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三资”是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领域。本文通过调研走访,分析某县级市“三资”管理的现状及成因,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农村“三资”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
农村“三资”是农民关心的焦点,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明晰、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民主的长效机制,有助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预防和遏止腐败现象发生,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某县级市“三资”管理现状
某县级市辖12个乡镇(街道),176个行政村。2012年底,某县级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23.27亿元,负债总额14.54亿元,所有者权益8.73亿元,市、镇两级配备专职农经干部24人从事农村“三资”工作。各乡镇(街道)于2012年设立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备专职财务人员54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17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双代理。通过对部分乡镇(街道)走访调研,发现某县级市的“三资”管理在日常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三资”底数存在误差,台账不清
农村“三资”底数不清是最常见的现象,主要指资产、资源等底账不明确,是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引发农村突出矛盾的焦点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农村“三资”在清查核资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瞒报漏报情况。农村“三资”的资产类型纷繁复杂,在清核登记时估价不合理,固定资产建立台帐时产权不明等,导致“三资”底数存在误差。同时由于不能及时更新“三资”情况,如征用、盗窃减少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报批调整,也会导致“三资”底数不清。
2.“三资”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益低
乡镇(街道)相对重视资金的管理,疏忽对资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未形成有效的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对村级资产、资源处置情况的监督不到位。“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强,但缺乏监管意识,仅仅是替村做帐、保管帐,没有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实行全程严格监管,无法及时发现村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暗箱操作、坐收坐支等问题的发生。实行农村“三资”集体核算管理后,一些村认为各项收支已由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把关,村里不必实施内部监督检查。由于对村集体资金支出疏于管理,导致村集体资金使用效率低。
3.村级财务管理缺失,管理力量薄弱
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由于村和乡镇(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不畅,被核算的村级组织负责人因为资金使用等受到制约和管理有抵触情绪,对“三资”管理的认同感较弱。村报账员一般学历偏低,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水平不够,实行农村“三资”集中核算管理以后,村集体报账会计的工作比较局限,一般为本村日常的收入解缴、支出报账等事务性工作,影响了报账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报账员队伍也不稳定,从而导致单位财务的预算、计划等重要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履行,造成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缺失。
4.激励监督缺乏,审核把关不严
农村“三资”集中核算过程中,“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监督职能受到强调,而其本身应受监督的问题往往被忽视,部门乡镇(街道)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农村“三资”管理中心承担了多套账务,每一个会计要承担5个村的账目审核工作,工作任务重,业务量大。要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严格审查比较困难,一般会计基本上是按村报账员填写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入账,容易造成集体的收入、支出、资产、往来等不实。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没有合理的奖惩机制,导致“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积极性低,对工作的审核把关不严。
二、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一些领导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复杂,涉及范围广,处理难度大,容易得罪人,不愿把思想和精力放在该项工作上。二是一些村干部认为农村基层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村里的事,不必进行委托代理,否则就削弱了村级权力。在工作上不够配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的更好落实。三是村民对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认识模糊。认为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由乡镇代管,进一步增加了自己了解相关情况的难度,不利于自身知情权、监督权的行使。
2.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特别是资金支出,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制度、定期清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乡镇(街道)没有很好落实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对村经济活动检查和监督不深入,管理和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里所受约束力弱。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减少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部分村虽然有财务监督小组,但实际上并不能发挥作用。
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够,部分村干部对“三资”管理思想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三资”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缺乏有力的监督与指导。由于农村会计随着农村换届选举而变动,造成会计队伍不稳定,且选上的会计有可能缺乏专业知识,从而造成村财务人员从业素质偏低,对村集体“三资”处置把关不严,监督力度不够。
三、改善“三资”管理现状的对策
1.完善基本制度,保障规范运行
要不断完善资金委托代理机制、资产统一监管机制和资源联合协管三大机制。资产统一监管要做到每年对村进行一次资产清查,做到账实、账款相符;设置台账,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等。集体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经营等由村级集体组织制定方案,镇(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合同经本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经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市农经局,实行村、街道和市三级联合协管。针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要逐步规范农村招投标和产权交易市场。乡镇(街道)招投标中心负责各村的招投标事物,各村要把好招投标前的评估审核关,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关,招投标后的结果公示关,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依托网络平台,实时提供信息
乡镇(街道)要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逐步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台帐,以及项目招标投标进程、物资采购、合同审查等资产及资源管理情况等录入监管系统,实现农村“三资”计算机网络监管,供各部门随时掌握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乡镇(街道)配备以及维护好触模屏设备,及时更新查询系统,便于各村及时公开、公示“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同时方便群众随时查询。依托“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健全“三资”监督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三资”管理中发现的不利因素,同时防止这些因素扩散。
3.利用多种途径,健全监督网络
市、镇(街道)农村“三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事项的审计,实行三年一轮审,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要按照《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对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重点监督“三资”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中大额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建设及村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情况等。发挥农经管理部门对农村经济的审计监督职能,加强纪检、组织、信访、司法等各部门间的工作配合,完善协调联络机制,形成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的网络。
4.搞好培训工作,提供业务支撑
经常性邀请专家采用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主要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软件的升级操作,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经济合同的管理,会计账表生成管理、民主监督管理、综合管理等多方面。培训可为全面实施“三资”管理电算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参训人员的业培训务水平和“三资”委托双代理服务工作能力提供了业务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丁志超.南阳市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12(5)
[2]白光明,王晓燕.农村“三资”集中核算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3(3)
[3]孙恩会.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13(5)
[4]冯云忠.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3)
[5]方淑云.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6]田爱华.章丘市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4(1)
[7]谢培河.浅析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强化管理之对策[J].福建农业,2010(1)
[8]聂正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浅谈[J].吉林农业,2014(4)
作者简介:
许晓芬,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mpa研究生。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
农村“三资”是农民关心的焦点,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明晰、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民主的长效机制,有助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预防和遏止腐败现象发生,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某县级市“三资”管理现状
某县级市辖12个乡镇(街道),176个行政村。2012年底,某县级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23.27亿元,负债总额14.54亿元,所有者权益8.73亿元,市、镇两级配备专职农经干部24人从事农村“三资”工作。各乡镇(街道)于2012年设立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备专职财务人员54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17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双代理。通过对部分乡镇(街道)走访调研,发现某县级市的“三资”管理在日常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三资”底数存在误差,台账不清
农村“三资”底数不清是最常见的现象,主要指资产、资源等底账不明确,是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引发农村突出矛盾的焦点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农村“三资”在清查核资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瞒报漏报情况。农村“三资”的资产类型纷繁复杂,在清核登记时估价不合理,固定资产建立台帐时产权不明等,导致“三资”底数存在误差。同时由于不能及时更新“三资”情况,如征用、盗窃减少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报批调整,也会导致“三资”底数不清。
2.“三资”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益低
乡镇(街道)相对重视资金的管理,疏忽对资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未形成有效的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对村级资产、资源处置情况的监督不到位。“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强,但缺乏监管意识,仅仅是替村做帐、保管帐,没有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实行全程严格监管,无法及时发现村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暗箱操作、坐收坐支等问题的发生。实行农村“三资”集体核算管理后,一些村认为各项收支已由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把关,村里不必实施内部监督检查。由于对村集体资金支出疏于管理,导致村集体资金使用效率低。
3.村级财务管理缺失,管理力量薄弱
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由于村和乡镇(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不畅,被核算的村级组织负责人因为资金使用等受到制约和管理有抵触情绪,对“三资”管理的认同感较弱。村报账员一般学历偏低,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水平不够,实行农村“三资”集中核算管理以后,村集体报账会计的工作比较局限,一般为本村日常的收入解缴、支出报账等事务性工作,影响了报账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报账员队伍也不稳定,从而导致单位财务的预算、计划等重要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履行,造成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缺失。
4.激励监督缺乏,审核把关不严
农村“三资”集中核算过程中,“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监督职能受到强调,而其本身应受监督的问题往往被忽视,部门乡镇(街道)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农村“三资”管理中心承担了多套账务,每一个会计要承担5个村的账目审核工作,工作任务重,业务量大。要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严格审查比较困难,一般会计基本上是按村报账员填写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入账,容易造成集体的收入、支出、资产、往来等不实。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没有合理的奖惩机制,导致“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积极性低,对工作的审核把关不严。
二、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一些领导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复杂,涉及范围广,处理难度大,容易得罪人,不愿把思想和精力放在该项工作上。二是一些村干部认为农村基层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村里的事,不必进行委托代理,否则就削弱了村级权力。在工作上不够配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的更好落实。三是村民对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认识模糊。认为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由乡镇代管,进一步增加了自己了解相关情况的难度,不利于自身知情权、监督权的行使。
2.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特别是资金支出,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制度、定期清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乡镇(街道)没有很好落实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对村经济活动检查和监督不深入,管理和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里所受约束力弱。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减少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部分村虽然有财务监督小组,但实际上并不能发挥作用。
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够,部分村干部对“三资”管理思想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三资”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缺乏有力的监督与指导。由于农村会计随着农村换届选举而变动,造成会计队伍不稳定,且选上的会计有可能缺乏专业知识,从而造成村财务人员从业素质偏低,对村集体“三资”处置把关不严,监督力度不够。
三、改善“三资”管理现状的对策
1.完善基本制度,保障规范运行
要不断完善资金委托代理机制、资产统一监管机制和资源联合协管三大机制。资产统一监管要做到每年对村进行一次资产清查,做到账实、账款相符;设置台账,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等。集体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经营等由村级集体组织制定方案,镇(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合同经本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经街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市农经局,实行村、街道和市三级联合协管。针对农村集体资产转让、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招投标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要逐步规范农村招投标和产权交易市场。乡镇(街道)招投标中心负责各村的招投标事物,各村要把好招投标前的评估审核关,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关,招投标后的结果公示关,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依托网络平台,实时提供信息
乡镇(街道)要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逐步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台帐,以及项目招标投标进程、物资采购、合同审查等资产及资源管理情况等录入监管系统,实现农村“三资”计算机网络监管,供各部门随时掌握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乡镇(街道)配备以及维护好触模屏设备,及时更新查询系统,便于各村及时公开、公示“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同时方便群众随时查询。依托“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健全“三资”监督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三资”管理中发现的不利因素,同时防止这些因素扩散。
3.利用多种途径,健全监督网络
市、镇(街道)农村“三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事项的审计,实行三年一轮审,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要按照《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对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重点监督“三资”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中大额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建设及村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情况等。发挥农经管理部门对农村经济的审计监督职能,加强纪检、组织、信访、司法等各部门间的工作配合,完善协调联络机制,形成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的网络。
4.搞好培训工作,提供业务支撑
经常性邀请专家采用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主要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软件的升级操作,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经济合同的管理,会计账表生成管理、民主监督管理、综合管理等多方面。培训可为全面实施“三资”管理电算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参训人员的业培训务水平和“三资”委托双代理服务工作能力提供了业务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丁志超.南阳市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12(5)
[2]白光明,王晓燕.农村“三资”集中核算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3(3)
[3]孙恩会.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13(5)
[4]冯云忠.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3)
[5]方淑云.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6]田爱华.章丘市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4(1)
[7]谢培河.浅析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强化管理之对策[J].福建农业,2010(1)
[8]聂正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浅谈[J].吉林农业,2014(4)
作者简介:
许晓芬,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mpa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