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次饭桌上一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一个东北朋友,今年30多岁。对朋友很好,讲义气,对父母很孝顺,是个出了名的孝子。
这哥们见老爸70岁之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很是着急。到海南后,就在海口附近某墓园物色了一块墓地,花高价买下一块。顺便,也给他自己买了一块,就在他老爸墓地的前方不远处,说如果不趁早买下,万一被别人买去怎么办?他可不放心老爸的前面住着别人。
这么年轻就开始给自己买墓地,我觉得有点好笑。连死亡都要那么急,至于吗?有必要为死亡的事而焦虑么,那不是迟早的事么?
电影《幸福额度》里,有个家庭聚会的细节描写:“陈坤”带着女朋友“林志玲”回家吃饭。爸爸和妈妈一见面就在饭桌上毫无顾忌地吵架,妈妈冲爸爸大喊大叫:你怎么坐了我的位置(主位)?这房子,这家里的哪样东西不是花我的钱买的?而后父母停止吵架,大家开始吃饭。“陈坤”向女朋友逐一介绍家庭成员,这是我爸,这是我妈;这是小妈,这是妈妈的加拿大男朋友DAVID。
夫妻人伦全乱了,提前和国际“接轨”了。这在二十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向重伦理,《诗经》的开篇《关雎》说的就是夫妻恩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君子”也可以为“淑女”失态到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吃不下睡不着,“君子”也可以“发乎情”,但前提是在正当的、正常的婚姻关系内,不能是和“小三”、“小四”,只有这样,才是“止乎礼”的。
可是,这些年变化太快,快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了。过去,我们祝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现在的年轻人不这么想,他们更注重个人感受,他们会反问:如果爱都不在了,“白头偕老”不是加重双方的痛苦吗?
有时候,看到突然到来的汽车时代、速配时代、离婚时代,再想想十年二十年前的中国,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经济高速发展,逼得每个人都像一部拧紧了发条的机器,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无休止地高速运行着,透支着精力和体力,盲目地忙碌着。忙得没有时间散步,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结婚,没有时间哭泣。忙着奔跑、冲刺,却忘了目的地在哪里。
遥想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理想主义弥漫年代的大学生,属于他们的青春是足球、音乐、摇滚、诗歌、流浪和爱情;如今的大学生,属于他们的青春却是房子、车子、编制、职称等等。
他们被迫成熟,不得不少年老成。纵有开心,也成了宽慰。焦虑,能不焦虑吗?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焦虑情绪。房奴、车奴、卡奴、病奴和学奴,总有一款属于你。这已经成为“社会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烂”的环境里。你三聚氰胺,我瘦肉精,你地沟油,我过期食品,谁也别笑话谁,谁也别标榜放心。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底线不是后退,而是没有了。曾经有过,现在没了。大家各扫门前雪,自求多福,谁也指不上。我们已经习惯于被烂虐待,诸多磨难之后,成了一群受虐狂,不幸遇到稍微温柔一点的商家,就能感激涕零。这样的环境,不焦虑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些年中国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公民焦虑症,中国正在进入全民焦虑的时代,调查表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焦虑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职场竞争的加剧,全球每年有190万人因劳累猝死,每百人中就有40人患上“时间疾病”。
很多人的焦虑、浮躁和紧张情绪也随之而来。没成功的幻想早日成功,已经成功的还想更成功。“成功”成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大家全被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催眠了。
现实是,成功的总是少数人,大多数注定是普通人。可普通人大多活得不甘心,不甘心一辈子做普通人,总是梦想成功,梦想一夜暴富,哪怕是去博彩。表现在求职上,则是“拼爹”(殊不知,如今“拼爹”已经OUT了,开始“拼干爹”了,有人戏称“干爹”是个动词);表现在婚姻上,则是讲门第,讲利益,而不是重感情重精神。
这么写,话题有点沉重是吧。那好,我们来点娱乐精神,讲一笑话来结束本文。有个教授做讲座时,提到夫妻性生活次数与幸福感有关,并且让台下举手证明。果然是每周两次的人幸福感高于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的,但最幸福的居然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人。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今天、就是今天。
这哥们见老爸70岁之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很是着急。到海南后,就在海口附近某墓园物色了一块墓地,花高价买下一块。顺便,也给他自己买了一块,就在他老爸墓地的前方不远处,说如果不趁早买下,万一被别人买去怎么办?他可不放心老爸的前面住着别人。
这么年轻就开始给自己买墓地,我觉得有点好笑。连死亡都要那么急,至于吗?有必要为死亡的事而焦虑么,那不是迟早的事么?
电影《幸福额度》里,有个家庭聚会的细节描写:“陈坤”带着女朋友“林志玲”回家吃饭。爸爸和妈妈一见面就在饭桌上毫无顾忌地吵架,妈妈冲爸爸大喊大叫:你怎么坐了我的位置(主位)?这房子,这家里的哪样东西不是花我的钱买的?而后父母停止吵架,大家开始吃饭。“陈坤”向女朋友逐一介绍家庭成员,这是我爸,这是我妈;这是小妈,这是妈妈的加拿大男朋友DAVID。
夫妻人伦全乱了,提前和国际“接轨”了。这在二十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向重伦理,《诗经》的开篇《关雎》说的就是夫妻恩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君子”也可以为“淑女”失态到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吃不下睡不着,“君子”也可以“发乎情”,但前提是在正当的、正常的婚姻关系内,不能是和“小三”、“小四”,只有这样,才是“止乎礼”的。
可是,这些年变化太快,快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了。过去,我们祝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现在的年轻人不这么想,他们更注重个人感受,他们会反问:如果爱都不在了,“白头偕老”不是加重双方的痛苦吗?
有时候,看到突然到来的汽车时代、速配时代、离婚时代,再想想十年二十年前的中国,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经济高速发展,逼得每个人都像一部拧紧了发条的机器,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无休止地高速运行着,透支着精力和体力,盲目地忙碌着。忙得没有时间散步,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结婚,没有时间哭泣。忙着奔跑、冲刺,却忘了目的地在哪里。
遥想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理想主义弥漫年代的大学生,属于他们的青春是足球、音乐、摇滚、诗歌、流浪和爱情;如今的大学生,属于他们的青春却是房子、车子、编制、职称等等。
他们被迫成熟,不得不少年老成。纵有开心,也成了宽慰。焦虑,能不焦虑吗?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焦虑情绪。房奴、车奴、卡奴、病奴和学奴,总有一款属于你。这已经成为“社会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烂”的环境里。你三聚氰胺,我瘦肉精,你地沟油,我过期食品,谁也别笑话谁,谁也别标榜放心。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底线不是后退,而是没有了。曾经有过,现在没了。大家各扫门前雪,自求多福,谁也指不上。我们已经习惯于被烂虐待,诸多磨难之后,成了一群受虐狂,不幸遇到稍微温柔一点的商家,就能感激涕零。这样的环境,不焦虑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些年中国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公民焦虑症,中国正在进入全民焦虑的时代,调查表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焦虑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职场竞争的加剧,全球每年有190万人因劳累猝死,每百人中就有40人患上“时间疾病”。
很多人的焦虑、浮躁和紧张情绪也随之而来。没成功的幻想早日成功,已经成功的还想更成功。“成功”成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大家全被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催眠了。
现实是,成功的总是少数人,大多数注定是普通人。可普通人大多活得不甘心,不甘心一辈子做普通人,总是梦想成功,梦想一夜暴富,哪怕是去博彩。表现在求职上,则是“拼爹”(殊不知,如今“拼爹”已经OUT了,开始“拼干爹”了,有人戏称“干爹”是个动词);表现在婚姻上,则是讲门第,讲利益,而不是重感情重精神。
这么写,话题有点沉重是吧。那好,我们来点娱乐精神,讲一笑话来结束本文。有个教授做讲座时,提到夫妻性生活次数与幸福感有关,并且让台下举手证明。果然是每周两次的人幸福感高于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的,但最幸福的居然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人。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今天、就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