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的洗涤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被称之为“经典”。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是趁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学生朗诵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知不觉体验到了登高眺远心胸开阔的情怀;朗诵着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定会感悟到要尊重劳动;朗诵着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感受到春光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默默中陶冶性情,开启智慧,丰厚底蕴,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日常教学中, 我摸索出“重环境熏陶、重课堂渗透、重日常积累、重活动展示”的诵读古诗文方法,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 重环境熏陶
(1)创设教室文化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历久弥香。因此,我在布置教室时,在墙壁上张贴了一组古代名诗人的画像,并定期更换,使学生们逐渐认识更多的古代文化名人。班级中的小书法爱好者也经常书写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有关读书的格言,并张贴于教室墙上,为教室增添了几缕书香味。在黑板报上,我们班还专门开辟“漫步诗林”一角,每周为学生提供一首古诗词,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优秀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教室里创设“班级读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小书角,大智慧”的口号标语,成了我们教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教室飘散着浓浓的书香味。
(2)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学校开展读书节的契机,我向家长推荐优秀古诗文的书籍,号召创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买好书,带领孩子读好书,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一段时间下来,阅读古诗文已成为我们班学生家庭里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晚餐。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了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渗透
诵读古诗文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1)课始,古诗文导入。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描写庐山的几首古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深情地诵读后,导入新课《庐山的云雾》,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使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对庐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 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2)课末,阅读延伸。在课堂阅读中渗透古诗文固然有效,但时间有限,要使学生大量地沐浴于中华古诗文的璀璨雨露之中,还要注重课后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我常常在教完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古诗后,启发学生诵读课外的相关古诗文数篇。比如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让学生课外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后,让学生课外诵读一些关于怀乡思亲的诗;学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又让学生诵读课外一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学完《赠汪伦》后补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学生们兴致盎然,诵读了许多许多。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重日常积累
(1)大量诵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世界性的先进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我时常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大量诵读。例如,我班的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早读的10分钟时间来齐读《日有所诵》,每周一首诗词,一段“笠翁对韵”,老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还时常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边拍手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他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地学习。
(2)摘抄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过十遍读”。 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抄,其实是最实在、最本然的方法。况且,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既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实实在在提高语文素养。
四、重活动展示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获得的知识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我在班中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古诗文展示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1)古诗文吟诵比赛。我常常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诗文吟诵比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读小能手”的荣誉称号,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有时根据季节节气等开展“四季诗韵”诵读活动,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青松》《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或是让他们诵诗接龙,学生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2)诗配画活动。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让学生一展风采,我选用《忆江南》《草》《静夜思》《咏柳》《绝句》等意境美的古诗,让学生们拿起自己的画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在活动中,他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通过开展诗配画比赛,学生脑中的古诗活起来了。我把学生们的诗配画的作品在班级中展出,这无疑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大家兴趣盎然,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通过开展诗配画活动,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有兴趣,并在形象直观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中国诗文化如芬芳美酒般的隽永香醇。
“拘水月在手,拈花香满衣。”经典润泽童心,它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扣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日常教学中, 我摸索出“重环境熏陶、重课堂渗透、重日常积累、重活动展示”的诵读古诗文方法,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 重环境熏陶
(1)创设教室文化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历久弥香。因此,我在布置教室时,在墙壁上张贴了一组古代名诗人的画像,并定期更换,使学生们逐渐认识更多的古代文化名人。班级中的小书法爱好者也经常书写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有关读书的格言,并张贴于教室墙上,为教室增添了几缕书香味。在黑板报上,我们班还专门开辟“漫步诗林”一角,每周为学生提供一首古诗词,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优秀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教室里创设“班级读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小书角,大智慧”的口号标语,成了我们教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教室飘散着浓浓的书香味。
(2)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学校开展读书节的契机,我向家长推荐优秀古诗文的书籍,号召创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买好书,带领孩子读好书,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一段时间下来,阅读古诗文已成为我们班学生家庭里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晚餐。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了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渗透
诵读古诗文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1)课始,古诗文导入。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描写庐山的几首古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深情地诵读后,导入新课《庐山的云雾》,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使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对庐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 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2)课末,阅读延伸。在课堂阅读中渗透古诗文固然有效,但时间有限,要使学生大量地沐浴于中华古诗文的璀璨雨露之中,还要注重课后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我常常在教完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古诗后,启发学生诵读课外的相关古诗文数篇。比如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让学生课外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后,让学生课外诵读一些关于怀乡思亲的诗;学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又让学生诵读课外一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学完《赠汪伦》后补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学生们兴致盎然,诵读了许多许多。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重日常积累
(1)大量诵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世界性的先进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我时常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大量诵读。例如,我班的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早读的10分钟时间来齐读《日有所诵》,每周一首诗词,一段“笠翁对韵”,老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还时常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边拍手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他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地学习。
(2)摘抄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过十遍读”。 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抄,其实是最实在、最本然的方法。况且,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既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实实在在提高语文素养。
四、重活动展示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获得的知识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我在班中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古诗文展示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1)古诗文吟诵比赛。我常常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诗文吟诵比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读小能手”的荣誉称号,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有时根据季节节气等开展“四季诗韵”诵读活动,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青松》《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或是让他们诵诗接龙,学生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2)诗配画活动。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让学生一展风采,我选用《忆江南》《草》《静夜思》《咏柳》《绝句》等意境美的古诗,让学生们拿起自己的画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在活动中,他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通过开展诗配画比赛,学生脑中的古诗活起来了。我把学生们的诗配画的作品在班级中展出,这无疑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大家兴趣盎然,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通过开展诗配画活动,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有兴趣,并在形象直观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中国诗文化如芬芳美酒般的隽永香醇。
“拘水月在手,拈花香满衣。”经典润泽童心,它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扣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