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山芋茶?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是温贫暖老的东西,越是容易在冬天打动人。
  比如,红薯。冬天烤红薯的香味,在寒风的街头盘桓,久久不愿散去。
  这是吃烤红薯。
  红薯可以煮茶喝,我说的是红薯干煮茶。我们这地方把红薯叫作山芋,这货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淳朴率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山芋”这种称谓。用山芋干煮茶喝,比单纯用山芋煮茶清甜。这当然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长、瘦、胖、圆的山芋,被黝黑锋利的刀刃,切成片,晾晒在门板、竹匾……山芋干晾在茅草屋脊上,黑白对比,半明半暗,高低错落,疏疏密密,光线明朗,适宜入画。山芋干要晒好长一段时间,渐渐蒸发去水分,一片片白色山芋片,坚硬如石铁。
  冬天离人最贴近的一道粗粮。山芋堆在墙角,或缠绕存放在穰草中,山芋干则晒在瓦楞屋脊。有客登门,先喝一碗山芋茶。煮山芋时,厨房里水汽氤氲。一缕光线,从玻璃天窗上直射而下,光影和水汽,衬托朦胧背景。水开了,倒入哗哗作响的山芋干,在锅里煮一会儿就好了,山芋茶汤,清甜;山芋干,粉糯、绵软。从前我到乡下做客,尤喜欢喝土灶铁锅煮的山芋茶。
  茶汤微漾着淡黄的色泽,热气腾腾,袅娜上升,是鄉人的龙井、碧螺春。在天气大寒时,先喝一碗暖暖身。遥想那个大雪飘飞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想念朋友刘十九,念叨好长时间没有与朋友坐下来,一起喝酒。喝什么不重要,平时各忙各的,重要的是记得交情。那是一个对酒当歌的年代,在那样一个下着雪的夜晚,四周无人,暮色四合。
  我当然也想在下雪的夜晚做点什么?
  我想约朋友到小酒馆里喝酒,无奈朋友还要开车,就不妨喝一碗山芋茶吧,回到那个朴素的年代。喝山芋茶,让我想到大地上,一群匍匐在泥土中的山芋,它们挤挤密密,情同兄弟,通过一根藤,伸出土层,在天地之间微微呼吸。
  这个年代,我们有太多饮料,我就怀念山芋茶。山芋茶比较契合下雪天的意蕴。
  外面下雪了。雪,一片、一片,落下来,如絮、如蝶,世界真安静啊!我坐在窗下,和朋友一道喝山芋茶。有很多的饮料,都标榜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维生素,都缺乏最朴素、本真的东西。唯独山芋茶是不需要保鲜的。山芋干已经在秋冬温暖的太阳下吹跑了水分,它是一片片风干,浓缩的都是对岁月感恩的糖分,遇到水,渐渐升温的水,直至沸腾,它又在大铁锅里复活了。
  汪曾祺写给黄裳的信中说:“我对于土里生长而类似果品的东西,若萝卜,若地瓜,若山芋都极有爱好,爱好有过桃李柿杏诸果,此非矫作,实是真情。”喝山芋茶虽没有瓦屋纸窗,清泉绿茶之妙,却不失乡野情趣,只有当端坐农家屋舍,粗陋木桌,才能品尝。山芋茶是一道粗陋的食物,如普通的小人物,谦卑、老暖。虽然茶汤里有煮熟、煮烂的山芋干,兼具解决饱暖饥渴功效,还是仰脖畅饮的成分占多些。
  饥,让人害怕;渴,使人迷惘和焦虙。风雪之夜,山芋茶解决了饥渴,给人安慰。寒冷的夜晚,温贫暖老的山芋茶,像棉衣裹身一样亲切。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山芋茶?在那个下雪的夜晚,红泥小火炉上煮一罐山芋,它让我们内心恬淡安静。还是喝一杯山芋茶吧!
  原载《西安晚报》2016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2004年5月份那次远行,注定要对我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5月23日下午,尽管天气异常炎热,但古都南京大街上那几乎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却抵挡了不少的暑气,这使我本来忐忑的内心也沉静了许多。  从金陵饭店出发前,我就反复翻看吴俊发先生的介绍———一级美术师,专长版画和中国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版画流派中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创始人之一,曾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常委,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现为江苏版
甜蜜当然要甜花,椴树花就是最清甜清甜的花了。   总是有雨,从春分到清明,又从清明到谷雨和小满,雨几乎都是没间隔几天就要下一场,桃、李、樱、杏都早早地谢去,艳骨怕也早已零落成泥了。困在居室,不看花圃也罢,省得了百结的愁肠欲断,但我估摸着,椴树该要开花了。   清晨醒来,天晴了,椴树真的开始着花了!因了品种的不同,它们的花色也有差异。或淡青色的一簇,或米黄色的一树,却无不甜香四溢。不知哪里远道找
路过老屋,来到姨妈家,那是一座宫殿似的二层别墅,带着宽敞的院子。院子西边有一棵核桃树,那是祖辈們留下的。小时候,常常待在姨妈家,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左右,跟表弟、表妹一起玩耍的日子如一幅油画。姨妈待我如亲生,用她那纤细修长的手给我洗头扎头,编麻花辫。那时候,姨妈很漂亮,高挑的身姿散发着优雅甜美的气质,鹅蛋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充满着仁慈与母爱。  姨妈家有祖辈种下的核桃树和桃树,一到秋天,高大
看到我的题目,你们是不是会很好奇—“本子”成精了?还能当老师?哈哈,让我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吧!这个“本子老师”可不是我们写作业用的作业本,而是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姓李名本坚,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本子老师”。  她的头发短短的,黑黑的,非常浓密;她有一张瓜子脸,眉毛又黑又弯,像飘扬的柳叶;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感觉充满智慧;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镜片仍能感受到那严厉的目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家不大不小的玩具店。  有天下午,我们学校提前放学了。经过玩具店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嗬,玩具真多啊,形状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个玩具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布娃娃吗?我迫不及待地走近一看,果然是,瞧,布娃娃像大活人一样,那大大的头憨憨地斜偏着,白白的脸蛋微微地泛着笑容,葡萄一样的大眼睛正对着我俏皮地直眨呢。  “小朋友,你喜欢这个布娃娃吗?”不知道过了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是曹操写的《董卓歌谣》中的一句。这首诗在《三国志》中另题为《董逃歌词》。  曹操早年好交游,是个活跃分子。与桥玄、许劭、蔡邕、何颙、卢植、袁绍都有来往,但这张名单上并没有最享盛名的大儒郑康成,多少有点意外,按说,他应该是曹操慕名登门的第一个,比曹操迟钝得多的刘备,都曾在这位大儒帐下读过两年书,成其一生资本。所以,交游,并且广泛,是当时年青有志者的一种风尚。要想发达,要想成
我读《创业史》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在读《创业史》之前,我也读过当时流行的《欧阳海之歌》《暴风骤雨》等,但都读不进去,只有《创业史》读进去了。后来才知道,一本书如果契合自己,就是与自己气味相通。一个读者的阅读往往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  那时的《创业史》只有上册,读完之后,就一直想着读到下册,过了几年后,才读到了下册,薄薄的一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梗概,或者说是个半拉子工程,很是失望。但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
王艳军老师教我們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上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想把老师讲的内容,新鲜事情用文字记下来,于是课后,我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我没钱买本子,便把要记的东西都写在上学期课堂本子空白处——买笔记本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学校里炒的菜,每餐只要五角钱,我连一餐菜都买不起,更别说买笔记本了。  某天,王老师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去的路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
因2014年度“海外文摘文学奖”在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铅山河口颁奖,忽培元先生又正巧获奖,作为会务人员,我有缘认识了他。  忽先生到时已是灯火阑珊,酒店早已打烊,只得去摊点将就。矮桌短椅的促迫与露天嘈杂的草根让我很忐忑。忽先生反倒安慰我,对着米粿、粉条等地方小吃显得兴致勃勃,同时还反客为主地招呼接站司机辛苦,多来点。如此善解人意,全没“京官”、大腕的做派,想到接站车辆的低调寒碜,我越发窘迫。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