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许多新理念,体现了中学物理教育的长远方向,但困难多、阻力大、压力重,特别是高考怎样考,这些是推进高中新课程所面临的现状。不过,行走于高中新课程之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既然选择了它,就应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本文仅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探究 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新世纪呼唤新的学习方式,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再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科学探究。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是《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科学探究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一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交流与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个课题所花时间不可能太长。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每次探究活动中多个环节不必一一呈现。教师应抓住课题的内容特征,发掘課题在某些环节上的教学潜力。比如,探究“弹性碰撞的特点”时,如何测物体在碰前、碰后的瞬时速度,这是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应把精力放在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这两个环节上,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这两个环节来深入思考。又如探究“单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重点,应让学生经历周期和摆长二者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摆长L和周期二次方T2关系的图像。再如,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的探究,其重点环节是探究结论的形成和表述,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述概括形成结论是探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所提出的课题(或在教师推荐下由学生选择的课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不需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思考性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
2.加强物理应用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标准》所制定的10个选修模块,有2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这两个模块中,列有专门的二级主题,如选修1-1中“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选修1-2中“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对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强调。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如在必修模块学习中,让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三是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如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3.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完美整合。
《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作了明确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俚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课件设计。强调物理的应用意识,重视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如果不问内容,求多求全,表面上是每堂课都用,实质上是黑板搬家,这样做无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什么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待认真、全面加以研究。
总之,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培养人才的长远利益考虑,从民族振兴高度着想,还是要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尝试探究创新的新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县第五中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新世纪呼唤新的学习方式,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再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科学探究。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是《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科学探究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一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交流与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个课题所花时间不可能太长。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每次探究活动中多个环节不必一一呈现。教师应抓住课题的内容特征,发掘課题在某些环节上的教学潜力。比如,探究“弹性碰撞的特点”时,如何测物体在碰前、碰后的瞬时速度,这是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应把精力放在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这两个环节上,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这两个环节来深入思考。又如探究“单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重点,应让学生经历周期和摆长二者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摆长L和周期二次方T2关系的图像。再如,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的探究,其重点环节是探究结论的形成和表述,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述概括形成结论是探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所提出的课题(或在教师推荐下由学生选择的课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不需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思考性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
2.加强物理应用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标准》所制定的10个选修模块,有2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这两个模块中,列有专门的二级主题,如选修1-1中“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选修1-2中“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对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强调。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如在必修模块学习中,让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三是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如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3.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完美整合。
《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作了明确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俚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课件设计。强调物理的应用意识,重视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如果不问内容,求多求全,表面上是每堂课都用,实质上是黑板搬家,这样做无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什么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待认真、全面加以研究。
总之,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培养人才的长远利益考虑,从民族振兴高度着想,还是要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尝试探究创新的新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