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因其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错位,长期处在内部个体发展需求与外部社会、家庭要求的多重压力下,这使大学生已成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AP服务已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科学考虑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與高校实际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吸收EAP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EAP服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5-0042-03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维护与增进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更加科学、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EAP服务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契合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Association)即员工援助计划,经过近百年的历程,EAP服务模式创新发展,通过专业团队对组织运行的诊断,对管理者管理方式的建议及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指导,协助组织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益,提高资本利用率,矫正员工的不健康心理与行为,已经成为了企业为员工制定的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福利项目。
(一)开设意义具有一致性
EAP服务通过向企业管理层、员工及家属提供系统、科学、人性化的服务与咨询,致力于提升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共进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员工满意度、劳动生产效率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完善、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于构建安定团结、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因此,企业中开展的EAP服务与高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在微观层面的员工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亦或是中观层面的企业与校园文化构建及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设计内容具有互通性
早期的EAP的服务重点是针对有心理困惑的员工开展企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随着EAP服务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普及,EAP的服务项目开始将服务重点转移到关注员工个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情感困扰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对员工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援助服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发趋于复杂化,国家层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渐由原先的重干预治疗、轻预防发展为主转变为强调人文关怀,以预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引导个体全面发展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心理困扰,为步入社会夯实基础。因此,EAP服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实施途径具有互补性
完整的EAP服务主要通过企业员工身心状况评估、服务内容方式宣传推广、各类专题培训辅导、个体及团体咨询与援助、员工个体及组织危机干预、项目评估反馈等途径有序开展。《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通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强化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提升扩大心理评估的科学性与覆盖面,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途径构建教育教学全面覆盖、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咨询服务暖心呵护、预防干预高效迅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企业中开展EAP服务还是在高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企业员工和学生个体层面的服务均是通过前期评估、集中培训教育与个体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展开。相似的实施途径使得两者在项目及工作开展中可以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其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领域而言系统科学,优势明显,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化解心理健康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20多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平稳,呈稳中有升态势。
然而,实事求是地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多样化发展态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及方式方法选择上针对性不足,教育效果不明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然而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事务,与教学无关,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合力,远未达到学生个体的需求。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人员严重缺乏,致使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心理健康服务在夹缝中“生存”,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EAP服务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鉴于EAP服务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契合,EAP服务模式中有很多种内容值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使用,特别是EAP服务项目中比较成熟的如需求评估、宣传途径、培训内容设计、咨询方法选择及危机干预措施等。
(一)优化需求评估,提升教育针对性
用户需求是各类项目设计的出发点,需求数据的科学处理对于整个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用户需求评估是EAP提供服务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层面的需求评估和组织层面的需求评估。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主要是面向新生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UPI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卷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而,仅仅依靠几套统一的调查问卷一次性地评估几千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科学、不严谨的。高校可以借鉴EAP服务模式,从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两个维度开展需求评估。对于学校层面,主要指通过师生访谈、数据整理等方式分析学校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在校期间行为表现的各项数据,研判常见心理问题的变化趋势,探寻学生违纪率、出勤率、请假率等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层面,主要指摒弃原有只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模式,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阶段性、分专业、分年级的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立足宣传覆盖,提升师生知晓度
任何项目的落地必须通过广泛有效的宣传。宣传推广是EAP服务项目中第二个重要环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途径主要包括线上与线下两种渠道,对青年学生信息传播渠道的偏好研究不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为确保宣传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借鉴EAP服务模式,注重主体、个体、内容、时间、地点等宣传要素,以“7W”工作法制订具体宣传策略。同时,要尊重传播学科学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创建青年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心理健康形象识别体系,借助发布网络表情集、电子台历、校园卡套、钥匙扣等生活必需品,精心制作符合大学生健康发展需求的传播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心理保健技巧,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三)规范教育形式,提升防治成功率
项目内容设计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事实证明,EAP培训的内容丰富,在协助企业培养员工综合竞争力,减少员工离职率,实现企业生产力优化、管理水平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效果明显。根据《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各高校在规范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然而,从课程目标即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以预防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忽略了大学生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需要。因此,为确保教育内容兼顾预防解决实际问题与发展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高校可借鉴EAP培训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建设,分年级、分时段、分重点人群将常见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管理、生活与学习平衡管理等课程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通过线下与线上融合、案例研讨与理论宣讲融合、情感体验与行为矫正融合、课堂教学与户外拓展融合等多种形式,在预防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悦纳自我、乐观、积极、幸福的个体。
(四)优选咨询方法,提升个体成长力
咨询方法的合理选用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由于EAP在提供服务时受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是EAP设置咨询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EAP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社会中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咨询不同,往往根据来访者个体的心理问题选择能在较短时间和较少次数内减轻来访者的心理痛苦且对来访者日常工作生活影响最小的咨询技术,不会为员工提供长期的治疗。大学阶段时间较短,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技术的选择上不建议使用精神分析等长程咨询方法,而建议选择强调改变,直面问题,能充分利用来访者主观能动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行为、焦点解决等短程心理疗法。同时,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依托心理测评大数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匹配最适合的咨询方法。要进一步规范预约、值班、转介、督导、保密制度,优化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全天候、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五)注重危机预警,提升干预成功率
危机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EAP服务往往会提供较为系统的危机干预服务,及时挽救处在危机中的个体及组织。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对存在潜在心理危机及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干预不及时、干预成功率不高。因此,高校可借鉴EAP提供危机服务的方式,科学建立危机前预防、危机中干预、危机后成长三个方面干预制度,提升干预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于危机前预防,要及时分析每学期全体学生心理普测中暴露出的共性及个性问题,科学评估心理危机群体的干预需要,尽最大努力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危机中干预,要完善“校、院、班、寝”四级介入机制,分级预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立即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必要时邀请医疗机构专家介入,解除或缓解学生极端的自杀自伤、伤害威胁他人的行为与灾难性情绪,通过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帮助学生恢复健康。对于危机后干预,要科学评估经危机干预后学生的心理状况,适时终止以治疗性为主的心理干预,转入到以恢复性、发展性的心理干预,鼓励学生在危机中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政策要点解读[ED/OL].http://www.nhc.gov.cn/jkj/s5889/201701/10ea6b89740344199bfb24e
891ca5564.shtml,2017-1-19.
[2]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师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3]赵然,史厚今.员工帮助计划:中国经典案例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历史横断研究[J].心理学报,2012(5):664-679.
[5]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112-118.
[6]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93-97.
[7]赵然.员工帮助计划:高级运营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4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D/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
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2018-07-06.
【关键词】 大学生;EAP服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5-0042-03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维护与增进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更加科学、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EAP服务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契合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Association)即员工援助计划,经过近百年的历程,EAP服务模式创新发展,通过专业团队对组织运行的诊断,对管理者管理方式的建议及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指导,协助组织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益,提高资本利用率,矫正员工的不健康心理与行为,已经成为了企业为员工制定的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福利项目。
(一)开设意义具有一致性
EAP服务通过向企业管理层、员工及家属提供系统、科学、人性化的服务与咨询,致力于提升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共进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员工满意度、劳动生产效率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完善、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于构建安定团结、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因此,企业中开展的EAP服务与高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在微观层面的员工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亦或是中观层面的企业与校园文化构建及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设计内容具有互通性
早期的EAP的服务重点是针对有心理困惑的员工开展企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随着EAP服务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普及,EAP的服务项目开始将服务重点转移到关注员工个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情感困扰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对员工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援助服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发趋于复杂化,国家层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渐由原先的重干预治疗、轻预防发展为主转变为强调人文关怀,以预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引导个体全面发展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心理困扰,为步入社会夯实基础。因此,EAP服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实施途径具有互补性
完整的EAP服务主要通过企业员工身心状况评估、服务内容方式宣传推广、各类专题培训辅导、个体及团体咨询与援助、员工个体及组织危机干预、项目评估反馈等途径有序开展。《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通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强化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提升扩大心理评估的科学性与覆盖面,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途径构建教育教学全面覆盖、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咨询服务暖心呵护、预防干预高效迅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企业中开展EAP服务还是在高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企业员工和学生个体层面的服务均是通过前期评估、集中培训教育与个体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展开。相似的实施途径使得两者在项目及工作开展中可以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其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领域而言系统科学,优势明显,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化解心理健康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20多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平稳,呈稳中有升态势。
然而,实事求是地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多样化发展态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及方式方法选择上针对性不足,教育效果不明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然而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事务,与教学无关,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合力,远未达到学生个体的需求。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人员严重缺乏,致使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心理健康服务在夹缝中“生存”,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EAP服务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鉴于EAP服务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契合,EAP服务模式中有很多种内容值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使用,特别是EAP服务项目中比较成熟的如需求评估、宣传途径、培训内容设计、咨询方法选择及危机干预措施等。
(一)优化需求评估,提升教育针对性
用户需求是各类项目设计的出发点,需求数据的科学处理对于整个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用户需求评估是EAP提供服务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层面的需求评估和组织层面的需求评估。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主要是面向新生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UPI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卷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而,仅仅依靠几套统一的调查问卷一次性地评估几千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科学、不严谨的。高校可以借鉴EAP服务模式,从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两个维度开展需求评估。对于学校层面,主要指通过师生访谈、数据整理等方式分析学校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在校期间行为表现的各项数据,研判常见心理问题的变化趋势,探寻学生违纪率、出勤率、请假率等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层面,主要指摒弃原有只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模式,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阶段性、分专业、分年级的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立足宣传覆盖,提升师生知晓度
任何项目的落地必须通过广泛有效的宣传。宣传推广是EAP服务项目中第二个重要环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途径主要包括线上与线下两种渠道,对青年学生信息传播渠道的偏好研究不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为确保宣传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借鉴EAP服务模式,注重主体、个体、内容、时间、地点等宣传要素,以“7W”工作法制订具体宣传策略。同时,要尊重传播学科学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创建青年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心理健康形象识别体系,借助发布网络表情集、电子台历、校园卡套、钥匙扣等生活必需品,精心制作符合大学生健康发展需求的传播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心理保健技巧,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三)规范教育形式,提升防治成功率
项目内容设计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事实证明,EAP培训的内容丰富,在协助企业培养员工综合竞争力,减少员工离职率,实现企业生产力优化、管理水平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效果明显。根据《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各高校在规范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然而,从课程目标即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以预防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忽略了大学生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需要。因此,为确保教育内容兼顾预防解决实际问题与发展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高校可借鉴EAP培训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建设,分年级、分时段、分重点人群将常见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管理、生活与学习平衡管理等课程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通过线下与线上融合、案例研讨与理论宣讲融合、情感体验与行为矫正融合、课堂教学与户外拓展融合等多种形式,在预防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悦纳自我、乐观、积极、幸福的个体。
(四)优选咨询方法,提升个体成长力
咨询方法的合理选用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由于EAP在提供服务时受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是EAP设置咨询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EAP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社会中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咨询不同,往往根据来访者个体的心理问题选择能在较短时间和较少次数内减轻来访者的心理痛苦且对来访者日常工作生活影响最小的咨询技术,不会为员工提供长期的治疗。大学阶段时间较短,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技术的选择上不建议使用精神分析等长程咨询方法,而建议选择强调改变,直面问题,能充分利用来访者主观能动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行为、焦点解决等短程心理疗法。同时,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依托心理测评大数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匹配最适合的咨询方法。要进一步规范预约、值班、转介、督导、保密制度,优化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全天候、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五)注重危机预警,提升干预成功率
危机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EAP服务往往会提供较为系统的危机干预服务,及时挽救处在危机中的个体及组织。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对存在潜在心理危机及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干预不及时、干预成功率不高。因此,高校可借鉴EAP提供危机服务的方式,科学建立危机前预防、危机中干预、危机后成长三个方面干预制度,提升干预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于危机前预防,要及时分析每学期全体学生心理普测中暴露出的共性及个性问题,科学评估心理危机群体的干预需要,尽最大努力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危机中干预,要完善“校、院、班、寝”四级介入机制,分级预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立即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必要时邀请医疗机构专家介入,解除或缓解学生极端的自杀自伤、伤害威胁他人的行为与灾难性情绪,通过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帮助学生恢复健康。对于危机后干预,要科学评估经危机干预后学生的心理状况,适时终止以治疗性为主的心理干预,转入到以恢复性、发展性的心理干预,鼓励学生在危机中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政策要点解读[ED/OL].http://www.nhc.gov.cn/jkj/s5889/201701/10ea6b89740344199bfb24e
891ca5564.shtml,2017-1-19.
[2]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师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3]赵然,史厚今.员工帮助计划:中国经典案例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历史横断研究[J].心理学报,2012(5):664-679.
[5]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112-118.
[6]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93-97.
[7]赵然.员工帮助计划:高级运营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4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D/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
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