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呼吸及代谢的研究 Ⅲ.不同氧分压对水稻萌发时器官形成,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

来源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水稻种子的萌发和苗期生长是否能依靠无氧呼吸进行,不但是一个在理论上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在水稻苗期指导壮秧措施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对之尚未有一致的看法。过去的工作指出水稻种子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萌发(Morinnaga,1924),这方面的文献Taylor(1942)曾作了详细的叙述。最近的工作指出在无氧条件下胚芽鞘的
其他文献
傅里叶分析,又称调和分析,是一种数学运算方法。它的核心在于将函数表为许多三角函数之和。在物理学中,常常借助这种方法将函数所表述的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为许多由三角函数表示的简单的调和过程,以便分别加以考察,从而求得对整个过程的全面了解。
期刊
在研究小麦品种种子休眠期和破除休眠条件的基础 -L,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问题.兹将1957年与1958年的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休眠与破除了休眠的同品种种子在呼吸耗氧量方面没有显著的区K Yfj,所谓由于种皮破裂增加了氧气透过率以破除休眠的说法不准确。2.去掉种皮对破除休眠的作用依种子的休眠深度而不同,对新收获的种子影响小,而对陈种子影响大,因此不能说小麦种子休眠的主要或唯一原因
期刊
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于1966年3月21日至30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了固体力学实验学术会议.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个生产、设计、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受到了极其广泛和热烈的欢迎,因为固体力学实验技术是使产品结构设计方案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而又先进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发展科学技术,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实行设计革命,必须创新,固体力学实验技术是设计工作的"尖兵"
期刊
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式,正朝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是人们长期所期望的。近代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包括生长促进剂和生长抑制剂)研究工作的进展对于人们实现以上的愿望带来了很大的可能。为大家所熟悉的植物生长激素如吲嗓乙酸和赤霉素普遍地存在于植物体内,刺激着植物茎节的伸长和茎端分生组织的生长以及幼芽的分化,幼果的发育,赤
期刊
(一)引言在栽培措施中水稻苗期最易发生的不良现象是烂秧。烂秧严重时常造成种籽的损失或致使秧苗生长纤弱。发生烂秧的原因通常由于在气温降低时为了保持苗床的温度,连续几日用水层淹盖,造成苗床缺氧,因而严重影响幼苗的呼吸、生长以致死亡(汤佩松,何笃修1958)。近年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已由水育秧逐渐代之以折衷育秧或旱育秧的方
期刊
(一)作物为什么有长日照和短日照之分?作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矿质营养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但在某一个阶段,总体条件中常常是某一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在光照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光照条件,它可以影响作物发育的快慢甚至能否继续发育。有的作物,长日照有利于它通过光照阶段的发育,如果使其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就会延迟发育甚至停止发育,这样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期刊
本试验对于不同基质与抑制剂对白兰瓜果实蔗糖合成与呼吸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测定,对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有机磷化物含量及高能磷化物生成速率也进行了观察。果实切片当渗入无机磷酸盐与ATP以后,分别使蔗糖合成与呼吸作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的程度ATP大于无机磷酸盐。发育后期的果实对上述处理的反应远远超过前期的果实。当渗入KCN之后,则使果实的蔗糖合成与呼吸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前期果实的抑制程度远此后
期刊
用小麦(农大183品种)幼苗的叶片作为材料,测定其在光照初期叶绿素营光_(685)的时间进程的变化。在不同温度影响下发现萤光衰变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上升而加速,且有萤光强度再度上升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第二波。第二波的出现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45 ℃温度中经过10分钟处理后,萤光衰变现象消失,经过衰变后的叶片放入黑暗后可以恢复其萤光强度,其恢复的程度与在黑暗中放置的时间成比例。用抑制剂进行试验得到以
期刊
一、引言我们曾经报告过,绿色叶片中由蔗糖合成淀粉,在光中远比在暗中为多,通过抑制剂的试验,如同二硝基酚(DNP),推论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光产生高能磷酸键,使蔗糖磷脂化合成淀粉。我们知道砷酸盐可以抑制磷酸化,而这个抑制作用与磷酸是竞争性的,为了确定光对淀粉的形成是通过磷酸化作用,我们试验了砷酸盐对这个作用的影响,以及它与磷酸的关系。绿色植物中高能磷酸键的产生,可以由于呼吸作用(氧化磷酸化),也可以由
期刊
用直接测定植物群体光合强度的方法研究了叶面积对群体同化作用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一凸的曲线,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数值后,群体同化作用不再随之增加。这一数值在水稻、小麦为4,在向日葵为2—3,在白苏为5—6。在试验所用的高光强下具有最适叶面积的群体同化速率约为单层叶片光合强度的2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