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合型多交点量具的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复合型多交点量具各尺寸测量方法及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解决关键部分总对柱尺寸的测量。采用正向计算反向测量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基准方向倒稍测量不准确的难题。测量方法便捷、测量结果准确,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平台测量 交点尺寸
  前言:目前公司科研新产品的某重要部件在装配及靶场试验环节需要采用复合型多交点量具进行产品尺寸检验,经查这一多交点量具暂无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及行业标准。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多交点量具的校准方法并编制了企业标准。现将测量情况介绍如下:
  一、复合型多交点量具技术参数测量法
  根据量具技术图纸的要求,要分别确定复合多交点量具的底缘厚高度、底缘厚直径、内镗直径,和内镗的形状及尺寸。上述位置的尺寸无法直接测量,需要通过各个部位所对应的校对规检测,反映出复合型多交点量具各个部位的尺寸等技术参数。
  二、复合型多交点量具所用各个校对规技术参数测量法
  根据量具技术图纸的要求,确定了各个校对规的校准方法。用杠杆千分尺测量底缘厚对板的边缘H尺寸、内径对板的定位盘H尺寸、总对柱H尺寸,用立式光学计检定底缘槽直径对板D尺寸、直径样板D尺寸、内径对板测量,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内径对板的定位盘φ尺寸。
  三、总对柱技术参数测量法
  总对柱如图一所示:基准方向为倒稍测量有一定难度,我们采用正向计算反向测量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用杠杆千分尺对总对柱H尺寸进行精准测量,再测得总对柱的全高。
  由于全形规总对柱的设计基准在H处,但为了便于精确测量采用小直径端平面做为测量基准,将D端平面放置在平板上,在對柱相对应的两侧面均匀涂色(由红丹粉、机油、煤油调和而成),然后用高度尺调至所需的理论计算高度值,在总对柱两侧涂色处划线。用相应范围的千分尺在划线的中间位置进行卡线测量数值,并与实际高度的理论数值进行比较,数值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即为该高度处直径尺寸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以此类推如果总对柱为多节,就按此方法继续计算再进行测量比对,测得各点直径尺寸均满足技术图纸公差要求即总对柱的直径尺寸合格,反之总对柱的直径尺寸不合格。
  四、复合型多交点量具综合尺寸技术参数测量法
  根据复合型多交点量具技术图纸的要求,用经校准合格的校对规(包括底缘厚对板、底缘槽直径对板、直径样板、内径对板、总对柱)对量具进行综合测量。
  用底缘厚对板校对多交点量具的底缘厚H的尺寸。将多交点量具垂直平稳放置于平台上,用底缘厚对板垂直缓缓放入底缘边缘所要校准的H尺寸处,放稳后缓慢拨动测平栓,要求测平栓能够顺利平稳通过该底缘厚对板。
  用底缘槽直径对板校对多交点量具的底缘槽直径D的尺寸。用底缘槽直径对板对准底缘边缘所要校准的D尺寸处缓缓塞入,要求通规能够通过进入,止规无法进入。
  用直径样板校对多交点量具的口部直径的尺寸。用所要校准尺寸相应的直径样板对准多交点量具底部垂直缓缓塞入至完全止住。用刀口直尺检测直径样板上所画的刻线与底缘边缘的位置关系,要求底缘边缘高度在直径样板上所画的通刻线与止刻线之间。
  用内径对板校对多交点量具的各个内径尺寸。用所要校准尺寸相应的内径对板对准多交点量具底部垂直缓缓塞入,至测量板完全止住,内径对板上方定位盘稳稳嵌入底缘槽。用刀口直尺检测内径对板的测量杆上所画的刻线与定位盘边缘的位置关系,要求定位盘边缘高度在测量杆上通刻线与止刻线之间。
  用总对柱校对多交点量具的整体尺寸。用总对柱对准多交点量具底部垂直依靠其自重缓缓塞入,要求总对柱能够完全塞入多交点量具的内部,至底部边缘槽牢牢卡住多交点量具底缘槽。并缓缓拨动测平栓,要求能够顺利通过。
  综上所述各项校对项目均满足技术图纸要求,则判定该多交点量具校准合格。
  五、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以实际检测总对柱的测量结果为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技术图纸要求总对柱的最大极限误差为±0.10mm,采用平台测量的不确定度U=7.313μm,是技术要求最大极限误差的近1/10,符合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在被测零件最大极限误差的(1/3~1/10)范围内,满足测量要求。
  结束语:我们通过反复实践,现采用的综合测量的方法对于大尺寸复合型多交点量具的检测是行之有效的。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检测水平,而且提高了检测精度,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形成一套系统的校准规范,建全公司级技术文件,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测量与机械零件测绘》 赵忠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指南》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 组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12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所给的模板的几何数据和接收信息,求解出模板的标定参数。并通过求出的标定参数和接收信息求解出几何信息。通过正弦图的COR自动确定算法,确定CT(computed Tomography)系统旋转中心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坐标为(-9.2734,5.5363),然后将几何信息数据导入MATLAB软件中得到模板的几何信息拟合图,根据模板的几何信息拟合图和模板示意图中的标定模板长度的比例,求解出探
期刊
摘 要:线损是衡量供电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线损率的高低能有效地反映电网架构或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所在,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线损率作为一个指标值,是反映日常工作质量的晴雨表,基础数据是否管好,业务流程是否顺畅都能及时反映。本文首先对造成线损的具体原因简单介绍,然后对线损导致的不良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低压台区降损的相关技术措施。  关键词:低压电区线损影响因素;降损措施;技术
期刊
摘 要:党的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企业党组织作为工作的领导者与实践者,其执政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下文通过研究党组织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党组织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发挥党组织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面貌不断推进党建设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时
期刊
摘要:树障隐患是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保持线路通道的畅通,才能确保输电网络的正常工作。因此,在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清理输电线路树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树障的清理过程中,如何在保证有效处理树障的效果的同时,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相关部门。本文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通道树障清理方向绳系绳装置的设计方案,希望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输电线路通道;树障清理
期刊
摘 要:CT系統的安装会使得旋转中心发生偏离,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因此需要借助于已知结构的样品来标定CT系统的参数,并且利用标定的参数对未知结构的样品进行图像重建。本文首先对收集到的模板接收信息数据进行成像处理;然后搜索该数据库中探测器的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的相关数据,利用其特殊位置的对应数据可得出实际旋转中心和设计旋转中心的偏差,并利用特殊位置的不同投影长度和对应的探测器个数,求出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当中,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在大幅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伴随着每家每户用电量的增加,对于我国城市电网运行的要求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而10kV配电线路是国家电力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运行安全影响着电力正常、平稳运行。本文首先介绍城市中10kV配电线路雷击以后电压的形式,并对其防雷保护措施进行介绍,从而为提高城市中10kV配电线路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国内企业的管理方向也在逐渐地朝着现代化方向不断前行,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利用对管理体制的不断变更与发展让企业供应链管理充分体现其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企业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因此,有效地对企业采购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控目标,本文就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进行探讨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的智能保护型安全接地操作箱,可实现低压配网检修中停电状态下的可靠接地操作,具备防止线路带电时误合接地刀闸的智能保护功能。研究结果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地装置,提高配电维护和检修的安全性,产品落地最终可以为老用户配电安全改造、新建用户的配电设计和施工提供新型规范装置。  关键词:智能、接地箱、红外控制  0 背景  在国内外电网安全事故中,由于检修中接地线挂接问题引起触电或则设备短路
期刊
摘 要:随着智能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文章对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其可靠性原理进行分析,重点对其可靠性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加强系统可靠性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引言  我国电力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有了明显的改革变
期刊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勘探工程事业发展迅速。对于磁法勘探来说,是物探方法中的一种,该项技术发展早,且应用广泛。从磁法勘探的实际应用来看,在铁矿勘查中应用效果好。本次在分析磁法勘探技术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磁法勘探技术在铁矿勘查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以此为铁矿勘查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磁法勘探;技术特点;铁矿勘查;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