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文章基于广西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承担了培养所需合格人才的这一背景,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出广西高校目前在培养相关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人才需求 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通过调研,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现状的对比分析入手,发现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速度和规模,及对专业人才层次的需求相比,广西高校在办学条件以及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加以调整和加强改革力度。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贸易快速增长,经贸与人员往来的扩大,使得双方对能够服务相互间经贸、人员往来的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需要的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领域:
1. 缺乏作为双方沟通桥梁的语言类人才
对东盟而言,主要是对懂汉语的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根据国家汉办统计,2007年,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近9万人,印尼汉语教师缺口近10万人,泰国、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对于中国而言,则是懂得东南亚各国语言的人才高度紧缺。在中国传统外语教育体系中,东南亚各国语言都属于小语种,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招收的学生也极其有限。在历届东盟博览会期间,所需的懂东南亚各国语言的翻译人才,缺口常超过50%。
2. 缺乏既了解中国—东盟双方情况又具有商务能力的经贸、管理人才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既了解对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备涉外工商业经营管理技能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推动国际经贸往来的关键。在东盟国家,由于华人众多,且相当一部分华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在各自国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成就,并广泛参与国际贸易,这些华人对中国的情况也非常熟悉,这使得东盟国家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反观我国,长期以来对外贸、外交领域的人才培养,多定向于欧美国家,而缺少针对东盟国家的外贸、外交人员培养,进而使熟悉东盟诸国国情、社情、民情的区域性经贸人才较为紧缺。在东盟国家,华人群体以外的其他族群,也不同程度缺乏了解中国情况、可以较便利地与中国经济界交往的人才。
3. 缺乏熟悉多边法律、能够支持跨国纠纷处理的法律人才
随着经贸活动的开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多,由于利益、观念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矛盾冲突必然随之增加。而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常常既涉及国内法,又涉及国际法或国际交往惯例。因而,既懂得中国、东盟各国国内法,又熟悉国际法的法律人才,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东盟国家法律,以及中国—东盟国际关系相关规则的教育,致使这方面的人才高度紧缺。
4. 缺乏对区域内多元文化具有较深入研究,能够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人才
随着中国—东盟各方面交往的深化,双方文化交往、民间交流与跨国旅游等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在跨国企业的经营,跨国文化交往,跨国民间交流和跨国旅游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熟知各国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的人才,以便为双方经贸、人员往来提供更贴心,更深入的服务。当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5. 缺乏熟悉国际国内形势、具备现代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和决策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交往的规律,不难发现,在最初的贸易交往、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往往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是因为一方或双方决策失误,使得利益差异、利益博弈超越利益共享、利益融合,进而使两个国家或区域走向对抗;一是双方在利益交往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断推出各种互惠互利政策,引导和鼓励两国间全方位交流,进而使得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现代欧美各国,经济一体化带动了社会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甚至都非常模糊。其背后正是有大量具备远见卓识的公共管理决策者,以科学的决策推动国家交往的深入。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而言,这样的公共管理专家,无疑是使自贸区保持长远、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全方位融合的关键。然而,这些专家,无疑也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才。
二、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现状
1. 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
广西主要高校早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前,就已经针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需要,开办了一些专业,设置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并着手开展了不少科研工作,这使得广西高校具备了一定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办学条件。
(1)初步建立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专业学科群
相对来说,广西高校是我国设置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专业最为集中的,而又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三所院校具有典型代表性。这三所学校都设置有东盟相关国家的语言学专业,面向东盟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专业,以及服务中国—东盟贸易需求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广西大学共有越南语、泰语、对外汉语3个面向国内招生的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中华商务文化2个对东盟国家招生的专业。广西民族大学则有柬埔寨语、老挝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语等7个本科语言学专业和国际商务(泰国方向)、国际商务(印尼方向)、国际商务(越南方向)、应用越南语、应用泰语、应用印尼语、法律事务(东南亚方向)7个专科专业。广西师范大学有印尼语、泰语、越南语3个外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
(2)培育了一批从事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领域问题研究与教学的团队 依托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本科、专科专业,广西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几支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团队。特别是几个东盟国家语言学专业,被认定为国家基地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教学经验的团队。其中又以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国家语言特色专业群最为显著,该特色专业群涵盖了所有东盟国家主要语种,并形成了以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位“八桂学者”领衔,由12位教授,26位副教授,总计110位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高水平团队,该团队近90%以上的成员都有在东盟国家受教育的经历。
(3)形成了具有一定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渠道与培养方式
广西高校目前已经探索建立了相对多样化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渠道和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对外汉语教育与培训,主办在东南亚国家的孔子学院,承接东盟国家人才培训项目等。近几年,广西3所高校仅为越南培训的青年党政干部,就达123名,广西民族大学还单独为越南开办了7期共207位党政干部参加的短期培训班。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培训了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约900人,广西民族大学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在广西民族大学建立的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每年为东盟国家培训司法官员。
(4)出现了具备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中国—东盟关系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广西高校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开展了大量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在取得良好科研成绩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事业发展的进步。2011年,仅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两所高校就成功申报近40项涉及中国—东盟关系问题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近100部。
(5)建立了与东盟国家教育机构较稳定的教学、科研交流机制
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民间交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交换学生,学术交流,教学管理交流,师生互动活动等形式,广西各高校不断密切同东盟各国高校师生的联系,并与东盟各国政、经各界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目前,仅广西师范大学就与东盟国家98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广西民族大学仅2011年就接待来自东盟国家的参访团60多批次,组织了10批次赴东盟国家学术-教学交流参访团,派出近800学生赴东盟国家高校交换学习。
(6)建立了开放式东盟学院并尝试整合相关教育、科研资源
针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趋势,广西各高校还尝试着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打造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基地,以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都已经建立了综合性的东盟学院,以专门培养中国—东盟社会经济各领域高级人才,并依托东盟学院,建立涉及东盟国家的信息中心和研究基地。
2. 广西高校办学条件存在的不足
虽然广西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相比,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充分满足现实需求。
(1)专业设置单一片面
在被动跟踪需求的理念指导下,当前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服务,在专业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单一、片面的问题。当前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本科、专科专业,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所需的经贸、管理、政策、法律、人文、社会等专业人才培养,目前除广西民族大学建立有国际商务(对东盟国家方向)和法律事务(对东盟方向)专科两个专业外,其他领域都还未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设置。学科设置单一片面,必然导致人才供应结构的畸形,并会制约未来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研究体系发展与完善。
(2)办学层次相对偏低
目前,广西高校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专业,多为本种、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还未发展起来,缺少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这首先是由广西高校整体办学层次偏低,硕士点和博士点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其次也体现了当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教学、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不足。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空白,使得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性条件始终无法得到重大提升,尤其是难以建立支持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
(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奇先生指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盖有大师之谓也。优秀的教师、学者队伍,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当前广西各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大楼的建设速度虽快,师资队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高水平的“大师”更无从谈起。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历的仅占8.07%,硕士学历占39.55%,两者相加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作为国家东盟语言专业群基地的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110位教师,目前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仅8人。教学、科研人员学历层次低,教学、科研经验不足,使得相关教学单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较大。
(4)教学、科研资源相对分散,不能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针对东盟国家各方面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整体上还处于非常边缘化的格局,人才资源、图书与信息资源都非常有限;科研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局限于非常狭窄的领域。这也意味着,即使将现在所有涉及东盟国家的科研与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也未必能够打造出一个实力雄厚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教育平台。然而,当前广西各高校在资源本来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各自为政,封闭办学现象,使得本来就不足的科研与教学资源,被高度分散,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用。目前,广西所有自治区所属大学,都开设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专业或研究机构,导致专业、研究机构重复建设的同时,又使得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实力难以得到根本提升。 (5)对外教育、学术交流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广西有40多所高校聘请了外籍专家和教师,但这些外聘师资主要是来自英语国家,来自东盟国家的外教数量非常少,在这些本来就很少的东盟国家外聘师资中,又主要局限于越南和泰国两个国家,印尼、马来西亚这两个东盟大国的专家屈指可数。在外聘师资中,又多集中于文学、语言类专家,而缺少其他领域的专家。广西高校外派专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派出人数不足,局限于语言和文学领域。广西大多数高校都建有国际交流机构,但是80%以上的高校国际交流机构,基本没有多少国际交流事项,也无法为本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交流服务。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样的跨国性合作机制而言,广西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局限性,无疑使其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能力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三、改善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现状的建议
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从当前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逐步向纵深推进,以经济为引领的中国—东盟全方位一体化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广西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无疑难以满足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在多个方面做出改革与调整。
1. 树立引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办学理念
大学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智力进步的主要推动主体,在服务社会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服务现实需求与引领未来发展之间的平衡,要将创新知识、创新理念和开创性地探索未来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而不能满足于被动追踪现实需求。这也是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要求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以建立“研究型高校”为诉求的原因所在,只有树立以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研究性教育理念,推进教学视阈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从单一呆板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从被动传授知识走向主动创造知识、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主体从单向交流走向多维交流,才能使大学既在知识、信息、方法、理念等方面不断走在社会前列,使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被动适应社会需求,而是具备快速识别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灵活对待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过程中,广西高校应注意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步伐,加强各领域发展趋势的研判,预测和规划未来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专业和研究机构,以服务未来需求,乃至引领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方向。
2. 充实专业设置,加大综合性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前瞻性地服务于中国—东盟未来全方位一体化进程,广西高校要在当前语言类专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熟悉东盟情况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就的条件支撑下,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积极研判未来需求,设置更多、更灵活的专业,以便更好地培养能服务自贸区建设乃至未来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多领域人才。
从应用性专业的角度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涉及与东盟国家经贸与人文交流需要的紧需人才包括:跨国法律服务人才、跨境旅游业管理与服务人才、跨国性商务拓展人才、跨国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跨国性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等。当前这些服务中国—东盟需求的应用性专业设置,在广西高校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从未来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看,研究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事务等综合性社科、人文类人才,以及从事更加精细化研究的诸如产业政策、社会管理政策、教育发展政策、外交政策等具体政策领域的人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应用性专业和社科、人文专业设置,需要尽快纳入广西高校办学视野。
3. 提升办学层次,为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条件
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要以研究性大学理念办好教育,培养人才,还需要广西高校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契机,不断提升涉及东盟国家的相关专业办学层次,支持具备条件的部分专业积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以便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应着眼长远和未来,以服务更深层次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可以考虑的构想,是依托当前部分高校建立的东盟学院平台,整合全校乃至全自治区高端师资力量,在一些当前人才需求压力较大的人文、社科一级、二级学科领域的专业,如公共政策、国际法、国际商务等专业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特别是要借助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契机,优先申请一些专业硕士学位点。进一步积累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之后,可以考虑在更多专业领域申请硕士点,尝试在一些重要专业领域如涉及东盟的公共政策、宗教与文化研究等申请博士点。
4. 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重点建设的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快速优化,一大批高学历,具备综合性知识技能,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不断优化。目前,我国985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在60%以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综合知识与技能,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差距巨大。
针对这种情况,广西高校需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快师资队伍优化进程。首先要重视既有教师群体的再教育,建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长远规划,投入必要的资源执行好规划,要在规划中,优先培养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相关的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其次,要积极吸引外省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广西工作,并为他们快速融入科研与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要积极吸引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来广西高校工作,研究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整体情况和国家相关政策,出台能够引力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
5. 整合办学资源,打造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平台
在当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教育资源整体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广西各高校应努力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整合办学资源,集中优势师资在科研与办学层次方面先进行突破,为未来更多专业设置和更广泛领域教育服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目前可以考虑的方案是分两步走:首先是各高校依托东盟学院建设或国际学院建设,整合本校内既有的东盟国家语言文化类专业和能够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文、社科专业的师资,先在涉及东盟国家的科研与相关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申报方面进行突破,打造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然后再考虑在自治区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广西大学或广西民族大学为依托,建立一个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日后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所需要建设的各专业、各研究机构输送师资,为市场输送高端人才。
6. 坚持开放办学原则,在与东盟国家多维互动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
积极引进东盟国家有实力的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探索提高联合办学质量的新模式,特别是联合双向培养模式,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授课和管理,使联合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能够在中国、东盟各自文化体系下学到东西。创新对外交流管理模式、经验和理念,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交流学生绩效考评,提高国际交流效率和效益。加强对国际交流项目复核清理工作,建立严格的认证与审核体系。
拓展国际交流的视野与范围,积极引导出国交流的教师、学生深入东盟国家社会,了解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情况,并将之与教学、科研与学生目标高度结合,充实出国交流内涵。
加强现有的对外培训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承接来自东盟国家的培训任务,强化东盟国家孔子学院建设,积极引导东盟国家教师和学生,深入扎实学习、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更深刻认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易.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5.
[2] 陆秀芬.基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人才需求的高校对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9).
[3] 杨伦超.论面向东盟培养外向型高级人才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08(10).
[4] 周桂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9(12).
[5] 李钰.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6] 濮雪莲.灰色关联度极大化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8(2).
[7] 陶子健.架起跨国育人新桥梁——广西高校面向东盟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纪实[N].广西日报,2011-01-17.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人才需求 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通过调研,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现状的对比分析入手,发现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速度和规模,及对专业人才层次的需求相比,广西高校在办学条件以及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加以调整和加强改革力度。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贸易快速增长,经贸与人员往来的扩大,使得双方对能够服务相互间经贸、人员往来的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需要的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领域:
1. 缺乏作为双方沟通桥梁的语言类人才
对东盟而言,主要是对懂汉语的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根据国家汉办统计,2007年,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近9万人,印尼汉语教师缺口近10万人,泰国、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对于中国而言,则是懂得东南亚各国语言的人才高度紧缺。在中国传统外语教育体系中,东南亚各国语言都属于小语种,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招收的学生也极其有限。在历届东盟博览会期间,所需的懂东南亚各国语言的翻译人才,缺口常超过50%。
2. 缺乏既了解中国—东盟双方情况又具有商务能力的经贸、管理人才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既了解对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备涉外工商业经营管理技能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推动国际经贸往来的关键。在东盟国家,由于华人众多,且相当一部分华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在各自国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成就,并广泛参与国际贸易,这些华人对中国的情况也非常熟悉,这使得东盟国家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反观我国,长期以来对外贸、外交领域的人才培养,多定向于欧美国家,而缺少针对东盟国家的外贸、外交人员培养,进而使熟悉东盟诸国国情、社情、民情的区域性经贸人才较为紧缺。在东盟国家,华人群体以外的其他族群,也不同程度缺乏了解中国情况、可以较便利地与中国经济界交往的人才。
3. 缺乏熟悉多边法律、能够支持跨国纠纷处理的法律人才
随着经贸活动的开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多,由于利益、观念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矛盾冲突必然随之增加。而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常常既涉及国内法,又涉及国际法或国际交往惯例。因而,既懂得中国、东盟各国国内法,又熟悉国际法的法律人才,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东盟国家法律,以及中国—东盟国际关系相关规则的教育,致使这方面的人才高度紧缺。
4. 缺乏对区域内多元文化具有较深入研究,能够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人才
随着中国—东盟各方面交往的深化,双方文化交往、民间交流与跨国旅游等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在跨国企业的经营,跨国文化交往,跨国民间交流和跨国旅游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熟知各国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的人才,以便为双方经贸、人员往来提供更贴心,更深入的服务。当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5. 缺乏熟悉国际国内形势、具备现代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和决策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交往的规律,不难发现,在最初的贸易交往、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往往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是因为一方或双方决策失误,使得利益差异、利益博弈超越利益共享、利益融合,进而使两个国家或区域走向对抗;一是双方在利益交往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断推出各种互惠互利政策,引导和鼓励两国间全方位交流,进而使得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现代欧美各国,经济一体化带动了社会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甚至都非常模糊。其背后正是有大量具备远见卓识的公共管理决策者,以科学的决策推动国家交往的深入。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而言,这样的公共管理专家,无疑是使自贸区保持长远、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全方位融合的关键。然而,这些专家,无疑也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才。
二、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现状
1. 广西高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
广西主要高校早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前,就已经针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需要,开办了一些专业,设置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并着手开展了不少科研工作,这使得广西高校具备了一定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办学条件。
(1)初步建立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专业学科群
相对来说,广西高校是我国设置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专业最为集中的,而又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三所院校具有典型代表性。这三所学校都设置有东盟相关国家的语言学专业,面向东盟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专业,以及服务中国—东盟贸易需求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广西大学共有越南语、泰语、对外汉语3个面向国内招生的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中华商务文化2个对东盟国家招生的专业。广西民族大学则有柬埔寨语、老挝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语等7个本科语言学专业和国际商务(泰国方向)、国际商务(印尼方向)、国际商务(越南方向)、应用越南语、应用泰语、应用印尼语、法律事务(东南亚方向)7个专科专业。广西师范大学有印尼语、泰语、越南语3个外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
(2)培育了一批从事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领域问题研究与教学的团队 依托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本科、专科专业,广西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几支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团队。特别是几个东盟国家语言学专业,被认定为国家基地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教学经验的团队。其中又以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国家语言特色专业群最为显著,该特色专业群涵盖了所有东盟国家主要语种,并形成了以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位“八桂学者”领衔,由12位教授,26位副教授,总计110位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高水平团队,该团队近90%以上的成员都有在东盟国家受教育的经历。
(3)形成了具有一定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渠道与培养方式
广西高校目前已经探索建立了相对多样化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渠道和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对外汉语教育与培训,主办在东南亚国家的孔子学院,承接东盟国家人才培训项目等。近几年,广西3所高校仅为越南培训的青年党政干部,就达123名,广西民族大学还单独为越南开办了7期共207位党政干部参加的短期培训班。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培训了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约900人,广西民族大学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在广西民族大学建立的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每年为东盟国家培训司法官员。
(4)出现了具备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中国—东盟关系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广西高校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开展了大量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在取得良好科研成绩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事业发展的进步。2011年,仅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两所高校就成功申报近40项涉及中国—东盟关系问题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近100部。
(5)建立了与东盟国家教育机构较稳定的教学、科研交流机制
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民间交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交换学生,学术交流,教学管理交流,师生互动活动等形式,广西各高校不断密切同东盟各国高校师生的联系,并与东盟各国政、经各界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目前,仅广西师范大学就与东盟国家98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广西民族大学仅2011年就接待来自东盟国家的参访团60多批次,组织了10批次赴东盟国家学术-教学交流参访团,派出近800学生赴东盟国家高校交换学习。
(6)建立了开放式东盟学院并尝试整合相关教育、科研资源
针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趋势,广西各高校还尝试着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打造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基地,以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都已经建立了综合性的东盟学院,以专门培养中国—东盟社会经济各领域高级人才,并依托东盟学院,建立涉及东盟国家的信息中心和研究基地。
2. 广西高校办学条件存在的不足
虽然广西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相比,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充分满足现实需求。
(1)专业设置单一片面
在被动跟踪需求的理念指导下,当前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服务,在专业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单一、片面的问题。当前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本科、专科专业,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所需的经贸、管理、政策、法律、人文、社会等专业人才培养,目前除广西民族大学建立有国际商务(对东盟国家方向)和法律事务(对东盟方向)专科两个专业外,其他领域都还未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设置。学科设置单一片面,必然导致人才供应结构的畸形,并会制约未来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研究体系发展与完善。
(2)办学层次相对偏低
目前,广西高校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专业,多为本种、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还未发展起来,缺少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这首先是由广西高校整体办学层次偏低,硕士点和博士点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其次也体现了当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教学、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不足。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空白,使得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性条件始终无法得到重大提升,尤其是难以建立支持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
(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奇先生指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盖有大师之谓也。优秀的教师、学者队伍,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当前广西各高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大楼的建设速度虽快,师资队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高水平的“大师”更无从谈起。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历的仅占8.07%,硕士学历占39.55%,两者相加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作为国家东盟语言专业群基地的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110位教师,目前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仅8人。教学、科研人员学历层次低,教学、科研经验不足,使得相关教学单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较大。
(4)教学、科研资源相对分散,不能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针对东盟国家各方面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整体上还处于非常边缘化的格局,人才资源、图书与信息资源都非常有限;科研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局限于非常狭窄的领域。这也意味着,即使将现在所有涉及东盟国家的科研与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也未必能够打造出一个实力雄厚的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教育平台。然而,当前广西各高校在资源本来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各自为政,封闭办学现象,使得本来就不足的科研与教学资源,被高度分散,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用。目前,广西所有自治区所属大学,都开设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专业或研究机构,导致专业、研究机构重复建设的同时,又使得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实力难以得到根本提升。 (5)对外教育、学术交流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广西有40多所高校聘请了外籍专家和教师,但这些外聘师资主要是来自英语国家,来自东盟国家的外教数量非常少,在这些本来就很少的东盟国家外聘师资中,又主要局限于越南和泰国两个国家,印尼、马来西亚这两个东盟大国的专家屈指可数。在外聘师资中,又多集中于文学、语言类专家,而缺少其他领域的专家。广西高校外派专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派出人数不足,局限于语言和文学领域。广西大多数高校都建有国际交流机构,但是80%以上的高校国际交流机构,基本没有多少国际交流事项,也无法为本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交流服务。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样的跨国性合作机制而言,广西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局限性,无疑使其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能力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三、改善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现状的建议
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从当前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逐步向纵深推进,以经济为引领的中国—东盟全方位一体化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广西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无疑难以满足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在多个方面做出改革与调整。
1. 树立引领、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办学理念
大学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智力进步的主要推动主体,在服务社会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服务现实需求与引领未来发展之间的平衡,要将创新知识、创新理念和开创性地探索未来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而不能满足于被动追踪现实需求。这也是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要求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以建立“研究型高校”为诉求的原因所在,只有树立以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研究性教育理念,推进教学视阈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从单一呆板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从被动传授知识走向主动创造知识、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主体从单向交流走向多维交流,才能使大学既在知识、信息、方法、理念等方面不断走在社会前列,使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被动适应社会需求,而是具备快速识别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灵活对待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过程中,广西高校应注意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步伐,加强各领域发展趋势的研判,预测和规划未来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专业和研究机构,以服务未来需求,乃至引领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方向。
2. 充实专业设置,加大综合性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前瞻性地服务于中国—东盟未来全方位一体化进程,广西高校要在当前语言类专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熟悉东盟情况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就的条件支撑下,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积极研判未来需求,设置更多、更灵活的专业,以便更好地培养能服务自贸区建设乃至未来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多领域人才。
从应用性专业的角度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涉及与东盟国家经贸与人文交流需要的紧需人才包括:跨国法律服务人才、跨境旅游业管理与服务人才、跨国性商务拓展人才、跨国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跨国性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等。当前这些服务中国—东盟需求的应用性专业设置,在广西高校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从未来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看,研究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事务等综合性社科、人文类人才,以及从事更加精细化研究的诸如产业政策、社会管理政策、教育发展政策、外交政策等具体政策领域的人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应用性专业和社科、人文专业设置,需要尽快纳入广西高校办学视野。
3. 提升办学层次,为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条件
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要以研究性大学理念办好教育,培养人才,还需要广西高校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契机,不断提升涉及东盟国家的相关专业办学层次,支持具备条件的部分专业积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以便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应着眼长远和未来,以服务更深层次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可以考虑的构想,是依托当前部分高校建立的东盟学院平台,整合全校乃至全自治区高端师资力量,在一些当前人才需求压力较大的人文、社科一级、二级学科领域的专业,如公共政策、国际法、国际商务等专业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特别是要借助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契机,优先申请一些专业硕士学位点。进一步积累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之后,可以考虑在更多专业领域申请硕士点,尝试在一些重要专业领域如涉及东盟的公共政策、宗教与文化研究等申请博士点。
4. 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重点建设的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快速优化,一大批高学历,具备综合性知识技能,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不断优化。目前,我国985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在60%以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综合知识与技能,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差距巨大。
针对这种情况,广西高校需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快师资队伍优化进程。首先要重视既有教师群体的再教育,建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长远规划,投入必要的资源执行好规划,要在规划中,优先培养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相关的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其次,要积极吸引外省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广西工作,并为他们快速融入科研与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要积极吸引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来广西高校工作,研究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整体情况和国家相关政策,出台能够引力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
5. 整合办学资源,打造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平台
在当前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需求的教育资源整体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广西各高校应努力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整合办学资源,集中优势师资在科研与办学层次方面先进行突破,为未来更多专业设置和更广泛领域教育服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目前可以考虑的方案是分两步走:首先是各高校依托东盟学院建设或国际学院建设,整合本校内既有的东盟国家语言文化类专业和能够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文、社科专业的师资,先在涉及东盟国家的科研与相关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申报方面进行突破,打造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然后再考虑在自治区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广西大学或广西民族大学为依托,建立一个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日后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所需要建设的各专业、各研究机构输送师资,为市场输送高端人才。
6. 坚持开放办学原则,在与东盟国家多维互动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
积极引进东盟国家有实力的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探索提高联合办学质量的新模式,特别是联合双向培养模式,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授课和管理,使联合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能够在中国、东盟各自文化体系下学到东西。创新对外交流管理模式、经验和理念,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交流学生绩效考评,提高国际交流效率和效益。加强对国际交流项目复核清理工作,建立严格的认证与审核体系。
拓展国际交流的视野与范围,积极引导出国交流的教师、学生深入东盟国家社会,了解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情况,并将之与教学、科研与学生目标高度结合,充实出国交流内涵。
加强现有的对外培训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承接来自东盟国家的培训任务,强化东盟国家孔子学院建设,积极引导东盟国家教师和学生,深入扎实学习、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更深刻认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易.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5.
[2] 陆秀芬.基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人才需求的高校对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9).
[3] 杨伦超.论面向东盟培养外向型高级人才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08(10).
[4] 周桂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9(12).
[5] 李钰.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6] 濮雪莲.灰色关联度极大化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8(2).
[7] 陶子健.架起跨国育人新桥梁——广西高校面向东盟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纪实[N].广西日报,2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