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1、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学生敢对教材说“不”。学习《从 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有学生对标题提出异议:“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 ”“从……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书籍是甲骨文,并非书籍的“雏形”,所以,本标题不能准确说明书籍的演变过程。
3、学生敢对教师说“不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例如老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毫不“留情”。
二、树立学生“敢疑”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消除"权威"的影响。学生往往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作者,迷信参考答案等。
其次,要鼓励、扶持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只要有一点创新的成份,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或赞许,并积极引导他们乐于开口,帮助他们解疑释惑。
再次,要在鼓励学生多疑的同时,教会他们善疑。讲究质疑的选点和提问的艺术,才能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课本中有疑点的地方,作为老师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予以怀疑,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疑点,启发学生产生怀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质疑中不能走向极端,“怀疑一切,并非否定一切”质疑是求异思维的具体运用,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拥有创新的翅膀
韩愈曾劝导他的弟子学必“诵其文,思其义”。孔子把学与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也认为思与学要统一:“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教会学生多思、善思,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要和思考相结合。读而不思则为盲读,盲读绝不是真读。“重读轻思”的现象正是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重要原因;“读而不思”则是导致他们阅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考性阅读”,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指导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鼓励学生在读与思中发现问题,提出思考性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新境界。
四、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1.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2.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3.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4.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关键词】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1、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学生敢对教材说“不”。学习《从 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有学生对标题提出异议:“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 ”“从……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书籍是甲骨文,并非书籍的“雏形”,所以,本标题不能准确说明书籍的演变过程。
3、学生敢对教师说“不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例如老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毫不“留情”。
二、树立学生“敢疑”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消除"权威"的影响。学生往往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作者,迷信参考答案等。
其次,要鼓励、扶持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只要有一点创新的成份,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或赞许,并积极引导他们乐于开口,帮助他们解疑释惑。
再次,要在鼓励学生多疑的同时,教会他们善疑。讲究质疑的选点和提问的艺术,才能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课本中有疑点的地方,作为老师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予以怀疑,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疑点,启发学生产生怀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质疑中不能走向极端,“怀疑一切,并非否定一切”质疑是求异思维的具体运用,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拥有创新的翅膀
韩愈曾劝导他的弟子学必“诵其文,思其义”。孔子把学与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也认为思与学要统一:“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教会学生多思、善思,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要和思考相结合。读而不思则为盲读,盲读绝不是真读。“重读轻思”的现象正是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重要原因;“读而不思”则是导致他们阅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考性阅读”,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指导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鼓励学生在读与思中发现问题,提出思考性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新境界。
四、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1.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2.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3.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4.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