偿,就较难确保免疫密度,且圈舍卫生条件又差,容易引起疫病的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4饲养规模小,养殖分散山区、半山区信息不灵,农户普遍资金不足,怕风险,大多仅饲养自己生产的粮食够饲喂的牲畜量,所以规模小,效益差,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影响农户的积极性。
2.5商品意识淡薄,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大多数山区、半山区农民养猪主要是自宰自食,部分农户出栏10多头,但仅卖1~3多头,这也与传统的习俗(山区办红、白事都要送腊肉、猪头、火腿)有关,商品流通意识较差。
3、改进措施
3.1改圈丽江(特别是山区)温差较大,夜间和早晚相对较冷凉,而白天日照强烈,温度较高,传统的猪圈进行改造,内圈仍铺松毛、农作物秸秆等起到保暖的作用,猪在冷天和晚上可保暖,外圈设运动场,场内食槽,饮水器,并搞好粪便排污处理,可建小型自用池气沼,又环保又经济。
3.2开发山区饲料资源,改善饲养条件山区养殖户应改变放牧饲养习惯,缩短饲养周期,适时补给精料,饲料问题一是利用山区、半山区土地资源,大力推广,玉米、绿肥、马铃薯、芜菁、云豆等杂粮打好饲养饲料,三是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
3.3加强疫病防治
3.3.1做好驱虫,消毒工作母猪在配种前后一个月驱虫,育肥猪和后备猪在断奶后一周进行驱虫,日常场地、圈舍、用具、饮水等定期消毒。
3.3.2加强生猪疫病的常规免疫和紧急免疫,搞好日常的猪瘟,蓝耳病副伤寒、口蹄疫等常见免疫,一旦周边县、乡、村发生疫情,进行紧急免疫。
3.3.3加强培训,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抓好良种推广,扩大良种覆盖面。
3.3.4加强生猪生产管理,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不能出效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对有经营能力者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发展养殖小区,发挥期辐射作用,促进科学养猪技术的推广实施。
1、生猪生产现状
据统计2007年期未生猪存栏为19.813万头,占家畜存栏的69.3%,出栏肉猪21.4万头,出栏率1103%,全县猪肉总产量为16793t,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77.3%,畜牧业产值为28973万元,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5%以上,但我县山区半山区生猪生产由于受山区,高海拔等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影响,致使生猪生产水平较低,高存栏,高消耗,低出栏,山区出栏率仅为64%~85%,商品率则更低等现象突出。
2、山区饲养生猪存在的常见问题
2.1养猪设施落后
房屋低矮,猪舍阴暗潮湿,无窗无光,通风换气差,猪吃喝拉撤均在一处,无运动场,猪儿易发病,特别是冬季,因保暖设置不到位,猪特别容易拉稀腹泻。
2.2饲料单一,加工利用不当山区和半山区农民不重视饲料的科学配方,饲草饲料等自然资源又未充分利用。60%以上的山区农户都不按配方喂饲料,家里有啥喂啥,且对精料和原料不作任何处理,只在猪价格比较高时,对断奶产前的小猪以全价进行补饲。
2.3疫病防治认识不足,防疫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像猪瘟、付伤寒等免疫反应小的防疫能接受,但口蹄疫等注射后有免疫反应的特别是引起反应,而我们的死亡补偿又不可能按市场生猪价来补偿,就较难确保免疫密度,且圈舍卫生条件又差,容易引起疫病的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4饲养规模小,养殖分散山区、半山区信息不灵,农户普遍资金不足,怕风险,大多仅饲养自己生产的粮食够饲喂的牲畜量,所以规模小,效益差,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影响农户的积极性。
2.5商品意识淡薄,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大多数山区、半山区农民养猪主要是自宰自食,部分农户出栏10多头,但仅卖1~3多头,这也与传统的习俗(山区办红、白事都要送腊肉、猪头、火腿)有关,商品流通意识较差。
3、改进措施
3.1改圈丽江(特别是山区)温差较大,夜间和早晚相对较冷凉,而白天日照强烈,温度较高,传统的猪圈进行改造,内圈仍铺松毛、农作物秸秆等起到保暖的作用,猪在冷天和晚上可保暖,外圈设运动场,场内食槽,饮水器,并搞好粪便排污处理,可建小型自用池气沼,又环保又经济。
3.2开发山区饲料资源,改善饲养条件山区养殖户应改变放牧饲养习惯,缩短饲养周期,适时补给精料,饲料问题一是利用山区、半山区土地资源,大力推广,玉米、绿肥、马铃薯、芜菁、云豆等杂粮打好饲养饲料,三是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
3.3加强疫病防治
3.3.1做好驱虫,消毒工作母猪在配种前后一个月驱虫,育肥猪和后备猪在断奶后一周进行驱虫,日常场地、圈舍、用具、饮水等定期消毒。
3.3.2加强生猪疫病的常规免疫和紧急免疫,搞好日常的猪瘟,蓝耳病副伤寒、口蹄疫等常见免疫,一旦周边县、乡、村发生疫情,进行紧急免疫。
3.3.3加强培训,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抓好良种推广,扩大良种覆盖面。
3.3.4加强生猪生产管理,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不能出效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对有经营能力者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发展养殖小区,发挥期辐射作用,促进科学养猪技术的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