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学校提出的新高考背景下示范高中探究教学再探究里关于课堂的三环节“诱导、探究、训练”和“以教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线、训练为主攻”的五主原则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教学 电流 兴趣
一、新课的引入——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习兴趣(诱导)
在磨课阶段,针对本节课“电磁感应”主题,我采取利用小磁铁、线圈、发光二极管演示磁生电来引入新课。试讲时我提问学生,这样的装置能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学生的表情中没有丝毫疑惑更没有积极的思考。在试讲结束后,听课老师指出,引入时的提问缺少悬念,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效果不佳。如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西靠,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考虑到学生初中已接触过电磁感应,而且已经知道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我把新课引入作了如下调整:
展示趣味实验──摇绳发电:在教室的东西过道上铺好接上灵敏电流计的导线,让坐导线两端附近的学生摇动电线,全班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说明: 1.实验引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先是有所惊奇,后通过思考可以联想到初中学过的导线切割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而这里是导线切割地磁场。
2.灵敏电流计有微电流发大的作用,通过干电池补充,效果非常好。
3.学生受到震憾,摇摇电线就可以发电,觉得很神奇,思路快的同学马上找到初中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发现导线在切割地磁场的磁感线,很好的温故。
师:在初中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演示:将连有电流表的回路展示给学生,将部分导线放入蹄形磁铁产生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观察电流电是否偏转。
还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切割可以产生电流?不切割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呢?
演示:连有小灯泡的闭合线圈放在小桌子上面不动,小灯泡也会发亮。
说明:事先将高频线圈用透明胶黏在实验用的小桌面上,由于小桌子放在讲台上,学生事先是看不到在小桌面上有一个线圈,只向他们展示串着LED灯的闭合线圈,在拿出闭合线圈的时候,趁学生不注意,偷偷的将高频线圈的电源打开,然后,在学生表示不切割是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的时候,将闭合线圈靠近小桌面,甚至放到桌面上,LED灯发出炫丽的光,着实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吃惊不少,他们感觉肯定有阴谋,但是,肯定没有切割。从而造成了认知上极大的冲突。
过渡:看来,切割不是本质条件,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
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原先的提问,问题指向性很明显,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过小,结论得出太容易,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调整以后的引入,学生有参与,有思考,还有成功的体验,最后在精心策划的演示实验中引发认知冲突,而且为后续教学中提醒学生线圈不切割磁感线也能产生感应电流,认识到切不切割不是本质,以及课堂最后电磁炉、无线充电的应用埋下伏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很好,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新课引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既有助于形成悬念,激发内需,活跃思维,又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冲突”中发展思维,完善和优化结构。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
思考:
要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线圈所在回路必须是怎么的回路?
你怎么确定回路中有电流?
操作之前的电流方向你能确定?
电生磁,磁场可以怎么产生?
设计目的:明确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条件是闭合回路,知道灵敏电流计可以测量微电流,且电流计的指针在中间,电流方向不清楚也没事,只要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就说明有感应电流。(边回答思考,边介绍仪器)
①介绍实验器材:大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小螺线管(带铁芯),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
②要求同学们利用器材,作尽可能多的尝试,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并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③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磁铁轻拿轻放,连接电路时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的操作注意。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⑤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汇报实验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多人补充。
学生通过活动,得出结论一:线圈与磁铁相对运动,线圈中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得出结论二:线圈A中电流变化时,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引导:在物理学中,有一种简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坚信,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不同,但条件是一样的!一方面抓住三组实验结论中的关键字:“割”“动”“变”,小组讨论,从不同里面找相同,从无序里面找有序。另一方面磁生电,应该分析磁场,先弄清楚闭合线圈区域,画出磁感线可以帮助我们去找规律。
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眼、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树立了磁能生电的观念,而且知道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能产生电流。在高中学习《磁场》时,学生已经知道磁通量的概念,然而,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以及这个物理量与电磁感应的联系学生并不清楚。那么,从初中的“切割理论”的认知起点到本节得出“磁通量变化”的认知终点,思维跨度较大,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出结论有不小的难度,而且,极有可能把探究当成了验证。这样看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梯度减少了。教师引导学生找相同时,引导学生往“变”字找,往磁场角度方面引导,学生不难找到共同点,然后通过更多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来验证这个是不是共同点。所以,如果能设计更多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創造的实验,那可能更好。我们自制的高频线圈,很轻便,也可以辅助很多习题上出现的情景。(后面具体介绍)
关键词 教学 电流 兴趣
一、新课的引入——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习兴趣(诱导)
在磨课阶段,针对本节课“电磁感应”主题,我采取利用小磁铁、线圈、发光二极管演示磁生电来引入新课。试讲时我提问学生,这样的装置能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学生的表情中没有丝毫疑惑更没有积极的思考。在试讲结束后,听课老师指出,引入时的提问缺少悬念,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效果不佳。如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西靠,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考虑到学生初中已接触过电磁感应,而且已经知道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我把新课引入作了如下调整:
展示趣味实验──摇绳发电:在教室的东西过道上铺好接上灵敏电流计的导线,让坐导线两端附近的学生摇动电线,全班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说明: 1.实验引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先是有所惊奇,后通过思考可以联想到初中学过的导线切割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而这里是导线切割地磁场。
2.灵敏电流计有微电流发大的作用,通过干电池补充,效果非常好。
3.学生受到震憾,摇摇电线就可以发电,觉得很神奇,思路快的同学马上找到初中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发现导线在切割地磁场的磁感线,很好的温故。
师:在初中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演示:将连有电流表的回路展示给学生,将部分导线放入蹄形磁铁产生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观察电流电是否偏转。
还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切割可以产生电流?不切割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呢?
演示:连有小灯泡的闭合线圈放在小桌子上面不动,小灯泡也会发亮。
说明:事先将高频线圈用透明胶黏在实验用的小桌面上,由于小桌子放在讲台上,学生事先是看不到在小桌面上有一个线圈,只向他们展示串着LED灯的闭合线圈,在拿出闭合线圈的时候,趁学生不注意,偷偷的将高频线圈的电源打开,然后,在学生表示不切割是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的时候,将闭合线圈靠近小桌面,甚至放到桌面上,LED灯发出炫丽的光,着实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吃惊不少,他们感觉肯定有阴谋,但是,肯定没有切割。从而造成了认知上极大的冲突。
过渡:看来,切割不是本质条件,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
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原先的提问,问题指向性很明显,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过小,结论得出太容易,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调整以后的引入,学生有参与,有思考,还有成功的体验,最后在精心策划的演示实验中引发认知冲突,而且为后续教学中提醒学生线圈不切割磁感线也能产生感应电流,认识到切不切割不是本质,以及课堂最后电磁炉、无线充电的应用埋下伏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很好,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新课引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既有助于形成悬念,激发内需,活跃思维,又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冲突”中发展思维,完善和优化结构。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
思考:
要产生感应电流的前提,线圈所在回路必须是怎么的回路?
你怎么确定回路中有电流?
操作之前的电流方向你能确定?
电生磁,磁场可以怎么产生?
设计目的:明确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条件是闭合回路,知道灵敏电流计可以测量微电流,且电流计的指针在中间,电流方向不清楚也没事,只要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就说明有感应电流。(边回答思考,边介绍仪器)
①介绍实验器材:大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小螺线管(带铁芯),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
②要求同学们利用器材,作尽可能多的尝试,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并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③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磁铁轻拿轻放,连接电路时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的操作注意。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⑤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汇报实验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多人补充。
学生通过活动,得出结论一:线圈与磁铁相对运动,线圈中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得出结论二:线圈A中电流变化时,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引导:在物理学中,有一种简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坚信,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不同,但条件是一样的!一方面抓住三组实验结论中的关键字:“割”“动”“变”,小组讨论,从不同里面找相同,从无序里面找有序。另一方面磁生电,应该分析磁场,先弄清楚闭合线圈区域,画出磁感线可以帮助我们去找规律。
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眼、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树立了磁能生电的观念,而且知道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能产生电流。在高中学习《磁场》时,学生已经知道磁通量的概念,然而,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以及这个物理量与电磁感应的联系学生并不清楚。那么,从初中的“切割理论”的认知起点到本节得出“磁通量变化”的认知终点,思维跨度较大,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出结论有不小的难度,而且,极有可能把探究当成了验证。这样看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梯度减少了。教师引导学生找相同时,引导学生往“变”字找,往磁场角度方面引导,学生不难找到共同点,然后通过更多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来验证这个是不是共同点。所以,如果能设计更多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創造的实验,那可能更好。我们自制的高频线圈,很轻便,也可以辅助很多习题上出现的情景。(后面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