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就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阐述了职业意识的内涵及培养对策。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在需求;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功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意识培养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职业意识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职业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为什么要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和达到何种职业目标的认识,还包括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思考,具体包括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法纪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没有职业意识教育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零门槛,完全敞开招生,学生数量的扩张带来了整体质量的下滑。虽然中职学生有精力充沛、可塑性强等优势,但是,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业的时候表现为怕苦、怕累、怕脏,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做事没有耐心、缺乏合作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职业意识淡薄。面对中职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意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在需求
1.1 转变关于职业意识的传统观念
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或者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习技能,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从而忽视了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要转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认识到职业意识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创业,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1.2 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职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要积极参与班委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不同的组织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不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学会融入集体、服从分配、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班级可以实施一日班主任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1.3 关注心理健康,培养成熟的职业心态
职业人需要具有乐观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愈挫愈勇的心理素质为内容的成熟职业心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善于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或实训过程,真正用起脑来,动起手来。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像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找到自信,发展个性特长,也可以从失败中得到历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开设的诸如心理指导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或者形式多样的心理拓展训练,学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今后应对复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
2 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功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活动
2.1 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教学,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去。首先,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其次,文化课教学要降低难度,渗透职业意识培养。最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2.2 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角色定位
发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如何做好职业角色定位,逐渐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学校要按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形象进行规范要求,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中,明确社会对自身职业的形象定位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维持生存和家庭生活,彰显个人价值,获取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
2.3 严格学生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
从调查中了解到,中职生法纪意识淡薄,职业规范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要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在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时,应先让学生明白“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的道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能够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优秀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机遇,取得成功。我们不需要有多大的举措,只要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持续关注学生平时的一些细节,如作业、两操、值日、衣着、消费等,严格管理,坚决执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3 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职业意识教育的合力
中职生思想还不成熟,生活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社会因素对其意识形成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学生良好职业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
3.1 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在职业意识培养问题上要与家庭教育始终保持一致,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通过家校通、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全面沟通,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职业意识的培养。
3.2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职业学校可以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市场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职业学校还可以将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企业人士、行业精英邀请到学校开办讲座,开展培训,宣传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除了这种“请进来”的方式外,还可以让师生尽可能地“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观摩、参观、实习,既提高了师生的技能水平,又能按照企业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职业意识的培养目标。
3.3 要加强社区与学校的互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道德方面的引领作用,创造有利于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主动走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比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爱心援助、义工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不再是空中楼阁,能确确实实地落实到生活中。通过与社区互动,有助于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意识。
(责任编辑 末蓝)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职业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为什么要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和达到何种职业目标的认识,还包括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思考,具体包括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法纪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没有职业意识教育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零门槛,完全敞开招生,学生数量的扩张带来了整体质量的下滑。虽然中职学生有精力充沛、可塑性强等优势,但是,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业的时候表现为怕苦、怕累、怕脏,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做事没有耐心、缺乏合作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职业意识淡薄。面对中职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意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在需求
1.1 转变关于职业意识的传统观念
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或者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习技能,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从而忽视了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要转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认识到职业意识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创业,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1.2 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职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要积极参与班委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不同的组织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不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学会融入集体、服从分配、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班级可以实施一日班主任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1.3 关注心理健康,培养成熟的职业心态
职业人需要具有乐观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愈挫愈勇的心理素质为内容的成熟职业心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善于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或实训过程,真正用起脑来,动起手来。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像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找到自信,发展个性特长,也可以从失败中得到历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开设的诸如心理指导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或者形式多样的心理拓展训练,学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今后应对复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
2 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功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活动
2.1 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教学,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去。首先,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其次,文化课教学要降低难度,渗透职业意识培养。最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2.2 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角色定位
发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如何做好职业角色定位,逐渐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学校要按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形象进行规范要求,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中,明确社会对自身职业的形象定位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维持生存和家庭生活,彰显个人价值,获取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
2.3 严格学生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
从调查中了解到,中职生法纪意识淡薄,职业规范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要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在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时,应先让学生明白“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的道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能够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优秀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机遇,取得成功。我们不需要有多大的举措,只要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持续关注学生平时的一些细节,如作业、两操、值日、衣着、消费等,严格管理,坚决执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3 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职业意识教育的合力
中职生思想还不成熟,生活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社会因素对其意识形成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学生良好职业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
3.1 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在职业意识培养问题上要与家庭教育始终保持一致,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通过家校通、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全面沟通,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职业意识的培养。
3.2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职业学校可以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市场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职业学校还可以将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企业人士、行业精英邀请到学校开办讲座,开展培训,宣传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除了这种“请进来”的方式外,还可以让师生尽可能地“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观摩、参观、实习,既提高了师生的技能水平,又能按照企业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职业意识的培养目标。
3.3 要加强社区与学校的互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道德方面的引领作用,创造有利于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主动走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比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爱心援助、义工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不再是空中楼阁,能确确实实地落实到生活中。通过与社区互动,有助于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意识。
(责任编辑 末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