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是高教教育管理中的题中要义。它是我国高教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教管理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事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人的素质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也不是智能结构的问题(尽管他们非常重要需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人格特质的问题。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以个性发展为前提,许多国家都己认识到这一点,并纷纷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本国的教育目标,如美国和日本教育等。个性教育之所以被强调,是因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那种“足智多谋,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敢于冒险和具有创造力”,守时惜时,讲求效率的建设者。
《南方日报》报道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五种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缺乏个性特点的人”和“只专不活的人”两种。这从社会需求角度说明了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不是培养书呆子。同时也要求在校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各种条件,把自己锻炼成为个性鲜明、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衡量社会发展积极意义的基本标志之一是社会为丰富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衡量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尺度更应在此。我们放眼看今日中国社会,它进步繁荣的实质便是它为中国人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条件;那么,今日中国之教育应当怎样表现自己的进步和繁荣呢?答案实是十分明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没有个性发展则是肯定没有创造的,个性的不充分发展很难走向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是远离了创造教育,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个性发展则是更靠近了创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过程,而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促进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高教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素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体。高教素质教育体系自然包含这两方面,但就我国高教的实际而言,个性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个性的差异发展,其实质是一种个性发展。因而,素质教育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是以个性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致的,或者说,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显然,如果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趋向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呈现出一个共性与个性都充分、积极发展的良好状态。因而,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应是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创造性,在适应基础上提倡超越,在全面基础上发展健康个性。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具体学业和学科的质量,应首先看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把对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精神以及富于创新、善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标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基本内容”。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高教中大量个性发展健康问题的涌现,也使得加强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意义尤为凸现。云大“2?23凶杀案”中马加爵凶残的行为、变态的人格给高教界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个性健康问题,开始在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下文在高校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加以开设。马加爵的人格障碍自有其深层的内部原因,但学校教育与管理也难辞其咎。至于高校中所存在的因个性原因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就更多,它们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阻碍其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加强高教大学生的个性研究、个性发展及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应成为高教素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根本要求。
三、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一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概括了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书中指出:“教育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可见,培养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也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社会用人单位也要求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从注意人才的专业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转变;从注重人才的一技之长向知识技能能力结构的综合化转变;从强调整体成才向服从社会需要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意识相结合转变;从强调人才的统一规格、模式向重视人才的规模与模式多样化转变。
为此,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多次强调教学思想改革的三个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然而,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个性发展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表现为: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严重地压抑、损害、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考试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是以统一刻板为特征的,是以忽视个别性、多样性为代价的。
第二,中国教育传统中的过度保护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抱着走”的教育,教育主观地为学生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由学生被动地去应。家长对子女也是倍加关怀,过分溺爱,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和盲从,限制了求新、求奇等冒险、创新精神的发展。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强,但是高等教育却不如美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从小就对传授知识的人和课本知识本身有着无条件的服从,却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我国高教人才培养工作习惯于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学生,人本来就有各种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需要,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社会广泛的要求也不必理睬了,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服务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由于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人们对个性的探讨愈来愈多,教育界人士普遍认识到培养、锻造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就如何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实为一可喜现象。然而,当前我国高教教育管理中,存在太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因此,强调高教管理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晏然(1980—),男,硕士,讲师,现就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一、 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事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人的素质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也不是智能结构的问题(尽管他们非常重要需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人格特质的问题。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以个性发展为前提,许多国家都己认识到这一点,并纷纷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本国的教育目标,如美国和日本教育等。个性教育之所以被强调,是因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那种“足智多谋,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敢于冒险和具有创造力”,守时惜时,讲求效率的建设者。
《南方日报》报道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五种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缺乏个性特点的人”和“只专不活的人”两种。这从社会需求角度说明了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不是培养书呆子。同时也要求在校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各种条件,把自己锻炼成为个性鲜明、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衡量社会发展积极意义的基本标志之一是社会为丰富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衡量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尺度更应在此。我们放眼看今日中国社会,它进步繁荣的实质便是它为中国人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条件;那么,今日中国之教育应当怎样表现自己的进步和繁荣呢?答案实是十分明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没有个性发展则是肯定没有创造的,个性的不充分发展很难走向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是远离了创造教育,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个性发展则是更靠近了创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过程,而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促进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高教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素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体。高教素质教育体系自然包含这两方面,但就我国高教的实际而言,个性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个性的差异发展,其实质是一种个性发展。因而,素质教育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是以个性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致的,或者说,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显然,如果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趋向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呈现出一个共性与个性都充分、积极发展的良好状态。因而,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应是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创造性,在适应基础上提倡超越,在全面基础上发展健康个性。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具体学业和学科的质量,应首先看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把对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精神以及富于创新、善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标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基本内容”。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高教中大量个性发展健康问题的涌现,也使得加强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意义尤为凸现。云大“2?23凶杀案”中马加爵凶残的行为、变态的人格给高教界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个性健康问题,开始在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下文在高校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加以开设。马加爵的人格障碍自有其深层的内部原因,但学校教育与管理也难辞其咎。至于高校中所存在的因个性原因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就更多,它们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阻碍其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加强高教大学生的个性研究、个性发展及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应成为高教素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根本要求。
三、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一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概括了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书中指出:“教育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可见,培养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也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社会用人单位也要求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从注意人才的专业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转变;从注重人才的一技之长向知识技能能力结构的综合化转变;从强调整体成才向服从社会需要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意识相结合转变;从强调人才的统一规格、模式向重视人才的规模与模式多样化转变。
为此,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多次强调教学思想改革的三个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然而,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个性发展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表现为: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严重地压抑、损害、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考试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是以统一刻板为特征的,是以忽视个别性、多样性为代价的。
第二,中国教育传统中的过度保护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抱着走”的教育,教育主观地为学生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由学生被动地去应。家长对子女也是倍加关怀,过分溺爱,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和盲从,限制了求新、求奇等冒险、创新精神的发展。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强,但是高等教育却不如美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从小就对传授知识的人和课本知识本身有着无条件的服从,却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我国高教人才培养工作习惯于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学生,人本来就有各种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需要,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社会广泛的要求也不必理睬了,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服务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由于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人们对个性的探讨愈来愈多,教育界人士普遍认识到培养、锻造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就如何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实为一可喜现象。然而,当前我国高教教育管理中,存在太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因此,强调高教管理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晏然(1980—),男,硕士,讲师,现就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