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出文言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明确当前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据此,笔者提出三条对策:改革考纲考题、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热爱并学好自己的古典文化,最终达到思维能力和处事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诵读 魅力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言文(这里所指的文言文不包括文言诗歌),也有必要学好自己的文言文,这是各教学流派和专家所公认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学习文言文很吃力,甚至讨厌文言文的学习。他们感觉古文艰涩难懂,费力大而见效慢,因此厌学情绪十分严重。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一、文言社会功用性差,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
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文言文,现在除了偶尔被有文化素养的人使用一下,平时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功用性差,只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学生才去学习,因此,鲜有教师和学生以继承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担当这一教与学的任务,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因为它是考试的一个内容,一个分值很高的内容。
二、教师教学方法古板,学生普遍高耗低效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提高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将蕴含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的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碎片。这样就使得原来声情并茂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对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却简单理解那么,应该如何改变当前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考纲考题。在应试教育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高考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面对考纲,许多教师把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简单理解为:学习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特点明显的文言句式,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阅读古籍打下基础,更直接的说就是在高考中能够做对文言文题目,取得优异成绩。所以笔者认为:①在考纲上,应当对文言文添加人文性的考试说明,特别是在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要有所体现;②试题选文仍保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风格。但对于主观题,在翻译题(和添加标点题)的基础上,最好有选择地增加阅读理解题、语言运用题和探究题等题型,体现出多样化,从而使题型打破多年不变的面孔,做到稳有变,在变化中体现文言文人文性的考查。
(2)改革教学方式。可以说,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領下,教学改革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是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在思想上重视文言文教学,积极探索并且在教学方式上大胆改革。具体操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做起:①根据文本特点,准确筛选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班学生的发展特点、实际语文水平打破教材的文本顺序,调整文言教学内容,甚至适当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篇目,选择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课文进行举一反三教学。例如讲过了洋溢着浓浓亲情的《项脊轩志》和《陈情表》,何必再花上四五个课时去讲解篇幅如此庞大的《祭十二郎文》?②巧妙讲解点拨,激发学生兴趣。唯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感悟、内化和提升,才能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做到如下两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古人的认识或古代的逸闻趣事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可利用文字本身的特点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可通过意义的相同、相近或相反来串联记忆,可通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加强记忆。情与理的点拔。可以说,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前提下,对文章思想内容做全面把握,其次领悟字里行间渗透的丰富情感,从中受到熏陶。
(3)重视诵读涵泳,感悟独特韵味。学习文言文诵读要到位。诵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语感。而且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先说读。朗读,是用富含感情的声音唤醒沉睡的书面文字的过程。在朗读中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每个字词、每个句子会变成富有感情的精灵,使学生迅速融入文言语境,去理解古人的心情,缩小与古人的距离,从而达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再来说诵。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加之学习浮躁和怕苦怕累的心理,于是一提到“背诵”几乎人人反感, 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根本无须背诵。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有背诵,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宝藏的文言文,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文言文的运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在写作教学中。在写作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引导:①运用文言素材论证观点,既典型深刻,又富有说服力,这在高考作文中并不鲜见;②引用古典名句,或拟题或用于文中,既增加文章的文采,又能显示出作者一定的文化功底。如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安全重于泰山”(化用《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③根据文本艺术特点,借鉴于作文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运用在说话发言中。在这方面,前任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常常运用一些古语古训,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这里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同时也体现了温总理较高的文化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能力和思维的提升都立足于一定文字语言常识的大量积累。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此基础上达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事智慧。这样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精华,才能彰显文言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兰.做好三个方面,高中文言文教学大有可为[J]亚太教育.2016(6)
[2]刘红芳.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J]语文学刊.2004(6)
[4]孙东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应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9)
[5]江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改提高文言文的课堂实效性.[J]语文刊.2009(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诵读 魅力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言文(这里所指的文言文不包括文言诗歌),也有必要学好自己的文言文,这是各教学流派和专家所公认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学习文言文很吃力,甚至讨厌文言文的学习。他们感觉古文艰涩难懂,费力大而见效慢,因此厌学情绪十分严重。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一、文言社会功用性差,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
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文言文,现在除了偶尔被有文化素养的人使用一下,平时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功用性差,只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学生才去学习,因此,鲜有教师和学生以继承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担当这一教与学的任务,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因为它是考试的一个内容,一个分值很高的内容。
二、教师教学方法古板,学生普遍高耗低效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提高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将蕴含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的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碎片。这样就使得原来声情并茂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对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却简单理解那么,应该如何改变当前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考纲考题。在应试教育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高考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面对考纲,许多教师把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简单理解为:学习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特点明显的文言句式,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阅读古籍打下基础,更直接的说就是在高考中能够做对文言文题目,取得优异成绩。所以笔者认为:①在考纲上,应当对文言文添加人文性的考试说明,特别是在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要有所体现;②试题选文仍保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风格。但对于主观题,在翻译题(和添加标点题)的基础上,最好有选择地增加阅读理解题、语言运用题和探究题等题型,体现出多样化,从而使题型打破多年不变的面孔,做到稳有变,在变化中体现文言文人文性的考查。
(2)改革教学方式。可以说,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領下,教学改革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是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在思想上重视文言文教学,积极探索并且在教学方式上大胆改革。具体操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做起:①根据文本特点,准确筛选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班学生的发展特点、实际语文水平打破教材的文本顺序,调整文言教学内容,甚至适当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篇目,选择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课文进行举一反三教学。例如讲过了洋溢着浓浓亲情的《项脊轩志》和《陈情表》,何必再花上四五个课时去讲解篇幅如此庞大的《祭十二郎文》?②巧妙讲解点拨,激发学生兴趣。唯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感悟、内化和提升,才能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做到如下两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古人的认识或古代的逸闻趣事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可利用文字本身的特点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可通过意义的相同、相近或相反来串联记忆,可通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加强记忆。情与理的点拔。可以说,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前提下,对文章思想内容做全面把握,其次领悟字里行间渗透的丰富情感,从中受到熏陶。
(3)重视诵读涵泳,感悟独特韵味。学习文言文诵读要到位。诵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语感。而且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先说读。朗读,是用富含感情的声音唤醒沉睡的书面文字的过程。在朗读中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每个字词、每个句子会变成富有感情的精灵,使学生迅速融入文言语境,去理解古人的心情,缩小与古人的距离,从而达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再来说诵。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加之学习浮躁和怕苦怕累的心理,于是一提到“背诵”几乎人人反感, 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根本无须背诵。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有背诵,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宝藏的文言文,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文言文的运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在写作教学中。在写作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引导:①运用文言素材论证观点,既典型深刻,又富有说服力,这在高考作文中并不鲜见;②引用古典名句,或拟题或用于文中,既增加文章的文采,又能显示出作者一定的文化功底。如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安全重于泰山”(化用《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③根据文本艺术特点,借鉴于作文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运用在说话发言中。在这方面,前任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常常运用一些古语古训,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这里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同时也体现了温总理较高的文化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能力和思维的提升都立足于一定文字语言常识的大量积累。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此基础上达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事智慧。这样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精华,才能彰显文言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兰.做好三个方面,高中文言文教学大有可为[J]亚太教育.2016(6)
[2]刘红芳.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J]语文学刊.2004(6)
[4]孙东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应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9)
[5]江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改提高文言文的课堂实效性.[J]语文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