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地区农村民办教育相对发达,而河南省开封市尤其突出。据开封市几位民办学校校长提供的数字,尉氏县农村现有民办学校在校生3500人,杞县则有上万人。在近年来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免费的情况下,收费的民办学校为何仍有生命力?由以下三所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或可探知原因。
从卡车司机到民办校长
1995年,杞县高阳镇毛寨村成立了一所民办学校——曙光小学。当时42岁的校长刘守然从前并未拿过粉笔、登过讲台,一个偶然机会,为湖北二汽往全国各地送新车的他,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啥也不会”,这使他不能不着急。刘守然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在长期跑运输的过程中,深知学文化、有知识的重要性。“说啥也不能耽误了孩子,我就是自己掏钱雇老师,也要让孩子把书念好”,办学的念头由此产生。
租了房作教室,聘请了两名声望好的退休教师,自己的女儿是第一个学生,毛寨村的这所民办学校就算成立了。为了让女儿学得扎实,刘守然让女儿从头再来,从一年级起读。学校快开学时,人缘好的刘守然用村里的大喇叭通知办学消息,很快,村里的其他家长也领着孩子来报名。那时,村里的公办学校每学期收费是100多元,刘守然的曙光小学收费是300元,虽说要比公办多收一倍,但家长们奔着孩子的前途,都舍得掏这个钱。那时的农村,农民让子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很强烈。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到1998年时,刘守然用自己的15亩耕地置换了村里的16亩废弃田,开始正式盖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方方正正的校园建好后,吸引力进一步增加,方圆十里八乡的孩子们都慕名求学,学校也聘请到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做教师。为方便别村家远的孩子和本村留守儿童上学,刘守然买床、建宿舍,买餐具、办食堂,办起了寄宿制。
2000年,自己的女儿快小学毕业了,刘守然又办起了初中,以便让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可以继续在本校读下去。学校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到2003年时,这所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已有1000多,其中小学生600多,初中生300多。年近花甲的他,在村里出出进进,深受乡亲尊敬。
2005年后,国家对农村学校进行危房改造,对民办教师给予转正,对农村义务阶段的学生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农村的孩子们,可以不花一分钱地上学了。国家重视教育的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各村公办小学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刘守然的民办小学和初中却因此陷入了困境。到2007年时,初中停办了,从曙光小学毕业的孩子们,到公办的初中上了寄宿制。但因为刘守然的学校名声好,且小学是寄宿制,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因此,小学还有一定吸引力,现在,他的学校还有小学生200多名,幼儿园有学生100多,共有14名教师,教师的数量不足办学高峰时的一半。
尽管学校规模处于萎缩状态,但刘守然要办好学的劲头却未有丝毫萎缩。只要能力允许,他就要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学、生活条件。记者先前在尉氏县民开中学采访时,校负责人说,该校正准备为各教室配备更先进的黑白板,原来使用的多媒体要淘汰。来到杞县,看到刘守然的曙光小学规模相对逊色,同来的一位叫田坤的律师便告诉刘守然,他可以和民开中学协调到一些多媒体,不需要曙光小学掏一分钱。此时,刘守然指着身后的两个未拆封的纸箱子说:“俺们学校已经买了两台等离子,刚买回来,包装还没拆。”
循着刘守然的指向,记者看到了两台惠普5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包装盒。这间称作校长室的房间,有些拥挤、杂乱,与这两个硕大的包装显得有些不相称。“这种电视能连电脑,老师上课给孩子们讲到瀑布时,瀑布就能在上面哗哗地流,孩子们就跟看见了一样。这种等离子电视还有个好处,不反光,对孩子们眼睛好,听说液晶的会反光,俺就没买。”
这些年来,刘守然就是这样一点点添置着,尽力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去年,他还投资5万元改造了学校餐厅。
办学18年,刘守然放弃了收入较高的运输工作,专心操办着他本不熟悉但却充满热情的学校。18年来,他从一个走南闯北、技术精湛的大卡车司机,成为一个受乡亲爱戴的校长。18年来,他在办学中累计投入160多万,至今仍欠信用社20万、私人10万。谈起信用社的贷款,刘守然说,最初几年他年年还利息,最近五六年来,因办学困难,无能力还利息,信用社曾经起诉过他,但法院不知为何竟然没来找他。“乡里、村里对我办学还是挺支持的,大家都觉得我做的是好事。法院没来找我,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说到这里,两鬓斑白的刘守然流露出感激之情。
谈到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刘守然显得挺自信。他告诉记者,从曙光学校走出的学生,有考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还有正在北师大上研究生的。傍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刘守然的侧脸上,为他欣慰、满足的表情镀上了一层余晖。
他的四个孩子,全部在他自办的小学、初中毕业,大女儿现在在河南省新密市教高中;二儿子从开封市黄河水利学院毕业后,留校做大学教师;三女儿在开封市上了5年大专班后,在父亲的学校里做小学老师;小儿子在外地打工。四个子女中三个从教,这个家庭,和教书育人有着很深的缘分。
尚武让校园充满生气
年仅28岁的孙岗风,是开封市尉氏县南曹乡阳光双语学校的校长。他人年轻,观念新,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使得白杨树环绕的校园里平添一份清新和活力。
孙岗风是在一位亲戚创办的民办学校打工期间,萌生了自己办学的念头。2007年,由他任校长的阳光双语学校成立了,在南曹乡的民办学校中,这是成立最晚的一家,也是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家。当时,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的情况下,公办学校的办学能力显著增强,民办学校的优势不再突出,周围几家民办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但孙岗风的学校却以高标准为努力方向,累计投入280万元,在短短5年间使在校生发展到420名。 聚才方能成事。年轻的孙岗风深知人才对办学的重要性,他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尽力为每一位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机会,对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小毛病、小问题,正确对待,不求全责备,从而营造了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成立之初进校的老师大多数都干了下来。
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他多次组织教师到全国名校江苏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开封求实中学、商丘兴华学校等地参观学习,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管理上来说,孙岗风聘请到了开封市小学数学的著名专家刘自学任名誉校长。刘自学老师曾任尉氏县实验小学校长,参与了河南省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优秀教师,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研员。他编著的《快乐学数学》等5本书,分别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刘自学的带领下,阳光双语学校在教研上的优势更加突出。由于在容人、育才、引才上做得好,阳光双语的口碑传播开来,发展势头强劲。
而该校最有特色的,要数舞蹈班和武术班。作为一所农村民办学校,阳光双语不光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还很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质量。该校聘请了在河南省武术比赛中荣获醉拳第一名、醉剑第二名的武术教练李保奎为体育教师,李保奎还曾在《古城钢铁卫士》、《少林侠客》、《古刹少林》等电影电视中参与武术部分的表演。李保奎进校三年来,将自己多年的练武心得编成一套操,这套操融合了太极的柔和、中国功夫的威猛,在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钟的体育课上,他将这套操传授给该校有武术兴趣的孩子们。现在,阳光双语的武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办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孩子们规范到位的动作不仅能赢得参观者由衷的称赞,也让校园充盈着一种阳刚之气。由练武培养的阳刚之气,提升了留守儿童们的精气神,减少了在这一群体中容易存在的孤僻、软弱等性格特点。
该校的舞蹈班也是一个办学特色。身材高挑的舞蹈老师毕业于幼师,对舞蹈教学的钻研、对孩子们的喜爱,使她把教这些乡村儿童跳舞当做一大乐趣。当孩子们在她的辅导下,在《大家一起来》、《快乐宝贝》等乐曲欢快的节奏中,跳开了流行、优美的舞蹈时,她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校园的白杨树也仿佛合着舞蹈节奏轻轻摇摆。
阳光双语的发展,揭示了农村民办小学走特色之路,可以走得通。只要理念好,有人才,管理跟得上,农村娃的起跑线,也可以与城市孩子相差不远。
哥六个的办学梦
尉氏县的民开中学,在当地农村民办学校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1999年建校以来,已累计投入3200万元,现在仍有外债五、六百万。
办学校,学段越高越难办,中学比小学难办,高中比初中难办,其原因主要是师资的制约,招聘到优秀的高中老师、并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十分不易。而民开中学能有勇气办高中,多亏了哥六个的合力。发展最顺利的2005年,在校生曾达到4200人。
孙全保是弟兄中的老三,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他告诉记者,哥六个联合办学与父亲大有关系。他的父亲是高小毕业,在村里务农,“俺父亲这一生,没羡慕过别人有钱,别人家盖房、买车,他不羡慕,别人家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要念叨好几天。”正是因为父亲在价值导向上的影响,弟兄几个认为教育事业很神圣,从事教育很光荣。
1999年,大哥觉得自家孩子上学学不到东西,便想,靠人不如靠自己,与其让孩子在学校荒下去,不如干脆自己办学。大哥说出想法后,弟兄几个都支持,凑钱的凑钱,凑人的凑人。现在,除大姐外,哥六个都在民开中学工作。他们的子女中,已有9人从民开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其中,大姐的孩子在本校补习一年后,还考上了清华。目前,他们的子女中在本校就读的还有3个。
民开中学把环抱校园的白杨树作为象征。一进校门处,竖立着一块展板,上面写下了民开中学对白杨精神的解读:“正直而不扭曲,抱团而不纠缠,有序而不散漫,向上而不蹉跎,自立而不依赖,质朴而不择境。”质朴而不择境,是每一个成功者共同的特质,也是民开中学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当初,哥六个是为了首先解决自家孩子的上学问题而筹资办学,但在办学过程中,又解决了一批孩子的上学问题,圆了更多家长的望子成龙梦。今年正读高三的宋超峰是县一中学生,网瘾很大,几乎每天拿钱去网吧。去年高考结束后,他来到民开中学补习。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运用“脱毒疗法”,耐心、温和地引导他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基本上断瘾。原本以为自己无药可救的宋超峰,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高考前的三模,他取得了580分的优异成绩。
民开中学收费略高,含住宿在内是每学期2000元。不过,他们学校的老师工资在当地也属最高,初中老师的月工资是2500元,高中老师是3500元。尤其是,该校聘请的校长是洛阳市新安县原二高校长,学校为其提供的待遇是月工资1万元。
记者在民开中学了解到,对民办中学来说,机制灵活、用人自由是优势,不利之处是教师缺乏稳定感,这一双刃剑,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民开中学能请到的老师,或者是公办学校退休的,或者是未登过讲坛的年轻大学生,但年轻大学生在民办学校任教几年积累经验后,为求稳定发展,往往会跳槽到公办学校。留不住人,是民办学校的无奈现状。
怀着办学育才、造福桑梓的理想,哥六个携手走过了14个春秋。在民开中学任教三五年以上的老师,几乎都在县城买了楼房,而他们哥几个还住在学校或者农村。尽管五、六百万的外债让他们压力很大,但孙全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必须得全力以赴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办一所“文化个性、教育地标”的学校,已成为哥六个的远期目标。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生均公用经费能给到他们这样的民办学校,这将有利于他们降低学费,吸收到更多生源。
通过对开封农村地区几家民办学校的采访,记者发现,民办学校之所以能获得社会认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民办学校的一些办学者和教师有着更强的责任心,更能满足农村家长让孩子学到知识的愿望;二是绝大多数民办学校适应农村家长外出打工的需求开办了寄宿制,方便家中留守老人的接送。三是机制灵活、管理灵动,更便于开展教学改革。
但民办学校要想走得远,出路在于优质、特色。《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我国公办教育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可以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这是中国适龄儿童之幸。而民办教育作为补充力量,提供可选择的差别化教育应为其出路。公办与民办有不同的办学方向,在不同的平台上竞争,相互配合,扬长避短,才是中国教育之幸。
开封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公办教育质量好、布局合理之地,民办教育就不发达;凡是民办教育发达之地,之前的公办教育要么是教学质量差,要么是布局不合理。正因为存在问题,民办教育才会有需求,才会有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在夹缝中成长的民办教育,其教育贡献不可忽视。如果说,在普九期间发展起来的民办教育,是雪中送炭,那么,在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之后,民办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走锦上添花之路。这种角色转变,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
从卡车司机到民办校长
1995年,杞县高阳镇毛寨村成立了一所民办学校——曙光小学。当时42岁的校长刘守然从前并未拿过粉笔、登过讲台,一个偶然机会,为湖北二汽往全国各地送新车的他,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啥也不会”,这使他不能不着急。刘守然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在长期跑运输的过程中,深知学文化、有知识的重要性。“说啥也不能耽误了孩子,我就是自己掏钱雇老师,也要让孩子把书念好”,办学的念头由此产生。
租了房作教室,聘请了两名声望好的退休教师,自己的女儿是第一个学生,毛寨村的这所民办学校就算成立了。为了让女儿学得扎实,刘守然让女儿从头再来,从一年级起读。学校快开学时,人缘好的刘守然用村里的大喇叭通知办学消息,很快,村里的其他家长也领着孩子来报名。那时,村里的公办学校每学期收费是100多元,刘守然的曙光小学收费是300元,虽说要比公办多收一倍,但家长们奔着孩子的前途,都舍得掏这个钱。那时的农村,农民让子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很强烈。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到1998年时,刘守然用自己的15亩耕地置换了村里的16亩废弃田,开始正式盖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方方正正的校园建好后,吸引力进一步增加,方圆十里八乡的孩子们都慕名求学,学校也聘请到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做教师。为方便别村家远的孩子和本村留守儿童上学,刘守然买床、建宿舍,买餐具、办食堂,办起了寄宿制。
2000年,自己的女儿快小学毕业了,刘守然又办起了初中,以便让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可以继续在本校读下去。学校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到2003年时,这所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已有1000多,其中小学生600多,初中生300多。年近花甲的他,在村里出出进进,深受乡亲尊敬。
2005年后,国家对农村学校进行危房改造,对民办教师给予转正,对农村义务阶段的学生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农村的孩子们,可以不花一分钱地上学了。国家重视教育的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各村公办小学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刘守然的民办小学和初中却因此陷入了困境。到2007年时,初中停办了,从曙光小学毕业的孩子们,到公办的初中上了寄宿制。但因为刘守然的学校名声好,且小学是寄宿制,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因此,小学还有一定吸引力,现在,他的学校还有小学生200多名,幼儿园有学生100多,共有14名教师,教师的数量不足办学高峰时的一半。
尽管学校规模处于萎缩状态,但刘守然要办好学的劲头却未有丝毫萎缩。只要能力允许,他就要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学、生活条件。记者先前在尉氏县民开中学采访时,校负责人说,该校正准备为各教室配备更先进的黑白板,原来使用的多媒体要淘汰。来到杞县,看到刘守然的曙光小学规模相对逊色,同来的一位叫田坤的律师便告诉刘守然,他可以和民开中学协调到一些多媒体,不需要曙光小学掏一分钱。此时,刘守然指着身后的两个未拆封的纸箱子说:“俺们学校已经买了两台等离子,刚买回来,包装还没拆。”
循着刘守然的指向,记者看到了两台惠普5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包装盒。这间称作校长室的房间,有些拥挤、杂乱,与这两个硕大的包装显得有些不相称。“这种电视能连电脑,老师上课给孩子们讲到瀑布时,瀑布就能在上面哗哗地流,孩子们就跟看见了一样。这种等离子电视还有个好处,不反光,对孩子们眼睛好,听说液晶的会反光,俺就没买。”
这些年来,刘守然就是这样一点点添置着,尽力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去年,他还投资5万元改造了学校餐厅。
办学18年,刘守然放弃了收入较高的运输工作,专心操办着他本不熟悉但却充满热情的学校。18年来,他从一个走南闯北、技术精湛的大卡车司机,成为一个受乡亲爱戴的校长。18年来,他在办学中累计投入160多万,至今仍欠信用社20万、私人10万。谈起信用社的贷款,刘守然说,最初几年他年年还利息,最近五六年来,因办学困难,无能力还利息,信用社曾经起诉过他,但法院不知为何竟然没来找他。“乡里、村里对我办学还是挺支持的,大家都觉得我做的是好事。法院没来找我,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说到这里,两鬓斑白的刘守然流露出感激之情。
谈到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刘守然显得挺自信。他告诉记者,从曙光学校走出的学生,有考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还有正在北师大上研究生的。傍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刘守然的侧脸上,为他欣慰、满足的表情镀上了一层余晖。
他的四个孩子,全部在他自办的小学、初中毕业,大女儿现在在河南省新密市教高中;二儿子从开封市黄河水利学院毕业后,留校做大学教师;三女儿在开封市上了5年大专班后,在父亲的学校里做小学老师;小儿子在外地打工。四个子女中三个从教,这个家庭,和教书育人有着很深的缘分。
尚武让校园充满生气
年仅28岁的孙岗风,是开封市尉氏县南曹乡阳光双语学校的校长。他人年轻,观念新,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使得白杨树环绕的校园里平添一份清新和活力。
孙岗风是在一位亲戚创办的民办学校打工期间,萌生了自己办学的念头。2007年,由他任校长的阳光双语学校成立了,在南曹乡的民办学校中,这是成立最晚的一家,也是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家。当时,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的情况下,公办学校的办学能力显著增强,民办学校的优势不再突出,周围几家民办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但孙岗风的学校却以高标准为努力方向,累计投入280万元,在短短5年间使在校生发展到420名。 聚才方能成事。年轻的孙岗风深知人才对办学的重要性,他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尽力为每一位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机会,对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小毛病、小问题,正确对待,不求全责备,从而营造了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成立之初进校的老师大多数都干了下来。
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他多次组织教师到全国名校江苏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开封求实中学、商丘兴华学校等地参观学习,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管理上来说,孙岗风聘请到了开封市小学数学的著名专家刘自学任名誉校长。刘自学老师曾任尉氏县实验小学校长,参与了河南省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优秀教师,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研员。他编著的《快乐学数学》等5本书,分别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刘自学的带领下,阳光双语学校在教研上的优势更加突出。由于在容人、育才、引才上做得好,阳光双语的口碑传播开来,发展势头强劲。
而该校最有特色的,要数舞蹈班和武术班。作为一所农村民办学校,阳光双语不光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还很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质量。该校聘请了在河南省武术比赛中荣获醉拳第一名、醉剑第二名的武术教练李保奎为体育教师,李保奎还曾在《古城钢铁卫士》、《少林侠客》、《古刹少林》等电影电视中参与武术部分的表演。李保奎进校三年来,将自己多年的练武心得编成一套操,这套操融合了太极的柔和、中国功夫的威猛,在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钟的体育课上,他将这套操传授给该校有武术兴趣的孩子们。现在,阳光双语的武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办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孩子们规范到位的动作不仅能赢得参观者由衷的称赞,也让校园充盈着一种阳刚之气。由练武培养的阳刚之气,提升了留守儿童们的精气神,减少了在这一群体中容易存在的孤僻、软弱等性格特点。
该校的舞蹈班也是一个办学特色。身材高挑的舞蹈老师毕业于幼师,对舞蹈教学的钻研、对孩子们的喜爱,使她把教这些乡村儿童跳舞当做一大乐趣。当孩子们在她的辅导下,在《大家一起来》、《快乐宝贝》等乐曲欢快的节奏中,跳开了流行、优美的舞蹈时,她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校园的白杨树也仿佛合着舞蹈节奏轻轻摇摆。
阳光双语的发展,揭示了农村民办小学走特色之路,可以走得通。只要理念好,有人才,管理跟得上,农村娃的起跑线,也可以与城市孩子相差不远。
哥六个的办学梦
尉氏县的民开中学,在当地农村民办学校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1999年建校以来,已累计投入3200万元,现在仍有外债五、六百万。
办学校,学段越高越难办,中学比小学难办,高中比初中难办,其原因主要是师资的制约,招聘到优秀的高中老师、并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十分不易。而民开中学能有勇气办高中,多亏了哥六个的合力。发展最顺利的2005年,在校生曾达到4200人。
孙全保是弟兄中的老三,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他告诉记者,哥六个联合办学与父亲大有关系。他的父亲是高小毕业,在村里务农,“俺父亲这一生,没羡慕过别人有钱,别人家盖房、买车,他不羡慕,别人家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要念叨好几天。”正是因为父亲在价值导向上的影响,弟兄几个认为教育事业很神圣,从事教育很光荣。
1999年,大哥觉得自家孩子上学学不到东西,便想,靠人不如靠自己,与其让孩子在学校荒下去,不如干脆自己办学。大哥说出想法后,弟兄几个都支持,凑钱的凑钱,凑人的凑人。现在,除大姐外,哥六个都在民开中学工作。他们的子女中,已有9人从民开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其中,大姐的孩子在本校补习一年后,还考上了清华。目前,他们的子女中在本校就读的还有3个。
民开中学把环抱校园的白杨树作为象征。一进校门处,竖立着一块展板,上面写下了民开中学对白杨精神的解读:“正直而不扭曲,抱团而不纠缠,有序而不散漫,向上而不蹉跎,自立而不依赖,质朴而不择境。”质朴而不择境,是每一个成功者共同的特质,也是民开中学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当初,哥六个是为了首先解决自家孩子的上学问题而筹资办学,但在办学过程中,又解决了一批孩子的上学问题,圆了更多家长的望子成龙梦。今年正读高三的宋超峰是县一中学生,网瘾很大,几乎每天拿钱去网吧。去年高考结束后,他来到民开中学补习。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运用“脱毒疗法”,耐心、温和地引导他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基本上断瘾。原本以为自己无药可救的宋超峰,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高考前的三模,他取得了580分的优异成绩。
民开中学收费略高,含住宿在内是每学期2000元。不过,他们学校的老师工资在当地也属最高,初中老师的月工资是2500元,高中老师是3500元。尤其是,该校聘请的校长是洛阳市新安县原二高校长,学校为其提供的待遇是月工资1万元。
记者在民开中学了解到,对民办中学来说,机制灵活、用人自由是优势,不利之处是教师缺乏稳定感,这一双刃剑,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民开中学能请到的老师,或者是公办学校退休的,或者是未登过讲坛的年轻大学生,但年轻大学生在民办学校任教几年积累经验后,为求稳定发展,往往会跳槽到公办学校。留不住人,是民办学校的无奈现状。
怀着办学育才、造福桑梓的理想,哥六个携手走过了14个春秋。在民开中学任教三五年以上的老师,几乎都在县城买了楼房,而他们哥几个还住在学校或者农村。尽管五、六百万的外债让他们压力很大,但孙全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必须得全力以赴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办一所“文化个性、教育地标”的学校,已成为哥六个的远期目标。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生均公用经费能给到他们这样的民办学校,这将有利于他们降低学费,吸收到更多生源。
通过对开封农村地区几家民办学校的采访,记者发现,民办学校之所以能获得社会认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民办学校的一些办学者和教师有着更强的责任心,更能满足农村家长让孩子学到知识的愿望;二是绝大多数民办学校适应农村家长外出打工的需求开办了寄宿制,方便家中留守老人的接送。三是机制灵活、管理灵动,更便于开展教学改革。
但民办学校要想走得远,出路在于优质、特色。《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我国公办教育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可以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这是中国适龄儿童之幸。而民办教育作为补充力量,提供可选择的差别化教育应为其出路。公办与民办有不同的办学方向,在不同的平台上竞争,相互配合,扬长避短,才是中国教育之幸。
开封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公办教育质量好、布局合理之地,民办教育就不发达;凡是民办教育发达之地,之前的公办教育要么是教学质量差,要么是布局不合理。正因为存在问题,民办教育才会有需求,才会有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在夹缝中成长的民办教育,其教育贡献不可忽视。如果说,在普九期间发展起来的民办教育,是雪中送炭,那么,在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之后,民办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走锦上添花之路。这种角色转变,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