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浮士德 玛加蕾特 爱情悲剧
  《浮士德》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群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作斗争,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冲破封建等级桎梏,努力寻找理想生活图景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所经历的每一种悲剧皆为浮士德与当时的现实社会产生冲突的结果。浮士德和玛加蕾特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事件。爱情这一主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皆体现为对人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主题。从这一点看来,他们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脚而这场自由恋爱却是以玛加蕾特身处牢狱,等待判决而告终。这样的一场自由恋爱为何会使好几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演变成一部悲剧呢?
  一、外部因素——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理念的影响
  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道德观和宗教理念的影响,这是使得这场恋爱以悲剧高中的社会状况因素。玛加蕾特出生在一个严谨的平民家庭,一家人循规蹈矩地过着日子,深受宗教观念的影响。正因如此,初坠爱河的玛加蕾特为爱痴狂,不顾社会舆论对其施加的压力,换来的结果却是被浮士德抛弃,加之其兄长瓦伦廷死在浮士德的长剑下,沉重的负罪感笼罩着玛加蕾特,最终导致她精神错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法律的条条框框、森严的等级秩序、深入人心的宗教观念、亲朋好友的舆论乃至各色人物对这场爱情的流言蜚语,都使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宽容。在第十七场《井边》(第199页一201页)这场剧中,莉思辛对西比勒和那个小子(derKerl)之间的爱情给予了极其消极的评价,并断定,“跟情郎一起厮混”(第200页)的女人,最终会落得“穿着囚衣去教堂忏悔”(第200页)的结果。即使他们是因为爱而在一起,这种爱情也不能见容于社会:“莉思辛:就是嫁给他,她也要吃苦。少男们会把她花冠扯掉,我们会在她门外撒碎草!(第201页)”
  尽管莉思辛对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进行如此猛烈的批判,玛加蕾特也只是附和着莉思辛:“可怜的人!(第200页)”,“他一定会娶她做妻子。(第200页)”
  并不加以评论,更谈不上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这些回答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或者说,她也有点意识到自己和浮士德的爱情在人们眼中也许也会是被如此看待,结局同西比勒没什么两样。除了社会舆论对浮士德和玛加蕾特的爱情施压外,格雷莘自己也深受封建道德观念的迫害。当玛加蕾特第一次见到浮士德时,她拒绝了浮士德的爱意,可后来却与浮士德坠入爱河,前后矛盾的做法也将玛加蕾特矛盾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第八场《傍晚》(第147页-153页)这场戏里,玛格雷特唱起了民歌(第151页-152页)。民歌描写的是图勒王的爱情故事,玛加蕾特借此抒情,表达出内心渴望与浮士德开展爱情旅程这一真实的想法。尽管她的内心已被风流倜傥的浮士德紧紧牵绊住,封建观念仍羁绊着玛加蕾特,使得她只得将爱意藏于内心。第十二场《庭园》(第171-178页),这场戏中的玛加蕾特已经与浮士德确立爱情关系,她采下一朵翠菊,一片一片地剥下它的花瓣,来验证浮士德对自己的爱是否真切:“玛加蕾特(稍高声。)他爱我——不爱我。(第177页)玛加蕾特(继续念。)”,“爱我——不——爱我——不——(第177页)”
  因内心的自卑,玛格雷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民的女儿,配不上浮士德这样的知识分子,从而怀疑浮士德是否真的爱自己。
  玛加蕾特的母亲被灌下毒药致死,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用长剑杀死了玛加蕾特的兄长。内外双重压力使得玛加蕾特的精神趋于崩溃。精神错乱之下,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因此被囚禁。玛加蕾特和浮士德的爱情既是她最美好的,也是她最痛苦不堪的回忆。在第二十四场戏——《牢狱》(第254页一265页)中,浮士德冒着生命危险去牢狱中救玛加蕾特,但驱使他去救人的并不是对玛加蕾特的爱,而是出于愧疚感和怜悯心。对于浮士德的到来,玛加蕾特极为欢喜与欣慰,可当她满怀期待地想要吻浮士德时,她触碰到的只是浮士德冰冷的嘴唇。因此,随后她发出绝望的质问也不足为怪:“唉!你嘴唇冷冰冰,默然无语。你的情爱如今何在?谁给我夺去?(转身以背相向)(第258页-259页)”
  浮士德的行为使她万念俱灰。因此,浮士德前来营救非但不能使玛加蕾特脱离苦海,反而加强了她走向死亡的决心。最后,玛加蕾特看清了浮士德的真面目:“你可爱的手!——可是,怎么湿漉漉的!揩揩干净!我看它有血迹。(第259页-260页)”
  此时的玛加蕾特对浮士德产生了厌恶之情。封建道德思想和宗教观充斥在玛加蕾特的脑中,与浮士德之间美好的回忆在此刻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玛加蕾特宁愿选择死亡,浮士德无法将她救出:“玛加蕾特天父!救救我!我是你的!天使们!神圣的大军,请保护我,在四围安营!亨利!我对你害怕。(第264页)”
  此刻的玛加蕾特希望得到上帝的怜悯,她请求天使将她的灵魂带人天堂。
  二.内部因素
  1.浮士德与玛加蕾特在社会地位与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浮士德和瑪加蕾特都生活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社会。浮士德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具有启蒙运动思想(自由、平等、博爱),具有反抗精神并勇于追求。为了实现其生活理想,他与魔鬼进行交易,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灵魂。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献身于活动,不断追求:“投身到实践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苦痛,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第93页,第四场《书斋》)”
  浮士德渴望自由,想投身于真实的生活中去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其生活充满变数与激情。它代表着一种冲破封建桎梏和教会思想牢笼的反叛力量。而玛加蕾特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社会中,安于现状,更谈不上她拥有真切的伟大灵魂。但她深受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谨遵当时那个社会的宗教秩序。她生活简单,内心单纯。除了日常家务外,她的日常生活中别无杂念。从她讲述她是如何抚养她的妹妹中,可看出她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母爱。同时,宗教意识也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她坚信上帝与牧师的存在。只要她陷入公共舆论的指责中,她能做的就是请求圣母的帮助,请求上帝饶恕她,把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可是玛加蕾特却不敢面对现实,更谈不上她能有与现实社会作抗争的行为。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唐太宗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从伐隋到登上帝位再到开辟盛世,他身上的“文化人格”在不断发展完善,也就有了文政下的贞观。他把自小学到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经过学习、转化、传授这三个阶段,他的文化人格基本就形成了。   关键词:唐太宗 贞观 文化人格   “文化”这个词在现代来说是一个名词,但在古代不只是名词也是动词。要想探究“文化”一词的本义,就得追根溯源,回到人类的最初时代来研
内容摘要:教师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教育的目标及方向,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式,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在力,是教育系统内部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能力。笔者从意向、审美、圆融、反思四个方面使意识得以呈现和把握,试图去探索教育意识在执行能力中所占据的位置。   关键词:中职 执行力 教的意识   教师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通过认
内容摘要:随着幼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作为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专业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文学着眼于提高幼师院校学前教育学生阅读、讲述和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利用本课程的学习,让幼师院校学生了解儿童文学的价值,丰富儿童文学的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儿童文学的欣赏、阅读和创作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保障。儿童文学作品的应用等方面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
关键词:《春潮》 少女与少妇 灵与肉 矛盾性  《春潮》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屠格涅夫的作品,与作者著名的长篇小说不同,《春潮》反映的并非是社会政治生活,而是一些永恒的主题。《春潮》中男主人公徘徊在少女和少妇之间,实际上体现了婚恋中灵与肉追求的矛盾性,这也是屠格涅夫爱情宿命论的核心。  一.屠格涅夫及其《春潮》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
[摘要]本文就中国打击乐中的大堂鼓与西洋打击乐中的小军鼓在起源、乐器制造、基本功、表演形式和发展上做一些研究和探讨,从侧面了解中国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在国内的发展形势和现状。目前我国的打击乐教育事业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西洋打击乐爵士鼓广泛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推崇,民族打击乐备受冷落,造成了一种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如何改变和平衡这种发展局势,本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与国内外同行探讨、交流。[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也就是“寓教于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这种教育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的教育理论当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北宋教育家程颐说的“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亦是如此。“寓教于乐”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它不是说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是用某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