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府是以陕西关中西起潼关,西至宝鸡,具体指宝鸡市诸县区。而中国五大镇山(简称五镇)之一的西镇吴山就坐落在西府,宝鸡市陈仓区即原陈仓县。据《史记》记载,镇为山,为轩辕黄帝首封,距今约有4400年的历史。据《广宁县乡土志》记载,“舜封十二山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故名北镇”。说明虞舜时期全国有“十二大镇山”之说。相传,当夏禹将中国划分为九州的时候,为稳定天下局势,在每个州分别选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做镇州之山。即“九大镇山”之说。周朝时有“五岳”“四镇”之说,即沂山、会稽山、医巫闾山、霍山为天下“四大镇山”。到西汉宣帝时期,吴山被纳入镇山之中,“五镇”成为定制。按照北京天坛五镇神位的顺序和《春秋梦余录?地坛》记载:“西一坛:中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即:中镇霍山(今山西省霍州市)、东镇沂山(今山东省临朐县)、南镇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西镇吴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北镇医巫闾山(今辽宁省北镇市)。
祭祀重要的名山大川,是中国远古时期对大自然崇拜的体现。在先民的观念中,山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是可以与天相同的。在古老的山岳神话中,高大险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甚至山岳本身就是令人崇拜的大神。因此在原始宗教中也就出现了山峰崇拜。这也许是中国镇山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实质吧。
祭祀天地之礼,古人称之封禅,中国自古就把皇帝奉为天帝之子,所以他们只向代表大自然的诸神告祭,而不向任何宗教神灵拜祭。他们赐封神山、祭拜大自然的神灵,为臣民百姓及辽阔的疆土祈求和平和富足,并把祭山活动列进国家的《会典》之中。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岳、镇降香,国有恒典”。而且,五大镇山雄据一方,各具特色。更有镇守边疆、保护一方安宁的神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地位。所以,各代朝廷都在五大镇山立祠建庙,除每年要定期奉典告祭之外,凡遇大典,如皇帝即位、婚娶、大政务、征伐凯奏、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之时,都要由皇帝亲自或委派官员前来奉典祭山。于是,祭祀镇山,就有了祈求国家安宁、领土完整的多层含义。
五镇自古以来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之地,内涵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丽,地位尊贵显赫,是镇国鼎朝之灵山。五镇显赫尊贵的历史地位和以神话传说、神仙文化为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之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五镇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品牌,今天已鲜为人知。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
为了开发保护五镇珍贵资源,携手共创整体优势,提高五镇知名度,联袂打造五镇旅游品牌,推动和促进五镇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从2002年起,由霍州市政府发起,临胸县政府、宝鸡县政府、绍兴市政府和北镇市政府共同参与,由东镇沂山开始,每年轮流举办五大镇山文化旅游节。做为北镇医巫闾山的代表,我荣幸地参加了由陕西省旅游局、宝鸡市人民政府、陈仓区人民政府,在西镇吴山的所在地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举办的“中国五大镇山第七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也有机会饱览了西镇吴山俊秀的风光,感受了陕西西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兴奋之余,拾几朵花絮共享。
古迹寻踪
“走马岐山拜周公”,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趁下午有些闲暇,从陈仓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便来到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此处东、西、北三面环山,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传说这里又是周室发祥之地,据《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此。可见,早在西周初期这里已是王室贵族的游乐场所。唐武德元年,为纪念西周勤政德贤的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而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复、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走进周公庙,一条长长的甬道引导着我们通往远古时代。两旁静穆的石碑玉刻和唐柏汉槐,像一本史书的目录,让你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这本书的精炼和厚重。甬道尽头,周公手持书卷站立在八卦亭前,不像叱诧风云的政治家,道似一位风度翩翩的读书人,或像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向我们讲述几千年前四百年周人的故事……
八卦亭为清代所建。外观轻巧玲珑、四方端正,亭角攒尖,古色古香。内观复杂变换,却见亭顶八角八位,并绘有阴阳八卦图形。显然,此亭是为纪念周文王和周公演八卦而建,亭前文字更加以证明,相传伏羲得先天八卦,文王被囚潢里城的时候,将八卦演成64卦,周公归政于成王后,在此地居住,又将64卦演成364爻,并加写爻辞。《周易》遂成其形。
“三公殿”,位于“八卦亭”后,是最前面的大殿。殿内“三公”(周公、召公、太公)造像栩栩如生,中间是“周公”、左边是“召公”、右边是“太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周武王之子)平叛安邦,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连孔子的儒家学派,也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的典范,最高的政治理想。后人更是对周公崇尚有加。至于“召公”,是周公的六弟,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燕,是燕国的鼻祖。曾和周公分陕而治,所辖区域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爱戴。“甘棠遗爱”的佳话,至今仍被传诵,被领导干部借鉴。那“太公”姜子牙更是流芳千古,神乎其神,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姜嫄殿正在周公庙的轴心,居中。姜嫄殿正前方是“三公”殿,背后是后稷殿姜嫄,西府人将这一格局称为“姜嫄背子抱孙”。姜嫄是后稷的母亲,而后稷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先祖。母以子贵者,姜嫄就是典型的一例,姜嫄生下了农业始祖后稷,再传九代,周族日益强大,终于推翻殷商王朝,定都镐京。可见姜嫄因为生下了“农师”,而成为有功之臣。
后面便是后稷殿了,后稷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农业神。他作为周民族的祖先,又被奉为百谷之神。《史记·周本纪》对他的身世记载很详细,说他名叫弃,因其母姜嫄在郊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有所感而孕。长大以后,专爱从事耕稼。他会选土耕作,研究农业生产上一些具体方法和规律,曾任农师,被人们称赞为天地之主。他的孙子叔均也是农神,并比他更进一步,开始使用牛耕田,叔均被称为田神。后稷殿很独特,大殿被东西走向的“水渠”分成南北两部分,水渠的上方对应分割,是一片蓝蓝的天。寓意深刻,后稷的后裔可能因此而富裕吧!
走出周公庙,回望古木参天掩映下的层层大殿,气势恢宏;古人智慧和技艺完美结晶的屋脊砖雕,美轮美奂;松青绿柏,山野葱胧的美丽景色,更让人充满遐想。周公当年慧眼,选如此之佳境,承天地之灵气,对清风晚月,静心养性,演八卦,谋国事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恋恋不合地合上这精美的史书,望着夕阳下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广袤原野,好像看到了炎黄子孙的自豪、责任以及绵 延不断的传承,直到永远……
记得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一期节目由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揭秘法门寺地宫》,知道了名震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印象颇深。当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法门寺的路标时,兴奋不已,欣然前往。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创建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素有“关中塔庙始祖”和“佛教圣地”之誉。法门寺也是我国唐、宋朝宫廷皇家寺院,倍受皇室尊崇。明隆庆三年唐塔崩,万历七年开始重修,历时30年,改建为八角形阁楼式砖塔,西面有“真身宝塔”“浮图耀日、美阳重镇”古石刻式砖刻匾额。二十年前重建的宝塔外形与原明塔完全相同,保持了明塔的古朴风貌。拾阶而下,便进入到塔下地宫,唐代的地宫和绕地官的环形地下室清晰可见。地宫内墙壁上共设七个佛龛,各供奉佛像一尊;中央佛龛供奉的就是仅存于世的,历时近25个世纪的,在13层宝塔下埋藏了千年的,唐朝六次‘迎佛骨于凤翔’的,尚存于宇宙间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神秘、肃穆、敬仰、惊叹……
随着导游的讲解,时间回放到1981年秋,历经300多年的法门寺终于无法抵御连延不断的狂风暴雨,在漆黑的夜半,西边的砖塔轰然坍塌,只剩下东边半个残塔,在日晒风吹中孤独凄凉地挺立了5年,最终也塌成一堆瓦砾。1987年春,当人们为了重修佛塔、清理地基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塔身下沉睡了千年的地宫,道道石门,镌刻着形态各异的图案,庄重精美;丝织物、瓷器、琉璃、金银器更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一件件唐代珍宝重见天日。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即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的早晨,考古人员在地官里发现了一具鎏金银函,八个宝函,制作精美,层层相套。最里面是座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着一个色白如玉的佛指骨舍利!在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这天密藏千年的佛指骨舍利重返人间,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就是一号合利。随后几天,又有二、三、四号合利相继被发现,其中三号合利是藏在密室里的不引人注目的铁函里的,指骨色泽微黄、骨质致密,经严密考证,被专家认定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合利。即“灵骨”,法门寺出土的“灵骨”是仅存于世的佛指舍利,属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其余3枚是“影骨”。赵朴初会长曾在《合利赞歌》中所称:“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在佛教界看来,影骨与灵骨同样珍贵。
走出地宫,拱悬在宝塔上的铜塔铃,风起玲响,阵降悦耳,旷古悠长。促使你情不自禁地踏进“法门寺博物馆”,远眺扶风,继续从塔下地宫出土的2000多件唐代珍宝里,从投资十几亿在建的世界最大的金佛手中,感受法门寺历史文化的全部特色一千年古刹、地下宝库、皇家寺院、佛教圣地、东方佛都。
“姜太公钓鱼一愿者上钩”这句俗语,耳熟能详。姜子牙的智慧、才干和报负更令世人钦佩,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元勋。生于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出走,隐居在钓鱼台。也就是现在的秦岭北麓硒溪的钓鱼台景区。钓鱼台群峰环抱,翠柏森森,石多形奇,时而水明如镜,时而碧波荡漾、时而飞瀑如帘。刚进入景区,导游便告诉我们,此处有“四百二十三间庙”,好多的庙啊!但当我游完后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四柏”非“四百”:即河水西岸上的四棵古柏,高约20米,粗约三米,树体挺拔遒劲,古风古色,枝繁叶茂,黛色参天,据说是唐贞观年间修建太公庙时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抚摸那沧桑的树身,拥抱那健硕躯体,仿佛在体会中国千年的沧海变迁。
“二石”非“二十”。一石“璜石”,又称“丢石”。进入钓鱼台景区,最先映入眼帘。巨石高约6米,顶部直径约10米,底部仅有4米,顶高大平坦,底小而尖,上刻“孕璜遗璞”四字,字体猷劲有力,落落大方。此石似锥状倒立在溪水之中,貌若泰斗,雄浑可观。湍急的溪水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却“稳若泰山”,不可思议。巨石旁,有小贩出售写着美好心愿的彩色小石头,如果选上一块,能够丢到那高大平坦的顶部,就意味着能够如愿以偿,在看那被人们丢到巨石上面的五彩石,缤纷绚丽,颇为壮观。
二石指钓鱼台。位于璜石下游六十多米的滋泉边上。滋泉,即姜太公垂钓的地方,阔两丈有余,潭水碧绿深邃,常年如茵,且深不可测,无论天旱水涝,滋泉中水不涸、也不溢,泉边有一块两米见方水旁一巨大岩石,上有长二尺、宽五寸、深三寸的膝痕,传为太公当年垂钓时双膝脆坐痕迹,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名云雾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3000年前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姜太公曾辅佐殷纣王,并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殷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追杀他。姜子牙不得不离开朝歌,来到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就在硒溪隐居了起来。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在隐居的十年里,终日以垂钓度日。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有鱼饵,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离水面三尺高,双膝跪石,背水背杆,洒脱自如,愿者上钩。不用怀疑,这样的钓法是吊不上鱼的,而太公却故意一反常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引起周文王的注意。他自己也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钓鱼儿,只钓王与侯。”此外,太公经常还常教人们反对昏君殷纣王的民谣,给当地老百姓算卦,而且算得很准,名扬四方。实际上,这些都是姜太公为周文王准备的鱼饵,只等周文王上钩。他在时刻创造条件,表现自己希望圣明君主能发现他,请他出山,伐纣立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周文王访贤”、“六请太公”、“文王拉车”等历史典故。也就是现在的广告效益吧,只是广告做的含蓄和巧妙吧。
“三间庙”,即在四棵古柏后面的太公庙,共三间。雄伟壮观、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为纪念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太公。中间为姜太公塑像,两边有哪咤和二郎神陪侍。因姜太公在唐时被封为武成王,千百年来,不仅民间香火旺盛,而也有朝庭谴使祭祀。因为太公已是被神化的人物,所以,在这里抽签是很灵验的了。
“四柏二石三间庙”是钓鱼台景区的核心和精髓,使你不能不感叹:“雨增潘溪水,千山树似烟,尚翁何处去,云外有青山。”披件蓑衣,戴顶斗笠,倒持鱼杆,跪坐台上,感悟愿者上钩的深远意境……
五峰挺秀
秋天,刚下过雨,西府的天气,一直阴着,今天我们主要是要参加公祭吴山活动。早晨从陈仓出发时,大家几乎都把所带的衣服穿在身上,还觉得寒风凛冽,秋寒阵阵。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新街镇北部。吴山离陈仓约70公里,离宝鸡市区约43公里,是我国吴姓氏族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祭祀 炎、黄二帝的地方。经过约两个小时,我们便来到西镇吴山,远远望去,吴山山势俊朗,奇峰插云,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共有17座山峰,特别是镇西峰、会仙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最为壮观,并肩而立,婀娜壮观,难怪清康熙钦赐“二华同高、五峰挺秀”之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刚刚来到山下的广场,便见天空阴霾尽消,秋高云淡,洁净的蓝天,挺秀的五峰,红灯高悬,彩旗飘飘,兴奋的人们敲起了喜庆的威风锣鼓。由陈仓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戊子年公祭西镇吴山仪式”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气氛,虔诚的态度、简单的仪式、真诚的祝愿。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民安康!
走进吴山,更觉神清气爽,30余平方公里的面积,2000多米的海拔,95%以上的林木覆盖率,漫山遍野的绿树间或点缀着红色的、金黄的不知名的树种,走在洒满落叶的原生态的山间小路上,感觉软软的、松松的,舒服得像是走在自家的地毯上。高耸的瀑布,飞流直下,如果大家齐声呐喊,它会加快流速,和你一起欢呼。在裸露的岩石壁上,你很容易发现古老的摩崖石刻,或字或像,高深莫测。还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如果要是走累了,你可以到道观里歇一歇,拜一拜、和道士聊一聊、感悟中国道教的神奇莫测……经过艰难而愉快地攀登,站在山顶,再看“五峰挺秀”时,却又是一番景色、心情和感受……
雅韵遗风
在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的“魅力陈仓”大型文艺晚会、上,第一次看到了著名的陈仓社火,兴奋震撼。据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的吴局长介绍:陈仓社火是旧时迎神赛会所扮演的各种杂戏,也叫“射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社”为土地之神;“火”是火神。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及驱凶避邪的风俗原始思维和礼仪,即“社火”,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迎春贺岁的娱乐形式,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由于陈仓社火众多的与众不同和悠久的历史,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们这次看到的陈仓社火——《天地社火》,是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是“西府”社火中最有特色的民间群艺表演,主要以高跷、高芯为主。表演将高跷、背社火、芯子社火、走社火、杂耍等融为一体,把造型、服装、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代表了西府社火的最高水准。高跷竹马,威风凛凛;扇子舞,柔美绚丽:木偶人物,栩栩如生;人背人的,人扛人的,扑朔迷离;滑稽丑角,洋像尽出;摇辫子的,晃佛珠的,技艺高超……而《摔跤》出人意料,《赶犟驴》幽默诙谐。手持各色脸谱,遮住面部的舞者翩翩起舞,或祈求风调雨顺、或正在驱赶妖魔鬼怪。
陈仓社火,吉祥喜庆、热烈红火、原汁原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西府民俗和节日风情。一场社火,一场收获,一次喜悦就在社火里。
陈仓社火让我震撼,而社火上神秘脸谱更令我惊叹。那用色彩直接画在脸上的各式谱画,人物形象鲜明,色彩亮丽,线条粗犷,表现力极强。听说社火的演出是需要提前准备的,而西府人称谓“打脸”(画脸谱)就是重要内容,画脸的工序也甚为繁琐,洗脸,揉眼圈,擦鼻窝,照谱打脸,挂口髯一步一步丝毫不能马虎,一般由一些老艺人帮着画脸。这些人物的脸谱造型深受周秦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滋养,性格夸张而鲜明。
除了画在脸上的谱画,还有画在马勺上的脸谱,即著名的也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在奥运村表演且享誉国内外的马勺脸谱。
历史上,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木材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掏制精雕细刻而成。社火脸谱,距今也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以古老大型社火游演扮相为蓝本,把社火脸谱等画在马勺上,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并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感想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表演社火时作为演出道具,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在民间工艺展览上,我真的看到的了更加艺术化的脸谱,风格稳重、造形粗犷、色彩浓烈、想象丰富、纹样稚拙、个性清新、异彩纷呈、造型各异、寓意吉祥,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更添喜庆。又听说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情不自禁地挑只最漂亮的马勺脸谱,带回来,挂在家里的墙上,享受西府风情,祈福纳祥。
秦腔高亢、痴迷酷爱。感受西府人对秦腔的感情,就像“东北人宁合一顿饭,不合二人转”一样。古代,秦人性格粗旷,为人豪爽,而且骁勇善战,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这种特点,“秦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关于秦腔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秦腔是《秦王破阵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简称,故名“秦腔”;一说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剧劲流传在西府的秦腔。“秦犹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十月的西府,白天刚刚下过一场秋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晚上的广场,更是秋意浓浓、寒风习习。文化旅游节的开幕激昂之风,故取名“秦腔”。我听到的应该是“西秦腔”,即使是在露天广场举行的,压轴的秦腔是安排在后面的,大概有四五段吧,其中有一段戏《鬼冤》,高亢缭绕,如诉如泣,只是觉得唱得好,但由于对当地的文化、情节背景和方言的不熟悉,唱的是什么,实在是听不懂,只感到演员功夫了得,秦腔难唱。等到在继续时,我们来自其他四镇的同行,更多的是忍受在夜半的露天广场,穿着单薄的衣服,浑身发抖,手脚麻木。同来的南镇会稽山的同仁,也顾不得主办方的面子,溜之大吉了。在这种情况下,回头望去,却见几万人的广场,黑压压的人群,当地的老白姓或坐或站,兴趣盎然地为秦腔叫好助威,在大家的一再要求,演员一次次返场,热烈的场面令人难忘。原来听说铁人王进喜生前手握刹把吼秦腔,油井打到哪里,秦腔就吼到哪里。看来,秦腔的作用真不小!
再一次听秦腔就舒服多了,是在剧院里观看秦腔现代剧《红月亮》,因为这部戏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而小说的作者就是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的吴局长,当我们刚到时,吴局长已经把这本小说送给了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梗概有了一些了解。热情的吴局长早早就陪我们来到剧场,坐在我们身边,讲小说的创作背景,讲剧本的改编经历。当开始演出时,我们又发现了电子字幕。所以,头一回听懂了秦腔,唱腔时而委婉动听、时而高亢凄怨,和剧中人物一起回到七十年代,分享喜怒哀乐,感 受坚贞爱情,同喜同泣。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美味珍馐
常听人说:陕西人爱吃面。到了西府更有了深刻的理解,西府人对面倾注了很深的感情,爱之深情之切;西府人对面有很深的理解,懂得精美制作,并且推陈出新。我在西府虽然仅住了几天时间,却吃了臊子面,擀面皮、醋粉、凉粉等花样繁多的面,真是美哉!妙哉!
先说说臊子面,刚到陈仓,西镇的同行就骄傲地请我们吃岐山臊子面,小小的碗,红红的汤,汤多面少,烫嘴油多。切成小块的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若隐若现,用筷子挑起面条,雪白晶莹、薄如蝉翼,细如丝线。吃到嘴里,爽滑味美。不愧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名噪三秦,誉满西北。这薄、筋、光是指面条之质,酸辣汪是指调料之质,煎稀香是指汤水之质。我们吃的这种面,又叫“一口香”,一口就可以把碗里的面吃完,只吃面条不喝汤,如果你还想继续吃,就不要把汤喝光,这时的主人就会继续给你端面,要吃好了,就把碗里的汤喝光,主人也就明白了。在西府,村里有婚、丧、嫁、寿等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用臊子面款待宾客。办婚礼的早晨是要喝“汤”的,就是吃臊子面,听说一个棒小伙子一顿能吃上五、六十碗。
去周公庙的路两旁,都是卖岐山臊子面的农家院,生意兴隆。岐山臊子面流传千年,闻名于世。主要原因是西府是块风水宝地,土质好土层厚,小麦的品质自然好。另外,西府女人,心灵手巧,以能擀面会做面为必备的本事。娶媳妇时,专门有一个擀面的隆重仪式:客人上席后,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做出的面条要“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才算水平高。小女孩六七岁起,娘便授其技艺,学习擀面。这种默默的传承,丰富和完善了西府臊子面。臊子面为西府面食一绝,除了岐山臊子面,我还吃到了扶风臊子面,也是料精味美,区别在于清汤,味淡,汤里不放辣子,里边的原料是切成条状的,又有另一番味道。
我是在法门寺庙会上认识“锅盔”的,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当地有名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厚的,看起来很重。外表斑黄,切口砂白,小贩热情地在叫卖,许多人买了一块后,或直接吃,或在附近的摊上买一碗汤,把“锅盔”掰碎了,泡在里面,然后津津有味地吃着嚼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在“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中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
从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此馍非同一般,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后得到唐王赞许,而锅盔也作为贡馍进献朝廷。名气越来越大,这种烙馍的方法,逐渐流传下来。制作方法不断地改进,质量也越做越好,样式也越来越多了,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它的独特。
在离开的前一天,终于吃到“锅盔”了,好像有一种醉人的花椒的味道,干硬耐嚼,内酥外脆,香醇味美。当参加公祭吴山,当地老百姓郑重地端上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花馍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在西北这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是“蒸”出的艺术品,几十只硕大的光洁的白馍,就是一块块基座,那上面的立体雕塑有花鸟鱼虫、历史人物、飞禽走兽、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表达对祖先的祭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和当地的百姓攀谈,了解到制作花馍的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工具: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特别是大型而且复杂的花馍,要设计合理,美观吉利,要不缺损,不裂缝,就要求花馍制造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理念,而且要掌握手工和蒸制的高超技术,只有这样,蒸出的花馍才会形状好、不变形。在当地,传统的春节,婚庆嫁娶,自然也少不了喜庆的“花馍”。有花馍就有幸福。男女青年初订亲时,男女方要互送“鱼儿馄饨”和“老虎馄饨”,作为祈求幸福的信物。在婚礼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上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样式多多易善,色彩绚丽喜庆,花样百出,不拘于形式。祝福一对新人生活幸福。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面做的“长命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等,保佑孩子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西府花馍已成为西府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他们祈求幸福愿望的突出表现形式。
制作精细考究的面膜,实际上是不吃的,精湛的艺术品是需要保留的。这也许是西府人对文化艺术的崇尚和对祈求幸福的虔诚。
西府的美味珍馐,博大精心,美不胜收,令我惊叹不已。真想认真地学几手,让北镇的朋友也能享用享用。参加中国“五大镇山”第七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收获颇丰,感触很深,西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西镇的魅力,让我不能释怀,期待着明年南镇之行,领略会稽山,如诗如画的南国山水,筹划我们后年的北镇相聚,把医巫闾山,层峦叠翠,松涛起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给世人。祝福“五镇”和“五岳”一样,品牌靓丽,闻名于世。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的和谐幸福、富裕安康!我们期待着理想变成现实的时候。
(全文完)
祭祀重要的名山大川,是中国远古时期对大自然崇拜的体现。在先民的观念中,山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是可以与天相同的。在古老的山岳神话中,高大险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甚至山岳本身就是令人崇拜的大神。因此在原始宗教中也就出现了山峰崇拜。这也许是中国镇山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实质吧。
祭祀天地之礼,古人称之封禅,中国自古就把皇帝奉为天帝之子,所以他们只向代表大自然的诸神告祭,而不向任何宗教神灵拜祭。他们赐封神山、祭拜大自然的神灵,为臣民百姓及辽阔的疆土祈求和平和富足,并把祭山活动列进国家的《会典》之中。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岳、镇降香,国有恒典”。而且,五大镇山雄据一方,各具特色。更有镇守边疆、保护一方安宁的神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地位。所以,各代朝廷都在五大镇山立祠建庙,除每年要定期奉典告祭之外,凡遇大典,如皇帝即位、婚娶、大政务、征伐凯奏、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之时,都要由皇帝亲自或委派官员前来奉典祭山。于是,祭祀镇山,就有了祈求国家安宁、领土完整的多层含义。
五镇自古以来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之地,内涵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丽,地位尊贵显赫,是镇国鼎朝之灵山。五镇显赫尊贵的历史地位和以神话传说、神仙文化为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之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五镇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品牌,今天已鲜为人知。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
为了开发保护五镇珍贵资源,携手共创整体优势,提高五镇知名度,联袂打造五镇旅游品牌,推动和促进五镇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从2002年起,由霍州市政府发起,临胸县政府、宝鸡县政府、绍兴市政府和北镇市政府共同参与,由东镇沂山开始,每年轮流举办五大镇山文化旅游节。做为北镇医巫闾山的代表,我荣幸地参加了由陕西省旅游局、宝鸡市人民政府、陈仓区人民政府,在西镇吴山的所在地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举办的“中国五大镇山第七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也有机会饱览了西镇吴山俊秀的风光,感受了陕西西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兴奋之余,拾几朵花絮共享。
古迹寻踪
“走马岐山拜周公”,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趁下午有些闲暇,从陈仓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便来到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此处东、西、北三面环山,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传说这里又是周室发祥之地,据《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此。可见,早在西周初期这里已是王室贵族的游乐场所。唐武德元年,为纪念西周勤政德贤的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而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复、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走进周公庙,一条长长的甬道引导着我们通往远古时代。两旁静穆的石碑玉刻和唐柏汉槐,像一本史书的目录,让你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这本书的精炼和厚重。甬道尽头,周公手持书卷站立在八卦亭前,不像叱诧风云的政治家,道似一位风度翩翩的读书人,或像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向我们讲述几千年前四百年周人的故事……
八卦亭为清代所建。外观轻巧玲珑、四方端正,亭角攒尖,古色古香。内观复杂变换,却见亭顶八角八位,并绘有阴阳八卦图形。显然,此亭是为纪念周文王和周公演八卦而建,亭前文字更加以证明,相传伏羲得先天八卦,文王被囚潢里城的时候,将八卦演成64卦,周公归政于成王后,在此地居住,又将64卦演成364爻,并加写爻辞。《周易》遂成其形。
“三公殿”,位于“八卦亭”后,是最前面的大殿。殿内“三公”(周公、召公、太公)造像栩栩如生,中间是“周公”、左边是“召公”、右边是“太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周武王之子)平叛安邦,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连孔子的儒家学派,也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的典范,最高的政治理想。后人更是对周公崇尚有加。至于“召公”,是周公的六弟,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燕,是燕国的鼻祖。曾和周公分陕而治,所辖区域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爱戴。“甘棠遗爱”的佳话,至今仍被传诵,被领导干部借鉴。那“太公”姜子牙更是流芳千古,神乎其神,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姜嫄殿正在周公庙的轴心,居中。姜嫄殿正前方是“三公”殿,背后是后稷殿姜嫄,西府人将这一格局称为“姜嫄背子抱孙”。姜嫄是后稷的母亲,而后稷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先祖。母以子贵者,姜嫄就是典型的一例,姜嫄生下了农业始祖后稷,再传九代,周族日益强大,终于推翻殷商王朝,定都镐京。可见姜嫄因为生下了“农师”,而成为有功之臣。
后面便是后稷殿了,后稷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农业神。他作为周民族的祖先,又被奉为百谷之神。《史记·周本纪》对他的身世记载很详细,说他名叫弃,因其母姜嫄在郊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有所感而孕。长大以后,专爱从事耕稼。他会选土耕作,研究农业生产上一些具体方法和规律,曾任农师,被人们称赞为天地之主。他的孙子叔均也是农神,并比他更进一步,开始使用牛耕田,叔均被称为田神。后稷殿很独特,大殿被东西走向的“水渠”分成南北两部分,水渠的上方对应分割,是一片蓝蓝的天。寓意深刻,后稷的后裔可能因此而富裕吧!
走出周公庙,回望古木参天掩映下的层层大殿,气势恢宏;古人智慧和技艺完美结晶的屋脊砖雕,美轮美奂;松青绿柏,山野葱胧的美丽景色,更让人充满遐想。周公当年慧眼,选如此之佳境,承天地之灵气,对清风晚月,静心养性,演八卦,谋国事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恋恋不合地合上这精美的史书,望着夕阳下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广袤原野,好像看到了炎黄子孙的自豪、责任以及绵 延不断的传承,直到永远……
记得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一期节目由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揭秘法门寺地宫》,知道了名震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印象颇深。当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法门寺的路标时,兴奋不已,欣然前往。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创建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素有“关中塔庙始祖”和“佛教圣地”之誉。法门寺也是我国唐、宋朝宫廷皇家寺院,倍受皇室尊崇。明隆庆三年唐塔崩,万历七年开始重修,历时30年,改建为八角形阁楼式砖塔,西面有“真身宝塔”“浮图耀日、美阳重镇”古石刻式砖刻匾额。二十年前重建的宝塔外形与原明塔完全相同,保持了明塔的古朴风貌。拾阶而下,便进入到塔下地宫,唐代的地宫和绕地官的环形地下室清晰可见。地宫内墙壁上共设七个佛龛,各供奉佛像一尊;中央佛龛供奉的就是仅存于世的,历时近25个世纪的,在13层宝塔下埋藏了千年的,唐朝六次‘迎佛骨于凤翔’的,尚存于宇宙间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神秘、肃穆、敬仰、惊叹……
随着导游的讲解,时间回放到1981年秋,历经300多年的法门寺终于无法抵御连延不断的狂风暴雨,在漆黑的夜半,西边的砖塔轰然坍塌,只剩下东边半个残塔,在日晒风吹中孤独凄凉地挺立了5年,最终也塌成一堆瓦砾。1987年春,当人们为了重修佛塔、清理地基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塔身下沉睡了千年的地宫,道道石门,镌刻着形态各异的图案,庄重精美;丝织物、瓷器、琉璃、金银器更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一件件唐代珍宝重见天日。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即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的早晨,考古人员在地官里发现了一具鎏金银函,八个宝函,制作精美,层层相套。最里面是座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着一个色白如玉的佛指骨舍利!在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这天密藏千年的佛指骨舍利重返人间,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就是一号合利。随后几天,又有二、三、四号合利相继被发现,其中三号合利是藏在密室里的不引人注目的铁函里的,指骨色泽微黄、骨质致密,经严密考证,被专家认定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合利。即“灵骨”,法门寺出土的“灵骨”是仅存于世的佛指舍利,属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其余3枚是“影骨”。赵朴初会长曾在《合利赞歌》中所称:“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在佛教界看来,影骨与灵骨同样珍贵。
走出地宫,拱悬在宝塔上的铜塔铃,风起玲响,阵降悦耳,旷古悠长。促使你情不自禁地踏进“法门寺博物馆”,远眺扶风,继续从塔下地宫出土的2000多件唐代珍宝里,从投资十几亿在建的世界最大的金佛手中,感受法门寺历史文化的全部特色一千年古刹、地下宝库、皇家寺院、佛教圣地、东方佛都。
“姜太公钓鱼一愿者上钩”这句俗语,耳熟能详。姜子牙的智慧、才干和报负更令世人钦佩,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元勋。生于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出走,隐居在钓鱼台。也就是现在的秦岭北麓硒溪的钓鱼台景区。钓鱼台群峰环抱,翠柏森森,石多形奇,时而水明如镜,时而碧波荡漾、时而飞瀑如帘。刚进入景区,导游便告诉我们,此处有“四百二十三间庙”,好多的庙啊!但当我游完后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四柏”非“四百”:即河水西岸上的四棵古柏,高约20米,粗约三米,树体挺拔遒劲,古风古色,枝繁叶茂,黛色参天,据说是唐贞观年间修建太公庙时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抚摸那沧桑的树身,拥抱那健硕躯体,仿佛在体会中国千年的沧海变迁。
“二石”非“二十”。一石“璜石”,又称“丢石”。进入钓鱼台景区,最先映入眼帘。巨石高约6米,顶部直径约10米,底部仅有4米,顶高大平坦,底小而尖,上刻“孕璜遗璞”四字,字体猷劲有力,落落大方。此石似锥状倒立在溪水之中,貌若泰斗,雄浑可观。湍急的溪水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却“稳若泰山”,不可思议。巨石旁,有小贩出售写着美好心愿的彩色小石头,如果选上一块,能够丢到那高大平坦的顶部,就意味着能够如愿以偿,在看那被人们丢到巨石上面的五彩石,缤纷绚丽,颇为壮观。
二石指钓鱼台。位于璜石下游六十多米的滋泉边上。滋泉,即姜太公垂钓的地方,阔两丈有余,潭水碧绿深邃,常年如茵,且深不可测,无论天旱水涝,滋泉中水不涸、也不溢,泉边有一块两米见方水旁一巨大岩石,上有长二尺、宽五寸、深三寸的膝痕,传为太公当年垂钓时双膝脆坐痕迹,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名云雾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3000年前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姜太公曾辅佐殷纣王,并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殷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追杀他。姜子牙不得不离开朝歌,来到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就在硒溪隐居了起来。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在隐居的十年里,终日以垂钓度日。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有鱼饵,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离水面三尺高,双膝跪石,背水背杆,洒脱自如,愿者上钩。不用怀疑,这样的钓法是吊不上鱼的,而太公却故意一反常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引起周文王的注意。他自己也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钓鱼儿,只钓王与侯。”此外,太公经常还常教人们反对昏君殷纣王的民谣,给当地老百姓算卦,而且算得很准,名扬四方。实际上,这些都是姜太公为周文王准备的鱼饵,只等周文王上钩。他在时刻创造条件,表现自己希望圣明君主能发现他,请他出山,伐纣立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周文王访贤”、“六请太公”、“文王拉车”等历史典故。也就是现在的广告效益吧,只是广告做的含蓄和巧妙吧。
“三间庙”,即在四棵古柏后面的太公庙,共三间。雄伟壮观、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为纪念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太公。中间为姜太公塑像,两边有哪咤和二郎神陪侍。因姜太公在唐时被封为武成王,千百年来,不仅民间香火旺盛,而也有朝庭谴使祭祀。因为太公已是被神化的人物,所以,在这里抽签是很灵验的了。
“四柏二石三间庙”是钓鱼台景区的核心和精髓,使你不能不感叹:“雨增潘溪水,千山树似烟,尚翁何处去,云外有青山。”披件蓑衣,戴顶斗笠,倒持鱼杆,跪坐台上,感悟愿者上钩的深远意境……
五峰挺秀
秋天,刚下过雨,西府的天气,一直阴着,今天我们主要是要参加公祭吴山活动。早晨从陈仓出发时,大家几乎都把所带的衣服穿在身上,还觉得寒风凛冽,秋寒阵阵。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新街镇北部。吴山离陈仓约70公里,离宝鸡市区约43公里,是我国吴姓氏族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祭祀 炎、黄二帝的地方。经过约两个小时,我们便来到西镇吴山,远远望去,吴山山势俊朗,奇峰插云,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共有17座山峰,特别是镇西峰、会仙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最为壮观,并肩而立,婀娜壮观,难怪清康熙钦赐“二华同高、五峰挺秀”之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刚刚来到山下的广场,便见天空阴霾尽消,秋高云淡,洁净的蓝天,挺秀的五峰,红灯高悬,彩旗飘飘,兴奋的人们敲起了喜庆的威风锣鼓。由陈仓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戊子年公祭西镇吴山仪式”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气氛,虔诚的态度、简单的仪式、真诚的祝愿。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民安康!
走进吴山,更觉神清气爽,30余平方公里的面积,2000多米的海拔,95%以上的林木覆盖率,漫山遍野的绿树间或点缀着红色的、金黄的不知名的树种,走在洒满落叶的原生态的山间小路上,感觉软软的、松松的,舒服得像是走在自家的地毯上。高耸的瀑布,飞流直下,如果大家齐声呐喊,它会加快流速,和你一起欢呼。在裸露的岩石壁上,你很容易发现古老的摩崖石刻,或字或像,高深莫测。还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如果要是走累了,你可以到道观里歇一歇,拜一拜、和道士聊一聊、感悟中国道教的神奇莫测……经过艰难而愉快地攀登,站在山顶,再看“五峰挺秀”时,却又是一番景色、心情和感受……
雅韵遗风
在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的“魅力陈仓”大型文艺晚会、上,第一次看到了著名的陈仓社火,兴奋震撼。据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的吴局长介绍:陈仓社火是旧时迎神赛会所扮演的各种杂戏,也叫“射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社”为土地之神;“火”是火神。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及驱凶避邪的风俗原始思维和礼仪,即“社火”,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迎春贺岁的娱乐形式,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由于陈仓社火众多的与众不同和悠久的历史,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们这次看到的陈仓社火——《天地社火》,是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是“西府”社火中最有特色的民间群艺表演,主要以高跷、高芯为主。表演将高跷、背社火、芯子社火、走社火、杂耍等融为一体,把造型、服装、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代表了西府社火的最高水准。高跷竹马,威风凛凛;扇子舞,柔美绚丽:木偶人物,栩栩如生;人背人的,人扛人的,扑朔迷离;滑稽丑角,洋像尽出;摇辫子的,晃佛珠的,技艺高超……而《摔跤》出人意料,《赶犟驴》幽默诙谐。手持各色脸谱,遮住面部的舞者翩翩起舞,或祈求风调雨顺、或正在驱赶妖魔鬼怪。
陈仓社火,吉祥喜庆、热烈红火、原汁原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西府民俗和节日风情。一场社火,一场收获,一次喜悦就在社火里。
陈仓社火让我震撼,而社火上神秘脸谱更令我惊叹。那用色彩直接画在脸上的各式谱画,人物形象鲜明,色彩亮丽,线条粗犷,表现力极强。听说社火的演出是需要提前准备的,而西府人称谓“打脸”(画脸谱)就是重要内容,画脸的工序也甚为繁琐,洗脸,揉眼圈,擦鼻窝,照谱打脸,挂口髯一步一步丝毫不能马虎,一般由一些老艺人帮着画脸。这些人物的脸谱造型深受周秦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滋养,性格夸张而鲜明。
除了画在脸上的谱画,还有画在马勺上的脸谱,即著名的也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在奥运村表演且享誉国内外的马勺脸谱。
历史上,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木材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掏制精雕细刻而成。社火脸谱,距今也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以古老大型社火游演扮相为蓝本,把社火脸谱等画在马勺上,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并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感想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表演社火时作为演出道具,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在民间工艺展览上,我真的看到的了更加艺术化的脸谱,风格稳重、造形粗犷、色彩浓烈、想象丰富、纹样稚拙、个性清新、异彩纷呈、造型各异、寓意吉祥,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更添喜庆。又听说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情不自禁地挑只最漂亮的马勺脸谱,带回来,挂在家里的墙上,享受西府风情,祈福纳祥。
秦腔高亢、痴迷酷爱。感受西府人对秦腔的感情,就像“东北人宁合一顿饭,不合二人转”一样。古代,秦人性格粗旷,为人豪爽,而且骁勇善战,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这种特点,“秦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关于秦腔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秦腔是《秦王破阵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简称,故名“秦腔”;一说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剧劲流传在西府的秦腔。“秦犹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十月的西府,白天刚刚下过一场秋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晚上的广场,更是秋意浓浓、寒风习习。文化旅游节的开幕激昂之风,故取名“秦腔”。我听到的应该是“西秦腔”,即使是在露天广场举行的,压轴的秦腔是安排在后面的,大概有四五段吧,其中有一段戏《鬼冤》,高亢缭绕,如诉如泣,只是觉得唱得好,但由于对当地的文化、情节背景和方言的不熟悉,唱的是什么,实在是听不懂,只感到演员功夫了得,秦腔难唱。等到在继续时,我们来自其他四镇的同行,更多的是忍受在夜半的露天广场,穿着单薄的衣服,浑身发抖,手脚麻木。同来的南镇会稽山的同仁,也顾不得主办方的面子,溜之大吉了。在这种情况下,回头望去,却见几万人的广场,黑压压的人群,当地的老白姓或坐或站,兴趣盎然地为秦腔叫好助威,在大家的一再要求,演员一次次返场,热烈的场面令人难忘。原来听说铁人王进喜生前手握刹把吼秦腔,油井打到哪里,秦腔就吼到哪里。看来,秦腔的作用真不小!
再一次听秦腔就舒服多了,是在剧院里观看秦腔现代剧《红月亮》,因为这部戏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而小说的作者就是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的吴局长,当我们刚到时,吴局长已经把这本小说送给了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梗概有了一些了解。热情的吴局长早早就陪我们来到剧场,坐在我们身边,讲小说的创作背景,讲剧本的改编经历。当开始演出时,我们又发现了电子字幕。所以,头一回听懂了秦腔,唱腔时而委婉动听、时而高亢凄怨,和剧中人物一起回到七十年代,分享喜怒哀乐,感 受坚贞爱情,同喜同泣。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美味珍馐
常听人说:陕西人爱吃面。到了西府更有了深刻的理解,西府人对面倾注了很深的感情,爱之深情之切;西府人对面有很深的理解,懂得精美制作,并且推陈出新。我在西府虽然仅住了几天时间,却吃了臊子面,擀面皮、醋粉、凉粉等花样繁多的面,真是美哉!妙哉!
先说说臊子面,刚到陈仓,西镇的同行就骄傲地请我们吃岐山臊子面,小小的碗,红红的汤,汤多面少,烫嘴油多。切成小块的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若隐若现,用筷子挑起面条,雪白晶莹、薄如蝉翼,细如丝线。吃到嘴里,爽滑味美。不愧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名噪三秦,誉满西北。这薄、筋、光是指面条之质,酸辣汪是指调料之质,煎稀香是指汤水之质。我们吃的这种面,又叫“一口香”,一口就可以把碗里的面吃完,只吃面条不喝汤,如果你还想继续吃,就不要把汤喝光,这时的主人就会继续给你端面,要吃好了,就把碗里的汤喝光,主人也就明白了。在西府,村里有婚、丧、嫁、寿等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用臊子面款待宾客。办婚礼的早晨是要喝“汤”的,就是吃臊子面,听说一个棒小伙子一顿能吃上五、六十碗。
去周公庙的路两旁,都是卖岐山臊子面的农家院,生意兴隆。岐山臊子面流传千年,闻名于世。主要原因是西府是块风水宝地,土质好土层厚,小麦的品质自然好。另外,西府女人,心灵手巧,以能擀面会做面为必备的本事。娶媳妇时,专门有一个擀面的隆重仪式:客人上席后,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做出的面条要“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才算水平高。小女孩六七岁起,娘便授其技艺,学习擀面。这种默默的传承,丰富和完善了西府臊子面。臊子面为西府面食一绝,除了岐山臊子面,我还吃到了扶风臊子面,也是料精味美,区别在于清汤,味淡,汤里不放辣子,里边的原料是切成条状的,又有另一番味道。
我是在法门寺庙会上认识“锅盔”的,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当地有名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厚的,看起来很重。外表斑黄,切口砂白,小贩热情地在叫卖,许多人买了一块后,或直接吃,或在附近的摊上买一碗汤,把“锅盔”掰碎了,泡在里面,然后津津有味地吃着嚼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在“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中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
从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此馍非同一般,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后得到唐王赞许,而锅盔也作为贡馍进献朝廷。名气越来越大,这种烙馍的方法,逐渐流传下来。制作方法不断地改进,质量也越做越好,样式也越来越多了,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它的独特。
在离开的前一天,终于吃到“锅盔”了,好像有一种醉人的花椒的味道,干硬耐嚼,内酥外脆,香醇味美。当参加公祭吴山,当地老百姓郑重地端上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花馍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在西北这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是“蒸”出的艺术品,几十只硕大的光洁的白馍,就是一块块基座,那上面的立体雕塑有花鸟鱼虫、历史人物、飞禽走兽、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表达对祖先的祭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和当地的百姓攀谈,了解到制作花馍的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工具: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特别是大型而且复杂的花馍,要设计合理,美观吉利,要不缺损,不裂缝,就要求花馍制造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理念,而且要掌握手工和蒸制的高超技术,只有这样,蒸出的花馍才会形状好、不变形。在当地,传统的春节,婚庆嫁娶,自然也少不了喜庆的“花馍”。有花馍就有幸福。男女青年初订亲时,男女方要互送“鱼儿馄饨”和“老虎馄饨”,作为祈求幸福的信物。在婚礼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上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样式多多易善,色彩绚丽喜庆,花样百出,不拘于形式。祝福一对新人生活幸福。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面做的“长命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等,保佑孩子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西府花馍已成为西府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他们祈求幸福愿望的突出表现形式。
制作精细考究的面膜,实际上是不吃的,精湛的艺术品是需要保留的。这也许是西府人对文化艺术的崇尚和对祈求幸福的虔诚。
西府的美味珍馐,博大精心,美不胜收,令我惊叹不已。真想认真地学几手,让北镇的朋友也能享用享用。参加中国“五大镇山”第七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收获颇丰,感触很深,西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西镇的魅力,让我不能释怀,期待着明年南镇之行,领略会稽山,如诗如画的南国山水,筹划我们后年的北镇相聚,把医巫闾山,层峦叠翠,松涛起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给世人。祝福“五镇”和“五岳”一样,品牌靓丽,闻名于世。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的和谐幸福、富裕安康!我们期待着理想变成现实的时候。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