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卡?图尔宾娜:一个天才女诗人之死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5月中旬,当俄罗斯的人们刚走出五一节和“胜利日”的欢庆氛围,便被报纸上一则消息震惊了:曾经在前苏联时期名噪一时的天才女诗人尼卡·图尔宾娜跳楼自杀身亡。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本来几乎被人们淡忘的一个名字,又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各种媒体上,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
  9岁出书的女神童
  1974年12月17日尼卡·图尔宾娜出生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1945年2月,著名的雅尔塔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除此事让当地人感到骄傲外,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小姑娘让人们感到自豪:她,就是天才女神童尼卡。她生来天资聪颖,与同龄孩子相比,她显得成熟许多。当别的小孩还在玩游戏时,她已经开始思考许多大人才能考虑的问题。在她刚学会一些单词后,有一天,她的妈妈玛雅·安娜托里耶夫娜发现,自己的女儿竟在纸片上写下一些莫明其妙的词语。起初,她并未在意,可后来,她突然觉得那些词句连缀起来竟是一首首小诗。她发现了自己的女儿与众不同。从此后,她便把尼卡这些随手“画下”的文字认真收集起来,帮助女儿进行修改。当她拿给别人看,人们也都惊奇不已。渐渐地,新闻媒体介入,女神童尼卡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苏联。
  1984年12月11日,莫斯科的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集《草稿》,此时尼卡还不到10岁。诗集中收入了她1980~1983年写下的诗句。当然,为了整理这些诗稿,她的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著名的诗人叶甫盖尼·叶甫图什科帮助联系出版发行,并欣然为书作序,也起了很大作用。诗集出版后,她的名字如日中天,她的诗被译成了12种文字。许多作家诗人,如沃兹涅兴斯基、尤里安·谢苗诺夫等,都给了她的诗以极高的评价。
  鲜花和掌声埋下了不幸
  从此后,她便被邀请到处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叶甫盖尼·叶甫图什科还带她到欧洲、美国进行游历。在美国,她曾与著名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同台朗诵诗歌。总之,所到之处,无不是鲜花和掌声。
  尼卡在雅尔塔上的小学,是俄罗斯著名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就读过的学校。
  1986年,当她12岁时,在威尼斯国际诗人艺术节上,她获得了“金狮”大奖,这是继苏联著名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之后,第二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俄罗斯诗人。她的诗还被“米洛佳”(旋律之意——译者注)公司灌录了唱片。报纸电台连篇累牍地报道她的成长经历,还专门为她录制了纪录片。
  在赢得众多国内外荣誉的同时,也埋下了她日后不幸命运的种子。本应是求学的年龄,她却四处应付各种演出活动,学业耽误了许多,尤其是俄语,许多语法知识她都未来得及掌握。
  13岁那年,她的命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先是她的妈妈改嫁,生下了妹妹玛莎,母亲开始把注意力和爱转移到小女儿身上,尼卡接受不了这一现实,她去了莫斯科。在老师阿瘳娜·卡里奇的游说下,艺术学院的校长终于答应,在没有通过俄语考试的情况下,招收她进入了学院学习。
  1989年,在列宁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艺术片《海边故事》中,她与著名女演员尼娜·鲁斯兰诺娃合作,担任了本片的女主角。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认识了一个意大利富翁。她与母亲通了电话,决定嫁给这个67岁的老头。她和妈妈已经整整一年多没见面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妈妈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考虑她的问题,说什么,只能随她去吧。就这样,尼卡与白发苍苍的丈夫去了瑞士。丈夫是一名心理医生,在卢塞恩市有自己的诊所。然而,她并没有得到期望的幸福,半年后,她们离了婚,她重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可回来后她发现,已经今非昔比。苏联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为生存而奔波,哪还有时间关心一个除了写诗什么也不会的人,这个时代谁还需要诗歌呢?
  她没有文凭,没有工作,住在一个连电话都没有的小公寓里,与她相依为命的只有两只猫和一条狗。从前的那些朋友和崇拜者们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开始酗酒,疯狂地抽烟,她还在写诗:在纸片上,在报纸的空白处。她不喜欢记者,其实记者也对她早已失去兴趣。人们对这个天才的小神童已经遗忘了。对世人来说她已经是个多余的人。
  她曾多次试图自杀
  1997年5月15日的凌晨4点左右,尼卡从自家5楼的窗口跳了下来,她的脊椎粉碎性骨折,当一些热心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发出为她捐款的倡议,并且专门在银行里开立了账户。在做了12次手术后,她终于活了下来,但她却永远不能行走了。
  当她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准备做手术时,一个女记者拿着麦克风采访她,她当时疼痛欲死,便不客气地叫她滚蛋。女记者讪讪地嘟哝了一句走了。
  乌克兰电视台的主持人安纳托利·伯尔修克曾经为尼卡拍摄过纪录片《女孩儿尼卡》,播放后反响很大,但几年后,当他千方百计再找到尼卡时,几乎不相信面前的这个女人会是尼卡——那个以前充满自信、光彩夺目的天才女神童。如今的她目光呆滞,衣衫破旧。他回忆说:“她其实很不幸。她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除了会写诗,别的一无所长,她需要有一个人站在她的身边,为她料理生活、准备好饭、为她支付房租……她需要有人疼爱、有人关心和帮助。她曾经多次试图自杀,她的手臂上满是刀痕。”
  “我很可怜她,她好象至今仍是个小孩子。我的良心提醒我,应该为她做些什么,但最有益的,也是我能做的,就是拍一部纪录片,也许有人看到会帮助她。”
  2001年1月21日,安纳托利·伯尔修克拍摄的纪录片《尼卡·图尔宾娜:飞翔的故事》在“1+1”频道播出。但是,纪录片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尼卡的生活还是很少有人问津。
  她的外祖母柳德米拉·乌拉基米罗夫娜回忆起她的成长经历,说:“在她的一生中,她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快乐,但是她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她那么小就写了许多复杂的诗歌,到12岁之前,她几乎很少睡觉。我们到过莫斯科、基辅等城市,为她四处求医,我请求大夫帮忙,让她不要再写诗了,让她成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因为,她不能入睡,我们都得陪着她不睡觉。这样生活起来简直难以想像,她越大越难管教。从小她的逆反心理就很强,你说‘东’,她一定说‘西’,她变得很任性,也很脆弱。”   她的妈妈玛雅·安娜托利耶夫娜说:“当她满13岁后,好象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们与她相处得非常困难,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她有几次试图自杀,割腕跳楼服安眠药……这简直太可怕了。当时,我是这样理解的,她怕长大,不敢面对将来的生活……为了她我的心都要操碎了。有时我真想拿大锤一下把她砸死,可是,当我看到她深更半夜还在客厅里‘工作’,我的心就又软下来了。后来,她开始抽烟喝酒,我想阻止,已经来不及,因为她已经是成人了,她有这个权利,不需要干什么先问我。生活就这样,它把我们逼到了角落,我们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有一次,尼卡在基辅演出,妈妈也陪伴在她的身边。那时她正在怀着小玛莎。有人向她提出一个问题:“你是否希望生下第二个天才?”玛雅·安娜托利耶夫娜竟恐惧地回答:“上帝保佑,有一个就已经足够了。”
  1995年,当尼卡接受采访时,她说:“想让我说实话吗?在当时,我只感觉寒冷、饥饿、沉重,我需要温暖、爱、手和目光。我很想做爱,不图什么。我写了那些谁也不需要的臭诗。我明白,自己在这里会忍受不下去,我不能活了。我曾经有一头齐腰的长发,我长得苗条而美丽。在不到16岁时,我出嫁了,为此我失去了很多。”
  当问及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她回答:“什么也没有。我也许就有10天时间……我会做饭,但是我不会缝衣服,也许我会嫁给一个富人,用不着我缝衣服,只需要做饭。如果严肃点说,对于未来,我觉得就像捧在手中的沙子。我没有未来,我只会写诗,这支撑着我的生命。也许,什么也剩不下,可能……不知道。”
  2000年,她在电影戏剧导演系毕业时,她重又对生活恢复了信心,但是没有人愿意接收她。她还照常写诗,但她写后便记不起来,需要按着稿纸念。她自己也承认,这是长期酗酒造成的。可她已经不能控制自己。后来,当她写满诗歌的笔记本丢失后,她痛哭了很久,几乎绝望。此时,她的妈妈仍然在雅尔塔,病得很厉害,年老的外祖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像马一样下地干活。
  一颗彗星殒落了
  2002年5月11日,俄罗斯刚庆祝完五一节和5月9日的反法西斯胜利日,人们还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当中,许多人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天,尼卡又从自己的阳台上跳了下来。据说,当晚她与朋友在家中喝酒,朋友后来出去买食品,谁知她竟出了意外。
  这次,她再也没能醒来。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就如一颗彗星,匆匆划过夜空,瞬间便消失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她能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多久呢?
  尼卡死后,疾病缠身的妈妈都没能来见她一面,她和母亲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尼卡的朋友是十几天后才知道她的死讯的。在死亡鉴定书上写着,她是由于意外,不幸从5楼摔下,失血过多而死的。
  尼卡的尸体先是在斯克里佛索夫斯基医院的太平间里停放了几天,然后便火化了。40天过后,她的骨灰还未入土。只有一个人为尼卡送来最后的鲜花——她的老师阿瘳娜·卡里奇,也就是当初说服了艺术学院的校长,在没有通过俄语考试的情况下,接收她进入学院学习的那位。而尼卡至死也没有学会正确的书写。
  阿瘳娜向莫斯科市的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将尼卡的骨灰安葬于著名的瓦甘斯基的尼古拉——阿尔汉格尔斯基墓地。她认为,尼卡生前获得过那么多国内国际大奖,葬在那里,尼卡是当之无愧的。尼卡的亲友也正筹措资金,想为她立一块纪念碑。
  阿瘳娜最后一次看到尼卡是在新年前夕,学生来向她祝贺节日。然后,她们还通了电话,尼卡当时兴奋地对她说:“我马上去找您给我出出主意,我有个好想法,很棒的计划……”可尼卡最终都没有去。
  (摘自《品读》)
其他文献
第一次听说苏馨家园,是在一次以残疾人为主题的颁奖大会上,头一回看到一群智障残疾人在家园老师的指导下为台下的观众表演《感恩的心》,当时觉得很诧异,真不知家园的老师们是怎么能够让这么多智障者有序地登上舞台,并做出这一连串对他们来说相对复杂的动作的。  后来,在《印象泰兴》杂志上陆续读到一些关于苏馨家园的报道,便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这是一个专门托养、扶助、培训残疾人的特殊机构,知道这里有一群需要全
期刊
每次去闺蜜小青家,她都看着客厅里小青父母的大幅婚纱照发呆,虽然那时的照片有些“老土”,布景单调,妆扮也一般,可她认为披了婚纱的女人就像童话中的美丽的公主,梦一样让平凡的女人像花儿般绽放,那是女人一生中最华美的时刻。  但是,妈妈就没有这样的时候,灰扑扑的家里永远是妈妈操劳的身影。她曾问过妈妈,妈妈说那时父亲家也困难,领了结婚证简单操办一下,就算过门了,哪里会弄那些“奢侈品”呢。虽然说话时,妈妈是平
期刊
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这一谜语的答案是镜子。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智慧,是生活。  在一次事件中,两个人同时被暂时软禁了起来。虽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中一人却整日为眼前之事困扰,总想给人说清楚,但又无处可说或无人来听,便常常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头发一把一把地脱落,离开软禁地之后,他已被心魔折磨得没了人样。另一位同时遭难之人,开始虽然也想不通,但很快就接受了当时的
期刊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
期刊
⊙租妻与典妻  雍正之前,甘肃一带有租妻的习俗。租妻的一般都是一些穷苦人家,娶不起媳妇却又想有个子嗣好传宗接代的人。  租妻时,要与女人原来的丈夫签订合约,并交付一定的租金。期限有两年的,也有三年的,也有以生了孩子为时限的,总之在双方商量。合约期间,女人就到租妻者家里生活,不许回原来的家。约期一到,女人的原夫便会催促女人回家,不能再多留一日。  除了以上情况,也有来此地游历的,为了打发寂寞,也会花
期刊
一、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  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二、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你知道改元“崇德”的用意吗?  皇太
期刊
一个老师拦住一个学生,站在教室门外。教室内,广播里播放着英语句子,考生们的笔“嚓嚓”地响着:这是一场全国性英语听力考试。  英语听力考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能参加,对于他这个喜欢英语的学生来说,就等于失去以后报考英语院校的机会。所以,这个学生很着急,泪水都涌了出来。  明显的,他迟到了。迟到的原因,是昨晚挑灯夜战,时间长了点儿,以至于今天早晨睡忘了,再加上自己又是租房在外,所以,一觉醒来,一
期刊
晚上8点多,张冬开车行驶在湘江中路上,当他在湘江中路与中山西路路口等红灯时,“咚咚咚”一阵轻响,车窗外一个女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向他讨钱。隔着车窗玻璃,他看到女人和她怀里的宝宝正冲他微笑。  等他把车窗摇下来后,他不禁心头一紧:孩子是个唇腭裂患儿,但他笑的很可爱。就在这时,绿灯亮了,他连忙掏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这位母亲,“名片上有我的电话,记得联系我,我会出钱给孩子治病,赶紧回家吧,别在外面冻着了。
期刊
我天生好静不好动,最喜欢下象棋,家里其他人却刚好相反,都热衷于户外运动。每年仲夏季节,爷爷奶奶都会带领一大家子人赶往山区度假。虽然烈日炎炎,蚊虫侵扰,但众人兴致却很高,一会儿爬山,一会儿下河,我被迫随行,不堪其苦,虽然几次打算退出,无奈众人就是不答应。最终,还是爷爷充当了救星角色,他说:“既然亚历克不愿意出去,就别勉强他了。”此后,爷爷经常陪我在小屋里下象棋。  假期结束后,爷爷回到加利福尼亚,我
期刊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美国超模,现年82岁。大师和大品牌的宠儿,她曾为爱马仕处女秀走秀,为Dior压轴镇场,还频繁在国际时装秀上亮相。贫寒出身、长相平普的卡门,是如何创造”卡门出场,谁与争锋”,这个传奇的呢?  门耳朵 棺材脚  1931年,卡门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艺术家庭”,父亲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提琴手,妈妈是一名普通的芭蕾舞演员。她的艺术父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浪漫、朦胧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